第一輯:讀史與閱書
《三案始末》成絕響
嘉靖皇帝制造的“危機”
我軍的口袋
經(jīng)過的記號
農(nóng)心依舊
在自在中得自由
為厚重歷史文化提供見證
巴金小說《寒夜》的時裝意味
無法靜好的浮生
第二輯:思文事
《政工干部》后記:如果我的憂傷……
《我的快樂地下生活》后記
時下文壇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
孤行云臺品一詩
攢書碼字換酒錢
關(guān)于長篇小說《打虎記》
第三輯:想俗事
擯棄浮躁的官員升遷機制
突出景區(qū),避免“一晃而過”
書香伴人生
踟躕鄉(xiāng)場不須歸
從齊威王烹東阿大夫談起
醉在空靈橋壩中
“神醫(yī)”張永龍
與“兄弟”在“絕交”中成長
父親講述的入黨往事
第四輯:付警事
又到清明
實現(xiàn)偉大,警察不能等待
走訪:一場“以訛傳訛”危機的化解
行吟警營情自酣
追憶已故老局長陳科
反育基地南江王公祠
第五輯:執(zhí)文藝念
散文詩四章
敘事之1933年正月初七記憶無痕
像年輕人那樣地愛一次
你若是汪倫,我愿化身桃花潭
愿化袞雪一滴水
過客/人·皇/廣陵散
第六輯:收暖文
想起一些舊日時光
讀《政鋼有思》感
感念黃哥
英雄成長與諜戰(zhàn)智慧
我最熟悉的人
《三案始末》成絕響
曾幾何時,神州大地上“說史”熱門了起來。正說、反說、雜說、戲說皆有之,人聲晶濁,呻雜咱冊,妖旅而言,均無法義先生的《三案始末》。
余生也晚,對于溫先生之事跡,除了這本書外,幾乎未有所聞。二十余年前,就曾囫圇吞棗似的讀過這本書;但不承想,就此無法丟手,竟先后反復看過多次;心中對于溫先生拿捏歷史舉重若輕、化繁為力簡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現(xiàn)今之人,將歷史敘述得讓人看不懂,或是借此炫耀其學識淵
博:當此網(wǎng)絡(luò)興盛之時,史學玩家們寫的歷史倒是淺白,但個有些“油滑”氣,親民是親民了,覺得與“歷史”課差了分毫。但溫先生的敘述不是這樣的。文字簡潔,一本十萬字的小書,就將整個明朝三大奇案的經(jīng)絡(luò)枝蔓分析得清清楚楚;文章布局工穩(wěn),娓娓而談,游刃有余,十足大家風范。
黃仁宇先生所著《萬歷十五年》,是公認的明史名著;不過,依筆者愚見,黃先生的書中似多少也有溫先生這本書的影子,可能參考過這本書的筆法;至于是否真有此事,當是見仁見智的。但是,溫先生對于明史的爛熟于胸,對于歷史洞見之深,只要是看過這本書的人,想來都會贊同吧。因一般人寫“三案”,囿于識見,往往僅停留在就案寫案,這就使得寫史滯在了“獵奇”的境地里;而溫先生則不同,他跳開了“三案”的現(xiàn)實圈子,上溯到了明朝之開基時代;因為梃擊、紅丸、移宮三案,其肇始者正是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為保朱姓子孫的萬世一系、江山永固,朱元璋先生是煞費苦心、機關(guān)算盡。無疑,在鞏固封建、加強皇權(quán)方面,朱先生簡直可算是一天才的大師;是其廢相權(quán)、設(shè)、禁內(nèi)監(jiān)干政等方面的政治設(shè)計,使行政權(quán)力各種架構(gòu)之間相互制衡和牽制,內(nèi)廷與外廷、內(nèi)監(jiān)與外臣的彼此掣肘幾達天衣無縫的地步。有明一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朱棣外,大都極其蛋,諸事不理且亂搞一氣;盡管出了不少如嚴嵩、魏忠賢之流的權(quán)臣巨奸,但卻都坐穩(wěn)了江山,這不能不說是朱元勞。但不承想,朱先生的這一套搞法,一方面固然有助于統(tǒng)治,但另一方面,又使得整個行政系統(tǒng)效率低下,為貪墨漁利開出了諸多政策“口子”,從而使得貪腐盛行、積弊叢生,又為其覆亡種下了禍根。
的確,要探究“三案”的原委,非得從明朝的、機制等內(nèi)部來解構(gòu)分析;溫先生說“三案”,正是這樣?梢赃@樣說,“三案”是明朝政治的必然產(chǎn)物,是封建的必然產(chǎn)物。故而,“三案”是解析整個明朝歷史的一把鑰匙,其核心正在于明朝政治設(shè)計這種權(quán)力之間相互牽制扯皮的這種痼疾身上;再加自身的不爭氣,出些個大事、鬼事、奇事,是再自然不過的。只是,“三案”因參與者太多,牽扯的枝節(jié)太廣,拖的時間太長,有些情節(jié)顯得過于離奇,再加上事發(fā)時的參與者、知情人中有許多故意作怪,有意將遮蓋,又因當朝修過《三朝要典》,對三案描繪有過反復,故而讓其顯得神秘詭譎、云山霧罩,也頗為后世所鏡鑒(譬如,“”后期,部負責人李震離奇死亡,就舉了“三案”為例,讓辦案人員去看看《歷代通俗演義》中對于“三案”的敘述,以資破案)。所謂之“三案”經(jīng)過,在溫先生的筆下,從與案件有關(guān)的各方勢力的來龍去脈說起,再細述案件的發(fā)生過程,這就讓人對整個事件知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就《三案始末》一書而言,應(yīng)是一通俗的歷史讀物;然“一不留神”竟成經(jīng)典,更讓筆者對當下這種浮躁的治學風氣和前輩的篳路藍縷生出諸多感慨。前幾日,“百度”了下溫先現(xiàn)除了這本書和先生所著的另外一本書《明代宦官》外,對于先生之行狀,幾一片空白;寥寥幾言的“愛問知識人”介紹如下:“溫先生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大公報》的老報人,少有才名。解放后一直賦閑在家,是個真正的自由人。偶爾給一些文史雜志寫點東西,或弄本英文小說來翻譯,但也并不太關(guān)心出版。前些年在大陸走紅的黃仁宇,著作中對溫的文章引用在所多有。溫能如此不羈于俗務(wù),大概和他家底較厚,不至于為斗米折腰有關(guān)。溫的父親原為張之洞的幕僚,后在京城行醫(yī),名頭很大,收入不菲。溫先生1990年去世,72歲!币老壬凇度甘寄匪孤冻龅牟艑W,的確有“詩酒傲王侯”和“別人笑我丈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趣。然,神龍見首不見尾,世間再無溫先生,《三案始末》成絕響,只苦了我輩讀者,難饗先生之作以養(yǎng)眼。悲乎,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