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作五個部分。
村里有口井是對故鄉(xiāng)的回憶。故鄉(xiāng)的花草、老井、土味、農(nóng)事、歌謠、人物等,均現(xiàn)于筆尖。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記事皆記人。作者通過對年少時故鄉(xiāng)種種美好往事的記述,表達了對故鄉(xiāng)人的懷念,抒發(fā)了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聊贈一枝春記錄的是讀書人的風(fēng)雅。通過對友朋間的聚會讀書、對美味的追逐、個人的喜好雅玩等的書寫,反映當代人物質(zhì)生活的進步與精神世界的豐富。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傳達出社會各層面的發(fā)展。
瓦盆風(fēng)弄晚為游記作品。通過寫景記事,穿插詩詞,援引史料,既增添文章韻味,又讓人讀史有得。
碧草自春色是閱讀隨筆及書信,可從另一個方面展示作者駕馭不同內(nèi)容的寫作技能。
附錄部分收錄了許輝、苗秀俠、劉政屏、張建春、程耀愷、馬麗春、梁小斌、何素平等作家對作者作品的評介文章,讀者可從眾多作家的評介中領(lǐng)略作者的文字才情。
有意思的寫作
繼2014年出版散文集《緩慢的雪》之后,2019年下半年,吳玲又推出第二部《比梨花白》。這部集子余聲未了,兩年后的十一前,我拿到她第三本散文集《是那一回眸》的二審稿樣。記得稿樣送到我家時已是下午四點,吳玲說,出版社前幾天通知她這本書已排上出版日程了,而且已過二審……這個速度有點讓她吃驚。
書還沒序呢,編輯讓發(fā)過去。
此前幾本書,已有很多名家寫過序。而這一本,她讓我來寫。
其實序?qū)囊饬x未必增色。但理論上說,序是必須增色的,否則要序何必呢?
我用幾天時間很認真地看了所有的文章?催^后,還是有點小小吃驚。
是吃驚她出書的速度嗎?是,但又不是。短短六七年時間內(nèi)推出三本散文集,在我們這個非職業(yè)寫作群里,的確不太多見。但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個。
吳玲是老朋友,她的文風(fēng)我很熟悉,也給她《緩慢的雪》寫過題簽(好像還畫過畫,只是后來沒用上),這之前因常出入她家茶室,還寫過一篇好玩的文字。而近年來,我們的一個微刊《綠潮》,也推過她好幾篇文章。至于她家(無論舊家新家),也是朋友中我熟悉的一個――她那個家已成為合肥一個活躍的私家文化沙龍之所在,無非她家客廳并沒舉辦過讀書會品詩會,不辦主題活動,不像早年朱光潛在北大時的那個客廳,是每月定期舉辦讀書會的(這比林徽因那個客廳還要著名)。但如果拋卻這些,那吳玲家的客廳還是比較風(fēng)雅的,來往多騷客,往來無白丁。吳家人都好客,主婦如此,先生亦如此。
吳玲是詩人出身,早年寫詩,中年寫散文,雖然出了好幾本書,但在文化圈內(nèi),還是她先生更有名。
吳家客廳的男主角丁以壽教授是研究茶文化的,在業(yè)界頗享盛名。私底下,我羨慕的就是他這樣的學(xué)者,常常訪問名山大川甚至游走海外,做評委,當嘉賓。在茶文化這一行,他的名氣是很響亮的。有一年在杭州一茶室,我說我是丁教授的朋友便頗受店家高看。這樣的事情我似乎試過不止一次,頗有點當年說我是胡適之朋友一樣榮光。
丁以壽先生人品端方,是個典型的書癡。他是他所在學(xué)校里個走上北大講壇的學(xué)者。吳玲也因此跟著夫君去了不少名山大川,這極大地開拓了她的寫作空間。當然,丁先生的幾萬卷藏書更滋養(yǎng)了她。吳玲既坐擁書山又不斷地訪問名山大川,即便在退出職場后的今天,她仍能不斷地推出新作,也是有原因的。何況這幾年她又開始了寫字畫畫,使得她的寫作觸角又大大地往前拓寬了一步。
我和吳玲、丁以壽先生都是老朋友。2019年,我主持的一檔文化訪談《徽派》便曾做過丁先生一期。至于介紹朋友進吳府探秘也絕不止一次兩次。后來這些朋友也都成了吳家的朋友。所以說起來,我的朋友圈中,和吳玲、丁以壽夫婦有不少是重疊的。如果友誼也可以區(qū)分的話,那么深究起來,我和他們夫婦的友誼質(zhì)地是有著多重屬性的?墒,盡管這樣,我在讀完這部二十余萬字的書稿后,仍有點小小吃驚。吃驚的一個原因是,盡管我和吳玲貌似十分熟悉,但對她的早年歲月還是不夠了解。盡管她送了我?guī)妆緯叶紱]有全部看完。這只能怪我也是坐擁書山,家里的書成群結(jié)隊都在搶占我的閱讀時間,也因此,朋友送的書很可能只翻一翻就撂下了。
這是書癡們的一個壞毛病,被書慣出來的。
話說我在讀完書稿后的半天時間內(nèi),給吳玲打了兩個電話,希望她推遲這本書的出版。讀者看到這里估計要蒙了――我好好的序不急著去寫,為什么要建議作者推遲出版呢?
