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園拾集》分三個篇章。第一篇章:葦園散記;第二篇章:葦園遐趣;第三篇章:葦園寄懷。收集了《我的麻雀鄰居》《記憶中的老師》等散文40余篇。收集了《澄合之流變》《秋韻人生丹曲年華》等言論文章10多篇。收集了律詩《故鄉(xiāng)行》《寶雞石鼓文觀后感》《冬思》等百余首。全書約17萬字。
戊戌新年剛過,就聽聞培云兄《葦園拾集》將要出版的消息,我心中唏噓不已。一當然是替他開心,多年閑暇時的隨筆終于積少成多,正式出書,對于一個有點文學追求的人來說,心里的感受也就略遜于孩子出生了吧;二是我意識到,我們都老了,已經(jīng)到可以已花甲自居的年紀了。
正當我心中感慨萬千時,接到了培云兄讓我為書作序的邀請,我滿口應(yīng)了下來,掛掉電話心中又一陣羞愧年疏于讀書,肚子里僅剩的那點老本也快消失殆盡,怪只怪自日懶散。培云兄與我共事多年,盛情難卻,我盡為其作序,以我之磚引他的美玉。
“葦園”是培云兄的故鄉(xiāng),將葦園入書名,足以見培云兄對故鄉(xiāng)感情之深切。我與培云兄共事單位的職工來自天南海北,我認識的人中也僅有培云兄為家族編修族譜,尋根問祖、不忘初心的心勁著實讓我嘆服。
培云兄愛好文學,這本《葦園拾集》涉獵散文、小說、雜文小記、詩歌,我驚嘆于他駕馭文體之多、之雜,更驚嘆于每種文體都能寫出其中韻味,這實為不易。
培云兄半生走來,經(jīng)歷求學之后的上山下鄉(xiāng),再到輾轉(zhuǎn)不同崗位的勤懇工作,用他文章中的話,這些都是他難得的寶貴財富。人至花甲,從忙碌半生的工作崗位到現(xiàn)在的閑暇生活,難免會感嘆于之前的葦園拾集生活。是這樣,終當某天想起從前,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經(jīng)歷過這么多。
很多的事情現(xiàn)在回想的感觸比起當時,或多或少都蒙上了一層歲月的朦朧,開心的、難過的、懊悔的、痛苦的都融合在一起,變成和。
我在看書稿時,腦子里只有四個字的感觸:事無巨細。當然,這可是褒義詞,里含了我程度的贊嘆。從求學到工作,培云兄在書里寫滿了所見所聞的感觸。質(zhì)樸、生動是我腦子里出現(xiàn)的另外四個字。我對質(zhì)樸的語言情有獨鐘乎白描的描述更讓文字生活。看著培云兄的文字,腦海里可以逐漸構(gòu)建出當時的情境,我可以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東西。此外,生動也是培云兄文風的一大特征,對聲音、氣味、情景、人物神態(tài)的勾勒,令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書中的隨筆小記中,我獨愛《哼哼》,培云兄在文中就自己“哼哼”的愛好寫生活中瑣碎之事,,文風輕快又幽默。文末培云兄說道:“我雖逾而立,但依舊矢志不渝,我愿在陽光中繼續(xù)哼哼,哼向明天,哼向未來!笨吹梦矣趾眯τ指袆,從“哼哼”切入生活帶出的樂觀態(tài)度,讓我在欣賞之余更感嘆于培云兄心思之細膩,細膩中又帶點灑脫,此番小文,反復(fù)琢磨,真是回味無窮。
另書中也多有反諷之作,敘述世風日下,警世恒言。小說中我獨愛《酸白菜》,隨著昔日老友如今社會地位的變化,舊時同窗的羈絆——酸白菜,卻成了其中地位低下的那位老友心中的痛。命運的不同,導致舊時老友感情的變化,培云兄對人物深入淺出的刻畫,帶出的是對社會變遷、對人感情的回味,其中用意,令人深思。我只能說:乍見無驚雷,醒時聲已遠。
