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2 月 26 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舉辦了“黃宗羲與 明清哲學青年學者工作坊”,邀請國內(nèi)專精于黃宗羲(梨洲,1610— 1695)思想研究的近二十名青年學者,以學術研討的方式紀念這位百 科全書式的偉大思想家誕辰 410 周年。本書所收論文主要是這次工作 坊的會議論文。主辦方希望這次紀念研討會論文集的出版,能夠進一 步推動黃宗羲思想研究及其當代轉化。
自晚清民國以來,黃宗羲其人其學備受關注,學術界相關研究成 果不可謂不豐富。而近年來,學術界對于黃宗羲思想的研究出現(xiàn)了 新的趨勢,研究視野和主題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態(tài)勢。簡言之,以 往的研究多采取現(xiàn)代西方的某些思想原則為標準,對黃宗羲其人其學 作出表彰或批評。這種研究方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fā)揮了較好的社會 政治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例如,造 成了本書多篇論文共同指出的黃宗羲“一人分飾兩角”(其哲學思考 和法政構想完全脫節(jié))的割裂現(xiàn)象等等。相比之下,近年來的學界研 究則更加注重回到中國思想內(nèi)在脈絡和視角,闡述黃宗羲思想的特質(zhì) 及其現(xiàn)代價值。本書所收論文在這一點上有精彩的表現(xiàn),堪稱學術界 在“黃宗羲與明清哲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本書所收入的另一部分論 文是明清哲學領域的專題論文,這些專題論文在研究視野和觀點上多 有發(fā)明,對于我們更加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黃宗羲思想的哲學史背景及其 思想史影響深有助益。下面對各篇論文作簡要的介紹,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黃宗羲研究”欄目收入 8 篇專題論文。
朱承《黃宗羲的公共性思想》一文系統(tǒng)論述了黃宗羲的政治哲學 在公共性維度的豐富內(nèi)涵。黃宗羲正視人性之私,但要求為政者在履 行公職時應以公抑私,君主不能以最高權位謀取一家一姓之私,群臣 也不能將職分定位于效忠一家一姓。黃宗羲主張,國家的大根大本在 于制度建設,但制度建設的正當性不在于維護帝王統(tǒng)治,而在于其利 于天下萬民的動機與措施。為了更好地使民眾參與政治事務,黃宗 羲特別主張通過完善“學!敝贫群屯貙挕叭∈俊鼻纴泶龠M士人 和民眾的公共議政、公共評判、公共參與,以此完善國家的公共治 理。文章認為,黃宗羲的公共性思想既是傳統(tǒng)儒家天下為公思想的發(fā) 展,也是近代以來公私之辨的先聲,對于現(xiàn)代政治治理有一定的啟發(fā) 意義。
盛珂《由〈明夷待訪錄·學!灯慈寮艺握軐W的內(nèi)在可能 性》一文對黃宗羲的政治哲學作出極富新意的研究。他認為黃宗羲 的《明夷待訪錄》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最特別的一部著作,是站在傳 統(tǒng)文化的“末端”對整個中國政治傳統(tǒng)的“回望”!秾W!菲械闹 度設計,是為了將政治參與的主體由傳統(tǒng)的皇權、官僚拓展到整個士 人階層,但并未包括普通民眾。這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家“民本”思想的雙 重面相,既保護民眾利益,又不允許民眾參與政治決策。因此,黃宗 羲的政治思想并不是現(xiàn)代民主思想,而是基于儒家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探 索。文章指出,重新審視儒家對于政治問題的處理方式,在當代仍具 有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屠凱《道德自律的制度展開——黃宗羲法哲學新論》一文賦予黃 宗羲的古典思想以現(xiàn)代的分析的形式,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恢復其法哲 學大師的本來面目,貫通他的理學和政教話語。黃宗羲法哲學的主旨 是:凝聚個人的精神力量,使思維和行為受到自己而非外在因素的控制,通過精神力量的自由表達,生成并維持人文界的內(nèi)在秩序。他所 謂設君、置相、學校、科舉等一系列制度安排,都是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 而存在的。文章指出,黃宗羲和此前此后傾向于向經(jīng)典或圣王尋求他 律規(guī)范的學術潮流在性質(zhì)上有著重大差異,前人以其為明清過渡人物 的認識不如以其為王學殿軍更為準確;與此同時,這一哲學主張確乎 和啟蒙思想有可以通約之處,他為晚清以降的中國社會接受現(xiàn)代觀念 提供的不僅僅是榫桙或者津梁。