我們居住的城市合肥,不久前,剛被宣布進入新一類城市。這讓很多合肥人為之歡呼。而在不久前的不久前,合肥宣布邁入萬億元俱樂部。這樣的成績,更讓合肥人驕傲。我是新合肥人,三十二年前落戶于此,住在包公祠的對面安徽劇院的邊上。我眼便喜歡上了這個雖然有些土但很質(zhì)樸的城市,但當時,我對它的前世今生了解得很夠嗆,直到多年后,有編輯約我寫包拯,我才開始仔細研究這座城市的歷史,這才發(fā)現(xiàn)這座古老的城市實在不得了。這幾年,我因為做《徽派》的緣故,認識的文化人物越來越多。走進我們節(jié)目的嘉賓中,就有好幾位是研究合肥的。比如著名的戴健先生,他是研究合肥文史的,被喻為合肥通;而做合肥規(guī)劃的老規(guī)劃師夏有才先生,則對合肥城的五十年變遷了如指掌;而立志專寫合肥的劉政屏君(他是我們《徽派》的合作搭檔),已寫過多本書了,他近的三本書,我還是審讀者,并且還為其中一本寫了序。微友中還有一個研究合肥方言的老教授白丁先生,而研究合肥文史的民間學(xué)者中,則有一位名叫蕭寒的年輕人。合肥這么大的一個城市,正行進在快速發(fā)展通道上,當然需要有人去寫它,而吳玲的寫作,恰也和合肥脫不了鉤。
吳玲出版的幾本書中,沒有一本自我標榜是寫合肥的,但她的寫作母體,恰恰也是合肥。
吳玲是在合肥的城中村長大的。她的那個村莊就在南二環(huán)外、濱湖內(nèi)、包河區(qū)這個位置。這個村莊目前已無村民居住,正以別的面目呈現(xiàn)。這又是很有意思的――出生在鄉(xiāng)村,卻又是在城市里(當然是現(xiàn)在);城市變大了,村莊也即將消失。作為寫作者,能有這樣經(jīng)歷的,在合肥寫作群體中,除了吳玲,我實在找不到第二個。那么吳玲的寫作意義就凸顯出來了――她擅長的也正是她的鄉(xiāng)村寫作。她可以把舊時生活、舊時風(fēng)俗寫得栩栩如生。
我這個新聞人,文學(xué)感覺也許很一般,但新聞感覺卻還是很敏銳的,所以我急急電話吳玲,能否為合肥鄉(xiāng)村做一本不一樣的書呢?就像蕭紅寫她的呼蘭河一樣,就寫她記憶中的鄉(xiāng)村吧?
吳玲寫幾十年前的鄉(xiāng)村往事,寫得很細膩很深情也很溫暖。我同樣也是鄉(xiāng)村里的農(nóng)民子弟,無非我那個村莊還存在,并且看樣子,短時期內(nèi)還是不會消亡的。因為那是遠離城市的一個山村。我們倆的村莊如此不一樣,但我們早年的鄉(xiāng)村生活也頗有相像處。畢竟所處的大時代是一個樣的。但我寫不了鄉(xiāng)村生活,雖然也為我們村做了一些調(diào)查,寫過幾萬字的東西壓箱底放著,可寫法,與吳玲是完全兩樣的。我忘掉了小時候的很多事。反觀吳玲,她小時候的各樣事情如在眼前,呼啦啦就能寫一篇,而且寫得那么好――這不光是記憶力,更是一種寫作能力。吳玲的筆似乎天生就是為寫鄉(xiāng)村而生的。吳玲的寫作也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近些年的出版物,對鄉(xiāng)村生活都開始了重新審視和關(guān)注。那么,大合肥都快成千萬人口城市了,是不是該把這些文字留下來呢?