培云兄賦詩的能力也足夠驚艷!吨俅旱桥R武帝山二首》中寫
……
今日,無論是培云兄,還是我自己,都已脫離工作崗位,年歲也快至花甲。培云兄的書出版,按道理是他的私事,但我更一廂情愿將這本書出版的意義放大到我們這一代來說。我們這一代,經(jīng)歷類似,從滿懷理想到前途迷茫,從青春少年到霜染雙鬢,誰不是在時代的命運中浮沉?培云兄將這些文字整理成冊,輯文成書,就像回過頭去看我們記錄在生活里的印跡,看到那些若隱若現(xiàn)的劃痕,會瞬間揭開我們所有的記憶。
每個時代都終將過去,之于培云兄,之于我們這一代人而言,這本書中的文字像是一顆顆沙礫,留在我們走過的路上,永遠留在我們這個時代。
上了年紀,是愛回憶,心態(tài)也漸和,更是明白了什么是活得開心,什么是活出人的真性情、真境界、真意義。
用培云兄書中的詩《雨后》中的一句作為此序的結(jié)尾:“地迥天高極目遠,憑欄獨唱詠蘭詩!毕M麩o論是培云兄,還是我,或是我們逐漸老去的這一代人安喜樂。
閱書稿多遍,才敢起筆,以至拖延數(shù)日,望兄海涵,謹以為序。
馬培云,祖籍山東安丘,1957年生人。三歲隨父母遷居內(nèi)蒙古烏海市、陜西省澄城縣。下過鄉(xiāng),當過工人,機關(guān)工作32年。1982年起從事企業(yè)黨群工作,
2017年退休。曾任工會俱樂部主任、局團委、處、公司宣傳部長等職。自下鄉(xiāng)到參加工作再至退休,42年激趣而為,間或以習作自娛,詩文累計二百余篇(首)。
葦園散記篇
情深緣淺的母親·
與羊為伍的日子
父母的巴掌
一年又一年
我的麻雀鄰居
古城窄巷里的美味
打工碎憶
想起當年的“土飛機”
秋天的街道
攪動世界的足球
不曾忘卻的老師
留個“作念”
街道多了樹
駐留在心中的火車
不一樣的朝鮮和朝鮮的不一樣
街景偶觀所想到的
撓人的英語
說說下井的那些事兒
刮鍋底
同窗兄弟
哼▁哼
回民小巷
除夕觀爆竹
葦園遐趣篇
神奇堯頭
異彩古鎮(zhèn)
天趣橫生的堯頭“窯畫”
拽住窯火的漢子
領(lǐng)略黑瓷古鎮(zhèn)的古風遺韻
堯頭
山東安丘馬氏二支(葦園)新修族譜譜序
山東安丘馬氏二支(葦園)新修族譜后跋
新修《馬氏族譜》札記
家父炳孝公略傳
秋韻人生丹曲年華
克寶君事略
賈雙喜長篇章回小說《秋梳夢》引子
多年冀愿揮成秋梳夢鴻篇力作澄合
——賈雙喜長篇章回小說《秋梳夢》讀
后感·
“吃”字隨想
酒風…
王二哭大
酸白菜…
管窺·
老鼠與貓先生…
陽春三月天·
餅漢比薩
澄城縣莊頭鄉(xiāng)楊莊村旌表節(jié)孝安氏碑記
澄城縣堯頭鎮(zhèn)北坡村清亁隆御制敕命封
贈碑小考…
澄合之流變·
《綠海黃龍·人文勝境》編后記
葦園寄懷篇
元夜思…
悼陳忠實·
返馬家河故地有感…
……
郊游有感
冬日夜讀
自嘲・
八月十五有感·
贈好友曹澄鳴
北京出差途中有感
路瞥太行山脈・
游故宮
游天安門廣場·
游頤和園·
立學
悼四機部長王錚
歡呼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三首……
鄉(xiāng)下隨記二首…
放羊遇暴雨記
鄉(xiāng)下勞作有感
長風萬里向遠方
——為陜西煤化集團司歌征集所作(308)致老同學・
后記
情深緣淺的母親
16歲那年,我的母親就因病去世了。在沒有母親的日子里,我時時感覺她猶如在側(cè),無時無刻不呵護著,庇佑著我。她,一定知道,她的兒子需要她,即使是天人永隔,她也不會棄她的兒子不顧的。
