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的火花:關于喻言的《我曾為世界徹夜不眠》
吉狄馬加
在《后記》里,喻言形容自己是一只自我關押了二十多年的困獸。在擱筆二十多年之后,喻言重新開始寫詩,這頭重新沖入語言世界的困獸是生猛的,它的橫沖直撞甚至顯示出某種青春般的犀利和不羈。在我看來,想象力,正是這頭猛獸體內重要的燃料。
喻言的詩給我留下的突出印象,便是它們充滿了獨屬于詩歌的想象力。喻言的詩多有奇思妙想,他擅長以自然的、帶有口語化風格的修辭,去鋪展出極富反轉感的想象畫面。在《真相》里,我們看見的場景是一個人在河邊釣魚,而在喻言筆下,詩的真相,卻是幾條無聊得吐著水泡的魚/用釣鉤、釣線、釣竿/把這個人/釣在河岸上/整整一天!段亿s著一群石頭上山》里,詩人像牧羊人趕著羊群一樣,要把一群石頭趕上山頂;這顯然是對經典的西西弗斯神話的仿擬,只不過在喻言筆下,這樣的行為似乎更具游戲性質,當夜色降臨(自然界的秩序反轉發(fā)生),石頭們便如淘氣的孩子一樣再也挪不動腳步,進而一哄而散/紛紛滾落山腳!断蛑参飳W習》中的喻言,向植物學習一門外語,然后用這門外語在月光下的花園里發(fā)表演講,人間毫無反應/昆蟲界持續(xù)震驚!稛o意中,我建起一個宇宙》則用主體的知覺和動作重構了宇宙的發(fā)生學:滿天星辰的起源是一個噴嚏、月亮則是隨著我的長長的深呼吸才終于緩緩升起。
在喻言的很多短詩中,想象力提供了內生的動力和結構。一閃而過的奇妙念頭、無拘無束的自由幻想,成為詩人的言說動機,生成了詩作的主體構造,并提供了觀察生活的獨特視角,重建了主體與外部世界間的隱秘關聯(lián)和相互理解就像物理學里的小孔成像實驗一般,尋常的景觀穿過語言的孔洞,投射出了顛倒而放大的戲劇化形象。想象力在此既是方法論,也是世界觀,它成為喻言詩歌醒目的特征與品質。
有趣的是,喻言的想象力固然有其天真的一面,但在很多時候,也流露出源自經驗的復雜、滄桑!对粕系娜兆印防,喻言描述了一種想象中的云上生活;然而不同于那種枕著云朵摘下星星的習慣性預設,喻言筆下的云中君們白天害怕被烤化,夜晚則被凍得裹在云絮里發(fā)抖,甚至它們偶然望向人間,也僅僅是在估量/離哪座山頭更近/跳下去/會不會摔死。天空如此、大地亦如是,大地在幾大洋上漂來漂去,需要以人作為圖釘、把大地釘在地圖上,沒有我們/大地就會漂浮起來(《大地沒我們想象那樣踏實》)。不穩(wěn)定的天空與漂浮著的大地,暗示出詩人更加復雜的潛意識結構那些飛揚的想象背后,深藏著的其實是改裝過后的孤獨感和批判性。喻言深知生活在表象之下埋藏的復雜、苦楚甚至殘酷,他知道塵世中一切美好事物/都帶著一點點毒素(《蘑菇》),也清楚有多少座橋/就有多少個廢棄的渡口(《萬古愁》)。說到底,恰恰是迷幻的錯覺,才能讓我在這個世界流連忘返(《我一直誤會了與這個世界的關系》);如果說想象力是喻言的一副墨鏡,那么有時詩人戴上墨鏡,僅僅因為/不想將人間/看得太清晰、是為了與世界保持/一根竹竿的距離(《瞎子》)。想象,在此成為療愈自我、救贖世界的方式。