有意思的是,吳玲的那個村莊幾年前村民整體搬遷后,地方政府還舉辦過征文,我還幸運地做了這次征文的評委――那個村莊,我或許還去過。如今這個村莊算是人去樓空,村民們搬走了,村莊也就不存在了。吳玲十三歲那一年到城里上學(xué),而后讀了師范留在城里做教師,做幼兒園園長(她那個幼兒園是范曾題的名,現(xiàn)在都辦成集團了),直至后來做區(qū)教育局的督導(dǎo)。幾十年間吳玲不管做什么都做得很好。她做幼兒園老師時就開始自學(xué),聽了丁以壽一堂講課后為他的博學(xué)而傾倒,選了他做先生。他們倆也許有很多的不同點,但又有不少相同點:都嗜書,也都酷愛寫作。一個做學(xué)問寫學(xué)術(shù)著作,一個寫詩寫童謠寫散文。夫婦倆出的書加起來,恐怕也有桌子高了。
吳玲寫作,并不像前面幾位專以寫合肥為己任,她似乎是四面開花,什么都寫,但整體看來,她寫鄉(xiāng)村的文字實在已很成規(guī)模,如果稍加整理,重新打包出版,那是會讓人驚艷的。
細究起來,吳玲的寫作生涯可以追溯到少年時期她為家人寫的那些家書中。
十三歲時,吳玲被父親送到外婆家去讀書,也好陪伴一下孤獨的老人。外婆早年喪偶,當時外婆家的男丁小舅正在浙江舟山當海軍。老人想和小兒子交流,便讓吳玲每月兩次代寫家書。這段代筆經(jīng)歷持續(xù)了近三年,直至外婆猝然離世。這段家書寫作,是少年吳玲好的文字操練。此外,她還代母親給父親寫過家書。她父親是遠近聞名的鄉(xiāng)村秀才,后來辦起工廠要經(jīng)常在外跑,吳玲代母給父親寫家書,又是不一樣的感受。家書寫作是很有意思的寫作訓(xùn)練。而同一時期在浙江中部長大的我,也放羊也割豬草,當然也砍柴也做草鞋,可我在上大學(xué)前,從未有過寫家書的經(jīng)歷。這是很遺憾的。
一個敏感的孩子,在家里又是老大,吳玲少年時期做過的農(nóng)活,似乎比我多得多,所以她的鄉(xiāng)村感受也比我豐富得多。此外,吳玲還有一位頗有見識的祖母。祖母曾在大上海工作過,是位有故事、有經(jīng)歷的老太太。她嫁給了一個國民黨軍官。她未生育,收養(yǎng)了吳玲的父親。當吳玲出生時,他們一家已看不到多少舊時生活的影子了,但祖母的做派,卻深深影響了吳玲,F(xiàn)在我們眼中的吳玲,像極了民國女子――她的家是典雅的。丁家藏書之多在合肥也是排上號的。除藏書外,他們家還有大量的字畫。這歸功于幾十年間夫婦的收藏和朋友們的饋贈。當然了,他們公子也是學(xué)藝術(shù)的,是雕塑專業(yè)的研究生。他們家還有合肥個人居室中極少見的茶室設(shè)置,這自然和丁以壽先生研究茶有關(guān)。丁先生的往來朋友都是先鋒藝術(shù)家這一類,有好幾位也都是我們《徽派》的訪談嘉賓。在這個城市,他們是引領(lǐng)時尚的文化人。吳玲長得很溫婉,著裝也藝術(shù),這股腔調(diào)也在文字里彌漫著,連她的那些書名也都有民國風(fēng)。
寫到這里,這個序可以結(jié)束了。序其實是一本書的領(lǐng)讀者、導(dǎo)航員。讀者諸君很快可以進入文本中,但千萬別像我以前那樣翻一翻而已。這本書值得你讀完。
馬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