母親,這個給予我生命的人,實際與我生活的時間不過才15年多一點。除去我懵懂的童年時代,真正曉得母愛,懂得母愛的時間也不過才七八年。就是這短短的七八年的舐犢深情,足以讓我享用一生。雖然,我現(xiàn)在也是爺爺輩的年齡,可我對母親的軫懷卻從沒間斷,慨嘆之余,皆是幸福的滿足。
記憶里的母親,終日穿著一身深藍色的大襟襖,頭發(fā)一絲不茍的挽成一個髻,說著一口濃重的家鄉(xiāng)話,白凈的臉龐上,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因為是舊時過來的人,半纏半放的腳,不能久站,更不能走很遠的路。
母親言語不多,沒有什么文化,卻心靈手巧,針線活做得極好。尤其是母親做的鞋,不僅樣子好看,而且結(jié)實耐穿,街坊鄰居的大嬸、姨姨們,常來家找母親學做鞋。
兒時的記憶,已在40多年的時光磨礪里,大片地泛白了,只有母親打袼褙的情景還清晰如昨。每到春末夏初,天氣轉(zhuǎn)暖,母親就著手打袼褙。母親收集一堆不能做補丁的舊布片,用事先打好的糨糊,一層一層地粘起來。母是盤腿坐在炕桌前,將布片一層層仔細地對好。不能有縫隙,也不能重疊,粘完薄薄的一層,再抹上一層糨糊,粘第二層、第三層……
陽光下,燈影里,母親的大眼睛上下翕動,如此反復(fù),沾夠五六層,就拿到室外曬干,袼褙這樣就算打成了。母親袼褙打的整又勻稱,一針一線納出來的鞋底是過于結(jié)實,穿起來有些硬,為此我還時常埋怨,與母親拌嘴,鬧著要穿軟底鞋。
如今,不知不覺中我的眼睛也花了,每當戴起花鏡的時候,眼是浮現(xiàn)母親在燈光下打袼褙納鞋底、穿針引線的情形。
母親愛干凈。小時候,家家住房都不大,一盤火炕就占據(jù)了小半個家。炕邊砌個土爐子。冬天取暖做飯,要捅爐子、掏爐灰,搞不好就會滿屋煙塵。母親很有辦法,掏灰前,先用水把爐坑澆濕,等窨透了,再用紙片什么的擋住爐口,把鐵鉤子去小心翼翼地把灰勾出,從不會揚塵。雖然我們家狹小、簡陋,甚至有些寒酸,亮亮堂堂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那種“窮干凈”。
母親的“講究”還表現(xiàn)在其他方面。比如家里的抹布,只能擦桌子,不能用來擦碗筷。母親常說水凈,再干凈的抹布也不如水干凈。還比如買菜做飯,碰到韭菜、芹菜類的,母親不但要一根根、一片片摘干凈,還要反復(fù)淘洗好多遍才能上菜板。
我家吃飯的規(guī)矩更是“繁文縟節(jié)”。不管是吃什么飯、在哪吃飯,大人不上桌孩子不能上桌,大人沒動筷子孩子就不能先吃,更不能吃在人前,走在人后。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夾夾菜不能滿盤子亂翻,只能叨自己眼前的菜?曜硬荒芙徊娣拧⒉荒芮帽P子和碗,更不能插在碗里等等,可謂是條條框框、規(guī)矩頗多。正是因為這些條條框框,才將這無形的母愛,在我心里圈出了大致的模樣。
母親出身農(nóng)家,經(jīng)歷過踵決肘見的日子,濟苦憐貧之心甚重。小時候,我家住內(nèi)蒙古烏達蘇海圖,家門口常有一些來自安徽、河南等地逃荒要飯的人。那時節(jié),家家戶戶日子窘迫,定量供應(yīng)的糧食也不夠吃,但只要有要飯的上門,母親就會舀半碗玉米面給他們,見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