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述義》為學者王孺童的佛學述義專著,是對龍樹《中論》經文之含義所作的系統(tǒng)全面的梳理闡釋。全書包括正文(《中論述義》)二十七品經文和述義,以及附錄(龍樹九種余論之經文和述義)。作者致力于佛學研究多年,佛學功底深厚且著述頗豐,在本書中對經文義理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對于佛學研習者研究學習《中論》及中觀學說頗有助益,也有助于增進一般讀者對佛學文化的了解。對龍樹《中論》及其他九論的經文均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佛教中觀學說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中論》是中觀派為彰顯自宗而對其他派別尤其是部派小乘佛教之觀點進行全面破斥的論戰(zhàn)性著作。在大乘佛教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的影響很大。本書是針對《中論》進行全面解讀的闡釋性著作。述義文字精要簡練,作者盡可能地在遵從經文原義的基礎上加以闡釋,以使讀者可以了解經文原初所要表達之意涵,而能在此基礎上作出讀者聯(lián)系自身的申發(fā)。本書內容豐富,除《中論》二十七品外,還包含附錄龍樹九種余論,對于中觀學派的理論要義進行補充說明。
《中論》者,印度龍樹菩薩所造也。今存漢譯本有三:一,后秦 鳩摩羅什譯《中論》,即印度青目菩薩釋論本;二,唐釋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即分別明菩薩釋論本;三,北宋惟凈譯《大乘中觀釋論》,即安慧菩薩釋論本。若欲究中觀學派法理,當以羅什譯本為根本,輔以余二譯本為增益。
《中論》要義,本不艱澀,但凡潛心研讀,假之以時,皆能通達明了。然自古難通者,乃《中論》諸品次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今查第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青目釋云:汝以摩訶衍說義道,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義道。第二十七《觀邪見品》青目釋云:已聞大乘法破邪見,今欲聞聲聞法破邪見。故知該論末二品乃述聲聞乘法,而前二十五品乃述大乘法;于聲聞乘法二品中,前品說入義,后品說破諸邪見;于大乘法二十五品中,亦應分說入義及破諸邪見,如此《中論》大科已明。
于《觀因緣品》、第二《觀去來品》,皆就《中論》開篇所立 八不中道之義而正論之,故判為入義;余二十三品,皆就諸法知見而辯論之,故判為破諸邪見。于破諸邪見二十三品中,前十九品就世法而論,后四品就出世法而論。中觀根本乃述空義,空者人法二空也。故于世法十九品中,前十五品就人空而論,后四品就法空而論;于出世法四品中,前一品就人空而論,后三品就法空而論。
佛法言空,乃謂性空;性空之由,乃因緣起。故《中論》處處說理不離十二因緣,而十二因緣又以三道統(tǒng)攝。由此而觀,世法·人空十五品次第顯然。第三《觀六情品》論六處,第四 《觀五陰品》論名色,第五《觀六種品》論識,第七《觀三相品》論生,第八《觀作作者品》論取,第九《觀本住品》論愛,第十《觀燃可燃品》論受,第十一《觀本際品》論老死,第十三《觀行品》論行,第十四《觀合品》論觸,第十五《觀有無品》論有,第十六《觀縛解品》論無明;又第六《觀染染者品》、第十二《觀苦品》、第十七《觀業(yè)品》分論煩惱苦業(yè),則十二因緣三道皆備矣。
諸品總科,列簡表如下:
諸品細科,列于述義之前,皆依論義參詳而定。愿此科 目述義,利益來學。
王孺童識于北京木樨齋
王孺童,著名學者,F(xiàn)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中國佛教協(xié)會居士事務委員會委員、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全國青聯(lián)委員、全國青聯(lián)宗教界別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青聯(lián)委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孺童講論語》《維摩詰經釋義》《〈瑜伽師地論〉注疏三種》《內學叢論》《金陵刻經處刻經題記匯編》等。
觀因緣品 ………… 1
觀去來品 ………… 31
觀六情品 ………… 55
觀五陰品 ………… 65
觀六種品 ………… 79
觀染染者品 ………… 91
觀三相品 ………… 105
觀作作者品 ………… 133
觀本住品 ………… 147
觀燃可燃品 ………… 161
觀本際品 ………… 177
觀苦品 ………… 187
觀行品 ………… 197
觀合品 ………… 209
觀有無品 ………… 219
觀縛解品 ………… 229
觀業(yè)品 ………… 241
觀法品 ………… 267
觀時品 ………… 281
觀因果品 ………… 289
觀成壞品 ………… 313
觀如來品 ………… 329
觀顛倒品 ………… 345
觀四諦品 ………… 365
觀涅槃品 ………… 397
觀十二因緣品 ………… 415
觀邪見品 ………… 427
附錄 余論九種 ………… 451
十二門論述義 ………… 453
因緣心論頌述義 ………… 469
大乘破有論述義 ………… 473
大乘二十頌論述義 ………… 480
六十頌如理論述義 ………… 488
七十空性論述義 ………… 512
回諍論述義 ………… 551
精研論述義 ………… 593
壹輸盧迦論述義 …………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