陳暢《理學與三代之治——論黃宗羲思想中形上學、道統(tǒng)與政教 的開展》一文認為,當代學術界在黃宗羲思想研究方面有“守舊”與 “開新”之辨,由此導致黃宗羲猶如“一人分飾兩角”般在中國思想 史出場。事實上,黃宗羲在中晚明心學內(nèi)部獲得思想創(chuàng)新的動力與資 源,其思想代表著明清之際哲學轉向的心學路徑。而問題在于,人們 對于這種轉向較為陌生,此即近代以來的黃宗羲思想研究當中存在 諸多割裂的根本原因。文章提出,通過對比王陽明和黃宗羲對三代之 治的不同構想,厘清黃宗羲針對晚明以來的形上學與政教困境提出的 解決方案,是重新評估心學與明清之際思想轉型之關系的一個重要切 入點。
朱光磊《論黃宗羲的佛教觀》一文認為,黃宗羲佛教觀包含三個 方面。其一,黃宗羲受到師門影響以及佛教在社會中呈現(xiàn)的弊端而產(chǎn) 生辟佛之舉動與觀念。其二,黃宗羲從其儒學理論體系出發(fā),反對佛 教緣起理論、明心見性以及六道輪回。其三,黃宗羲認為朱子學說以 及部分陽明后學摻雜了佛學而不純正。黃宗羲的佛學觀是從其自身立 場去理解佛學,盡管對于佛學理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誤讀,但從理論 構建與實踐維度上,黃宗羲的批評仍舊具有積極的意義。
王格《想象一個制作的政體——對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開篇論 說的重新解讀》一文,針對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開篇三個關鍵命 題展開深入探討——“有生之初”“自私自利”“公利公害”!坝猩酢笔屈S宗羲設想的前政治狀態(tài)情形,而“自私自利”是對這一狀態(tài) 基本表現(xiàn)的描述,而“公利公害”則指向解決這一狀態(tài)困境的方案訴 求。三者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政治哲學論述之開端,也構成了《明夷待 訪錄》所由以展開“公”“私”兩大政治原理線索論述的堅實基礎。文 章認為,在黃宗羲看來,政體制度是出于制作而來,這就為其變革制 度的訴求打下了理論基礎,但也為其政治哲學論述埋下了憑空構想的 危機。
顧家寧《〈孟子師說〉與黃宗羲的孟子詮釋》一文認為,黃宗羲 的兩部名著《孟子師說》與《明夷待訪錄》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lián),前 書是對后書的繼承與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可以概括為兩個層面,一是對 《待訪錄》既有內(nèi)容的深化,二是對《待訪錄》未涉及內(nèi)容的延伸。 前者表現(xiàn)為對作為《待訪錄》核心觀點的新君臣倫理、民意論、法治 論等問題的理論解釋,后者主要體現(xiàn)在對良知心性聯(lián)動于社會政治問 題的思考。文章認為,黃宗羲的孟子詮釋反映了明清之際儒家政治哲 學轉型的特質(zhì),而通過經(jīng)典詮釋方式,這種思想轉型的變革性乃融于 儒學自身發(fā)展的延續(xù)性之中。
張?zhí)旖堋蹲C人社二次“別會”與晚明浙中王學講會之分合》一 文,對晚明浙中最重要的王學講會證人社的學術活動情況作 出細致入 微的學術考辨。文章指出,證人社的兩位主持者劉宗周與陶奭齡之間 存在鮮明的學術分歧,導致證人社曾有過二次“別會”——崇禎四年 的“白馬別會”與崇禎十一年的“古小學別會”,學界多有將之混淆 誤解。十多年間,兩派弟子的講學與論辯,既有分歧又有交融,使得 浙中的王學講會在明清之際繁榮一時,發(fā)展出蕺山、姚江兩大心學學 派。其中陶奭齡對講會活動較為積極,而劉宗周及其弟子則因為學術 多有發(fā)明而影響深遠。黃宗羲后來對蕺山學作出過重要貢獻,但他關 于“白馬別會”的記載多半有誤,就證人社講會而言則參與極少,且 并非劉門“左右?guī)熛摺薄?/p>
“明清哲學新論”欄目收入 9 篇論文。