也正因如此,喻言的想象沖動,才會對自然世界格外鐘愛:在一種掙脫了世俗生活約束、回歸傳統(tǒng)意象譜系的時空結構和情感語境里,主體對完整性和自由度的保有,仿佛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當春天里的植物迅猛勃發(fā),一夜之間就攻占了墻邊與山腳,詩人懷著驚喜的心情,果斷推開窗子/舉起雙手/成為這個春天/批俘虜(《植物在春天舉起義旗》);而漫山的石頭成為詩人認領的子嗣,這些被世界遺棄的孤兒/……帶著傷痕長大/它們長得像山一樣高大/與群山融為一體,衰老的詩人只有從它們身上才能聽到自己靈魂的聲音,我逃離城市來到山中/大聲呼喊/聽見它們的回應/來自群山的各個方向(《我在山中養(yǎng)著一群石頭》)。他的詩里有對因襲的故我的強烈不認同,想象著要脫去衣物甚至皮肉,在春風中洗一場大澡,以去除肉里的齷齪、骨頭上的霉斑、心中的陰影(《我要在春風中洗一場大澡》)!段胰ド街姓匍_秘密會議》則相對平和,詩人虛構了一場同天地自然的對話,把想象力與滄桑感、把孤獨與安寧融在了一起:群山很高/聲音很低/但,他們全都聽見/一直是我在講/……我的話,只有那些/經歷歲月捶打的老骨頭/才能真正明白。在自然的身上,喻言能夠更好地想象自我、想象生活。
在形式上,這是向中國詩歌傳統(tǒng)旨趣的一種靠攏,但實際上,喻言的詩作背后,大都埋藏有厚重沉郁的現(xiàn)代經驗前文本例如,《我一直誤會了與這個世界的關系》一首,就會讓我們很自然地想到希臘詩人卡瓦菲斯的《城市》、想到現(xiàn)代人普遍而堅硬的生存處境。在我看來,喻言的想象力既是輕的,也是重的,他的許多詩作都顯示出鮮明的時代意識和人類文明的反思視野。這本詩集的第五輯一只螞蟻正跨越泰晤士河和第六輯機器人時代,都自覺而深入地涉及全球化、人工智能等重大議題。詩人在橫跨橋面的螞蟻身上探求文明進程的隱喻(《一只螞蟻正跨越泰晤士河》)、在異國大海的藍色餐布面前感受到象征性的擱淺和來自歷史深處的饑餓感(《上帝的午餐》)。《機器人時代》和《一條魚的命運及其世界觀》兩部組詩,在人類、人工智能、魚類的視角間來回切換,不斷拉伸著詩歌語言想象和闡釋未來的彈性限度。這些,無疑有效地拓展了喻言詩歌寫作的廣度和深度,也為其想象力賦予了更加駁雜深邃的意蘊。在今天,詩歌這門古老的手藝之所以仍然重要、仍然難以被取代,原因之一便是,詩歌能夠為人類提供觀察世界的另一種角度、另一種方式,它幫助我們掙脫工具理性和思維慣性的束縛,從側面甚至反面,去重新想象、發(fā)現(xiàn)、闡釋我們的生活?陀^來說,優(yōu)質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想象力,在我們今天的詩歌寫作中并沒有展開得特別充分。在此意義上,喻言詩歌所提供的想象力火花,會顯得格外寶貴。
是為序。
2021年6月15日
后記
我是一只自我關押了二十多年的困獸,2014年夏天,一頭撞碎閘門,重返詩歌的原野。已經陌生的領域,讓我有些茫然,曾經遠離的漢語被我抓捕回來,重新打磨我那退化遲鈍的爪牙。
2014年的夏夜,在塵世泥濘中掙扎了二十多年的我,在詩歌的分行中復活,我聽見自己帶著節(jié)奏的心跳。那一夜,我寫下輟筆多年后組詩《我的內心住著一頭豹子》。
這組詩,后來被時任《星星詩刊》主編的梁平兄發(fā)在該刊的頭條欄目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大學時代的處女作也發(fā)表在《星星詩刊》。冥冥之中,詩意昭昭。
