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中西文化形態(tài)之差異的思考。作者依據(jù)梁漱溟和馮友蘭對中西文化的劃分,把中西文化形態(tài)之別,歸結為心文化與“腦文化”(錢穆)、“逐物文化與心性文化”、“為實有而奮斗與去掉實有而奮斗”(牟宗三)之大別。同時,結合“商業(yè)社會與農(nóng)業(yè)社會”之社會基礎、性質的不同,重新確定中西文化形態(tài)的大別,是商品買賣與德性生命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作者分門別類進行逐次清理、鑒別,正本清源,還其中西雙方本來面貌。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序言
?勞承萬,男,1936年生,廣東化州人,廣東湛江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廣西師大兼職教授,上海師大中國美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論著有《審美中介論》(1985/上海文藝)、《審美的文化選擇》(1991/上海文藝)、《美學文藝學邏輯體系探索》(1996/天津古籍)、《詩性智慧》(1997/河南人民)、《朱光潛美學論綱》(1998/安徽教育)、《康德美學論》(合著)(2002/中國社科)、《中國詩學樂器論》(2010/安徽教育)。另主編美學文藝學教材和叢書各一套。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藍國橋,1974年生,廣西河池人。湛江師范學院“康德一
前言一
前言二?50年代“美學大討論”之非學術性與文化方向之反省
篇?中西文化形態(tài)(智慧)之差異
中西文化形態(tài)之大別
——“類比律·綱目體系”與“因果律·邏輯體系”之比較研究
數(shù)理視野中的西方本體論與先驗論
“憂一樂”境界說
中國古代美學(樂學)說
——“詩一禮一樂”與美學學科形態(tài)
心性文化難沾真善美
論中國古代學術的“大生命”形態(tài)
——兼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之學科形態(tài)
第二篇?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問題
中國文化之現(xiàn)當代走向及現(xiàn)代化問題
——從“溫故而知新”到“返本開新”之方法論意義
“思無邪”與中國文化精神
百年中國美學之尋蹤與問題
文化使命與時代擔當
——讀《馮友蘭學術百傳》的斷想與評析
第三篇?康德哲學美學之當代探索
20世紀中國之康德學術史要略
——康德美學在中土之流變軌跡
康德自評先驗哲學之價值與問題
——《康德書信百封》綜評
康德“自然天體史”視野中的先驗哲學與美學
——由“原初物質”至“道德神學”之目的論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驗體系中的構架性意義
——兼論美學學科的道德形上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