石永之《心外無理新解》一文指出,陽明“心外無理”的思想在 近現(xiàn)代受到科學主義者的嚴厲批判,認為“心外無理”是用主觀內(nèi)在 的心吞沒了客觀外在的理,陽明因此也被當成了一個主觀唯心主義 者。實際上,“心外無理”包含有元認識論意義,而且陽明并不是一 個所謂的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相反他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文章認 為,胡塞爾現(xiàn)象學表明,認識論的起點在于純粹的自明性,也就是純 粹思維的絕對被給予性,客觀外在的理總是由主觀內(nèi)在的心所直觀到 的;因此,“心外無理”不僅不應該受到批判,而且更有利于中國文 化吸收胡塞爾現(xiàn)象學之后的西方認識論成果。
陳喬見《良知、是非與好惡——陽明心學的情感主義面向及其倫 理學意蘊》一文指出,陽明良知學中對于是非之心與好惡的討論具 有明顯的情感主義特征。陽明“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 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的說法,實際上 是把“好善惡惡”的道德情感既視為道德之判斷原則,亦視為道德之 踐履(動力)原則(“好善惡惡”本身既是情感也是意志)。文章通過 細致的分疏,認為陽明心學具有明顯的道德情感主義面向而同時又可 以是自律倫理學;其根本原因在于,康德認為情感(哪怕是道德情 感)是感性的經(jīng)驗的,故不具有普遍性;而陽明則認為透過“誠意” 與“致良知”之工夫可以使先天而實質(zhì)的道德情感達致“同好惡”“公 是非”這樣一種普遍性的道德判斷,并且促使行為者為善去惡,知行 合一。
高海波《評魏月萍教授〈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 述〉——兼論中晚明社會政治改革的三條路向》一文,對新加坡南洋 理工大學魏月萍教授《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一書作 出精彩的評論。晚明時期各種思潮交織,“三教合一”更是晚明思想研究的一個難點!毒龓煹篮稀芬粫侵形膶W術界對晚明心學思潮中的 “三教合一”論等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從形式、方法、風格、 核心要旨等角度對該著進行了點評,指出該書通過對三教合一論的思 想背景、義理內(nèi)涵等問題的深入考察,揭示出晚明儒者三教合一論的 特殊意義。論文的最后部分在前文評論的基礎上,將東林學派和黃宗 羲也一并納入考察,進而歸納出中晚明社會政治改革的三條路向,這 一引申性的論述富有啟發(fā)意義。
張錦枝《劉宗周思想的朱子學面向及其發(fā)展》一文認為,黃宗羲 《明儒學案》將蕺山學定位為陽明后學,對后世影響深遠,導致蕺山 學與朱子學的關系往往被忽視。劉蕺山對朱子學理解極深,并深刻認 識朱子學的利弊兩方面。蕺山在建立自身學說的過程中,會通朱子學 的一面不容忽視。他晚年雖批評朱子學的某些學說,但在作為核心學 說的慎獨誠意論、格物說、敬論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展了朱子學說。蕺 山與朱子區(qū)別的癥結在于,朱子認為本體自身圓滿無需也不可著工 夫,蕺山則認為工夫須直接在本體上做,否則流于細枝末節(jié)。因而, 蕺山發(fā)展意作為本體,以實現(xiàn)本體上工夫,進而解決他認為朱子學 “慘刻而不情”和學說支離二分的問題。
谷繼明《清代思想的異調(diào)——王船山政治哲學再探》一文認為, 近代以來人們對于船山的理解,往往受到兩個前見的影響:一是重視 船山的民族論,將之作為排滿革命的理論宣傳;二是將船山看作啟蒙 的思想家。特別是后者,即啟蒙的論調(diào)一直是中國明末至清代思想 史的一個主流論調(diào)。但是稽諸《船山全書》,并不能發(fā)現(xiàn)很多真正的 “啟蒙”思想,反而,在這樣一個準啟蒙的思想潮流中,船山顯得不 免“反動”。陽明后學與清代考據(jù)學,雖然形態(tài)不同,乃至相互對立, 但他們都是傳統(tǒng)等差結構的結構者,而船山恰恰是這樣一個結構的維 護者。船山的人性論、倫理學,都是基于此而展開的。
張宏敏《潘平格的仁學思想》一文,從“求仁”宗旨、“致知格物”路徑、“篤志力行”工夫三個方面切入,深入細致地疏理了清儒 潘平格“渾然天地萬物一體”的“仁學”思想。由此對潘平格思想 的理論特質(zhì)作出系統(tǒng)衡定。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考察黃宗羲對潘平格 的批評。文章認為,與潘平格相比,黃宗羲的理論學術視野更為宏 闊,遍及宋明諸儒、經(jīng)史百家乃至佛老、西學等,進而為“往圣繼 絕學”。但是在強調(diào)圣學即儒學的“經(jīng)世致用”這一點上,潘平格與 黃宗羲之間并不存有實質(zhì)性的分歧,兩人只是在路徑、學統(tǒng)上存有 分歧。