有朋友試圖找到我的文學傳承譜系,毫無例外,俱皆失望而歸。我開始分行寫作之前,甚至不知道當時正如日中天的北島。作為中文系在讀大學生的我,正沉迷于當時流行的薩特、弗洛姆、海德格爾晦澀的文字。之后的閱讀中,我才開始接觸波特萊爾、龐德、艾略特、史蒂文斯、布羅斯基……但毫無疑問,這些的大師并沒能啟迪或者改變我固執(zhí)的寫作路徑。我就是一個石頭里蹦出的野生寫作者,在漢語的疆域,百無禁忌,橫沖直撞。
我的寫作更像一個不需要聽眾的自語者,即使先鋒詩歌狂飆突進的八十年代,詩人們拉幫結派山頭林立的時候,我依然安靜地坐在一邊自說自話。所有的詩歌運動均與我擦肩而過。我與他們一起喝酒、扯淡、浪跡天涯,但不與他們合縱連橫,我始終認為寫作屬于一個人的事業(yè),衡量一個詩人價值的唯有文本。文本之外的,一切都是行為藝術。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社會變革大潮涌動,60后的詩寫者,大都風云流散。有的轉投商海,有的沉寂校園,有的隱匿江湖。我也從故鄉(xiāng)重慶遷居北方,而后結婚生子,為五斗米奔忙。詩意似乎已從我血液中分離,隨鈣流失。此后二十余年間,偶有動筆,只覺文詞疏遠,幾難成篇。
2014年,成都的一次聚會,見到那些多年杳無音信的詩歌兄弟、那些被歲月磨礪的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突然發(fā)現(xiàn)詩寫的沖動其實從未遠離我,二十余年,一直不動聲色蟄伏內心隱秘角落,仿佛外星人預設在地球上的裝置,在等待宇宙某一時刻某一聲來自外太空的神秘呼喚。
2014年,詩歌的閘門打開,蓄積了二十多年的洪水傾瀉而出,帶著呼嘯的文字和時間的力量,沖著這個世界一往無前。2014年夏天至2015年夏天,季節(jié)的一個輪回,我寫下近二百首作品。幾乎每一天,我都有著饑渴的寫作沖動,仿佛要把沉寂的二十多年找補回來。這段時間的部分作品,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部分作品,在前四川文藝出版社社長吳鴻兄的鼓動下,編入我回歸后的本詩集《批評與自我批評》。在此,再次感謝這位懷抱詩歌理想英年早逝的出版人對我文字的偏愛。
2015年以后的時間里,我?guī)缀醣3种磕臧儆嗍椎膭?chuàng)作量。老詩人張新泉先生曾當面對我旺盛的創(chuàng)作動能表示好奇。我告訴老先生,詩寫讓我找回一種多年前存在而后又失去的人生狀態(tài),它現(xiàn)在已成為我生活的基本儀式。
本書作為我回歸后第二部詩集,全部作品均自2015年夏至2021年春期間創(chuàng)作、存留的七百多首詩中選出。甄選的過程,對于寫作者,是殘忍而艱難的。在此,感謝詩人劉太亨兄、山鴻兄、龔靜染兄;谟亚獒劸偷哪托囊约皵(shù)十年寫作和博覽練就的不凡眼光,他們各自為我做了一輪甄選,為本書后的定稿打下基礎。
還要感謝多年來一直關注我的詩歌讀者,在這個詩寫者比讀者更多的年代,我?guī)缀趺刻於际盏剿麄兺ㄟ^微信和微博傳來的鼓勵。他們的存在,讓我六七年間一直保持旺盛的寫作狀態(tài)。
后,隆重感謝詩人吉狄馬加先生于百忙中撥冗為本書作序。正是他的如椽巨筆為這本平凡的詩集貼上了一枚開光的靈符。
2021年5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