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稿至出版社前,總要寫幾句話,算作交代。
這本小冊子,由我的幾十篇小文組成。各文長短不一,有幾百字的,也有數(shù)千字的,可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也。文章的寫作時間也各不相同,有寫于二十年前的,也有寫于幾年前我在網(wǎng)絡平臺開設專欄時的,但更多的,是近一年所寫。由于寫作時間不同,各文中的觀點,難免有重復甚至相悖的,就像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說的話,難免有紕漏。
年輕的時候,喜歡舞文弄墨,重慶作家協(xié)會給我一個指標,可以出一本文集,我放棄了。因為那時雖年輕氣盛,但自知之明尚存,覺得自己的文章,小說也罷,散文隨筆也罷,財經(jīng)評論也罷,還達不到可以傳之于世的水準,不要浪費了作協(xié)的資金、出版社的人力物力、讀者的時間。但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出書了,也并未抱著傳之于世的希望,更不用說有傳之于世的結局了。環(huán)境改變?nèi)说牧α渴蔷薮蟮模,我的臉皮也漸漸地厚了起
來,用有點阿Q的口吻道:人家寫得,我也寫得。
所以這本小冊子,說得好聽點,算是隨筆集。所謂隨筆,無非隨意而寫也,不像專著有前后一貫的主題和邏輯。不過主題還是有的,就是思維,但不是那種學術意味上的思維,就像本書的結束語所言:換個角度看問題而已。
我太太是做心理咨詢的,常聽她說,很多的心理問題,就是因為不能換個角度看問題,學術點講就是認知問題。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想,也許就沒有問題了,或者可以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樣地,對于出書,我也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有一個讀者覺得本書至少有一句話有用,那這本書就有它存在的價值。正如我在外面做培訓時常說的:你只要覺得我的話有一句有用,你就沒有白來;而只要有一位覺得我的至少一句話有用,我就沒有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