王茂林、劉瑩《從“經(jīng)學”到“哲學”——論井上哲次郎“三部 曲”對明代儒學的傳承與開新》一文指出,現(xiàn)代學科意義上的“日本 儒學史”,肇始于井上哲次郎(1855—1944)的儒學“三部曲”,即 《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日本古學派之哲學》以及《日本朱子學派之 哲學》,這是歷史上率先將儒學置于西方“哲學”的框架之中加以系 統(tǒng)梳理的嘗試。文章從儒學史的發(fā)展脈絡出發(fā),在與日本江戶儒學以 及中國明代儒學的關聯(lián)中,重新把握“三部曲”所具有的承上啟下的 轉型意義。文章指出,成型于明代的“學案”體,以及日本近世出現(xiàn) 的儒者資料匯編,是井上“三部曲”之所本。在此傳承與開新的系統(tǒng) 構建中,井上通過對哲學基本概念的創(chuàng)譯以及融合東西方的“哲學” 論述方式,使“三部曲”實現(xiàn)從“經(jīng)學”到“哲學”的研究范式的轉 型。據(jù)此而言,井上的儒學“三部曲”具有了“揭開了近代儒學史研 究的序幕”的劃時代意義。
高思達《文序重塑與思想發(fā)軔的互動——基于全祖望“經(jīng)學即理 學”的考察》一文認為,清代初期向中期的學術過渡,并非是延續(xù)晚 明學術中的門戶之爭,而是基于政教關系變遷中的義理相革。這在全 祖望對顧炎武之“經(jīng)學與理學”關系的改寫中可得到觀察印證。顧 炎武之謂“理學,經(jīng)學也”,在對朱子學作義理校正之余,以“道問 學”的方式刊落浮華,承載著對“致中庸”的經(jīng)世向往;經(jīng)學化的宋學,成為連接古今學人依托經(jīng)典而對圣人之心的一以貫之。全祖望之 論“經(jīng)學即理學”,刻意模糊了“理學”的概念定義,在“為新朝存 倫常”的忠義觀倡導下,以“求其是”的態(tài)度,會通朱陸,強調(diào)“道 以躬行重,人從述作論”。通過全祖望對顧炎武思想的文序重塑可知, 文本傳承不單是純粹意義上的辨章學統(tǒng),還意味著義理價值的自我革 新和拓延。文章認為,文本不僅是一個載體,更重要的是藉助載體所 具有的“述—作”并行之歷史精神去詮解古人思想,尋找到推動中國 歷史綿延的內(nèi)在發(fā)軔點。
徐波《牟宗三“三系論”中的圓教問題》一文對牟宗三提出的宋 明理學“三系論”與圓教問題作出深入的研究。文章指出,牟宗三 晚年的《圓善論》一書中,先是肯定王龍溪“四無句”為儒家究竟 圓教,繼而又認為按照天臺圓教的判教方式,胡五峰之學才是真正的 圓教。這樣一種明顯的前后不一致是牟宗三在融合天臺圓教義理系統(tǒng) 過程中所遇到的理論張力。牟宗三的圓教系統(tǒng)脫胎于佛教天臺宗,并 以天臺圓教為尺度對儒學的發(fā)展進行了評判,但其最終立足基點仍在 儒學本身。為了解決這其中潛在的矛盾和張力,除了回歸圓教義理本 身,以及從思想史的具體發(fā)展上作分析外,更要重視牟宗三在晚年借 用天臺術語所提出的“縱貫縱講”。文章認為,通過在縱貫系統(tǒng)內(nèi)部 針對儒釋道三家各自特色而作出的有選擇性的安排,牟宗三思想內(nèi)部 因融合異質(zhì)思想而帶來的巨大鴻溝,最終被轉化為其系統(tǒng)內(nèi)部的一個 具體問題。
“會議紀要”欄目收入兩篇論文。第一篇是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 士生胡游杭撰寫的《“黃宗羲與明清哲學”青年學者工作坊紀要》,對 工作坊的研討現(xiàn)場作出非常詳細的報導。第二篇是同濟大學張文江教 授在工作坊圓桌會議上的發(fā)言,經(jīng)張教授授權收入本書,以饗讀者。 標題《論黃宗羲與文明轉型》是編者所擬,供讀者們參考。
本論文集的順利出版,尤其要感謝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領導的支 持,同意將本書納入學院出版規(guī)劃資助項目。感謝本書作者們欣然同 意本書刊載諸位的大作。同時也要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出版過程中 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陳暢 2021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