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哲學研究者、北大哲學博士后王歌,專業(yè)又溫柔地解釋孩子眼中的世界!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后,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結(jié)合兒童哲學研究及國內(nèi)外生活經(jīng)驗,給孩子通俗地講哲學。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王歌還在書中親授與孩子對話交談的方法,讓父母與孩子一起追問、討論,輕松進入哲學世界。
2.從日常問題出發(fā),用孩子也能懂的語言,引導追問,直擊哲學經(jīng)典!
從日常繪本故事入手,直擊經(jīng)典哲學問題。全書沒有難懂的術(shù)語,一步步引導孩子看到問題背后的問題,打開哲學思維的大門。
3.獨特的互動問答,讓親子共讀更有趣,帶來高質(zhì)量親子相處時光。
書中從問題出發(fā),通過不斷提問、追問,引導孩子多維度思考。即便是《狼來了》《皇帝的新裝》等耳熟能詳?shù)墓适,也能延伸至大哲學家康德關(guān)于謊言的哲學討論,是很好的親子共讀讀物,帶來高質(zhì)量的親子互動時光。
4.隨書附贈超值音頻導讀課!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郁喆雋傾情作序,誠意推薦!
5.美學教育團隊LensforKids精心打造,原創(chuàng)全彩插圖!
由畢業(yè)于美國馬里蘭藝術(shù)學院的插畫師羅曦冉,針對每個問題一一繪制,色彩活潑又充滿想象力,培育孩子對美的直覺和創(chuàng)造力。
孩子為什么要學點哲學?
作者/王歌
孩子為什么要學點哲學?
因為哲學可以培育獨立思想。
哲學能讓孩子練習獨立思想嗎?在這樣一個信息唾手可得又魚龍混雜的時代,真正實現(xiàn)獨立思考談何容易。就連專業(yè)搞哲學的人,對精神獨立不棄不離的有幾人?這個社會充斥了太多速成、速朽觀念,人人都想立竿見影取得成效,而想真正領(lǐng)略個中幽微、精妙,不論在什么領(lǐng)域,都需要日積月累的琢磨和鉆研。
思想并不容易,獨立思想則更加難得。因為我們常常很難覺察到自己的思維慣性與惰性,更多時候,我們甚至害怕獨立思考帶來的不安。做一點哲學的練習,更像是開始一點懷疑的精神:既是針對外在,也是反觀自我的。學習對世界好奇,毫無恐懼地發(fā)問,同時也考察自己的盲點。
現(xiàn)在教育制度下的孩子,不會提問題,不敢提問題。提問題時,腦子里也預設(shè)了正確答案,或者期待別人的現(xiàn)成答案。意識到這種壓抑,作為家長或老師就會知道,與孩子展開自由的談話多么珍貴。很多時候,孩子的回應會異想天開,甚至不著邊際,但這是談話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
哲學很難直接培養(yǎng)什么能力,有時卻能讓你停下某個積習,使人訝異、發(fā)問。也許在學會常識之前,先是強詞奪理。但是它會把思想慢慢琢磨出光澤,使孩子成為孩子,使你成為你。我希望,通過與孩子們展開哲學對話,我們能成為一個有意思的自己,敢想、敢生活的自己。
問題從哪兒來
孩子們每天都在提五花八門的問題,很多問題與哲學關(guān)系不大。這本小書中的問題參考了哲學繪本和當代哲學界持續(xù)探討的經(jīng)典哲學問題,但絕大多數(shù)都來自孩子們的直接提問:有的來自我和一對雙胞胎兒子小澤和小遠的日常對話,有的來自在小朋友們那里進行的征詢搜集。
大家不必因為這些經(jīng)典的大問題而有掌握答案的負擔,在日常對話中,別怕孩子的問題太無聊或太高深。高明的提問,多不是現(xiàn)成的視角、概念和問題。大人與孩子可以對每一個問題給出不同角度的回答,甚至可以是匪夷所思的回應,但至少保持開放。
我們還要鄭重其事地面對孩子的為什么。思維的表達依附于語言,不能因為孩子還沒有掌握套路,就不以為然,置之不理。像理解詩一樣,試圖去理解孩子的語言;像尊重藝術(shù)一樣,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重復。厭倦重復本身,就相當乏味且不敏感。
我期望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引子,先是有點腳本豐富對話。好是鼓勵孩子在生活中直接發(fā)問,如果在家庭或課堂能形成一種哲學探討的習慣,會生發(fā)出很多驚喜。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會教會我們很多東西。
沒有終答案的問題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有好多貌似是提問,但又不是真問題的問題。學校課本中的提問,更多是自問自答。久而久之,我們往往就形成了一種理解:問題和答案是現(xiàn)成的,答案也大都準確而固定。
等孩子們進入高年級,或者日后進入比較前沿的領(lǐng)域,他們會發(fā)現(xiàn),沒有現(xiàn)成的問題,問題是要自己找的。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不僅艱難,也基本設(shè)定了結(jié)果的路徑。此外,答案也不那么容易獲得,通常我們得到的僅僅是一些階段性的答案,甚至有時候,我們做了長時間的工作,也只是排除了一些猜想,或發(fā)現(xiàn)問錯了問題。
沒有我們通常期待的終答案,可能會讓人覺得悵然若失,甚至完全不適應。但這是一個必經(jīng)的過程。
鼓勵孩子們提問,提真正的問題,和孩子們一起提問。不管問題看似多么簡單,多么大而無當,多么無聊無用,十個問題中總會有兩三個特別閃光。如果剛開始沒被認真對待每個問題,可能日后也沒有辦法以提問的方式,將對待生活和世界的態(tài)度保持下去。
舉一個小例子,一個孩子問:為什么有風?嚴格意義上,這也不是個哲學問題;蛟S常規(guī)的方式就是給出一個關(guān)于氣候的解釋,用所謂自然科學的內(nèi)容來回答。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以哲學的態(tài)度反思這個問題:風作為一個詞語是怎么出現(xiàn)的?如何有了風的意義?除了自然科學角度,解釋風還有神話的視角、宗教的視角,甚至文學的視角,這樣,一個問題就有了多種面向。
哲學是沒大沒小的
哲學不承認現(xiàn)成的權(quán)威,它希望給出理由,把事情討論清楚。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說服的過程,論理的過程。本書的論理,我并沒有因為是回答孩子的提問而太打折扣,不同于成年人的地方可能只有兩處:一是引用了一些繪本故事,再就是少用一些術(shù)語。除此之外,我盡量用孩子能懂的話來表達。
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理解不了。我個人覺得,不懂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便是專門做研究的人,大家一起討論某個文本,依然有很多不解之處;蚴钱敃r覺得懂了,但多年之后,通過同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真正理解。
我想說的是,不理解是人文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認知的動力。我比較質(zhì)疑培訓快餐式的學習方式,學習更多的是沉浸,潤物細無聲。
對于依然難懂的概念,可以給孩子們豐富一點的被動詞匯,他可能頭一兩次聽到時,不求甚解,但是慢慢積累,孩子們可以在上下文中豐盈自己的理解力。也有研究證明,孩子要是在一個語匯比較復雜和豐富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有助于培養(yǎng)未來的人文素養(yǎng)和閱讀寫作。
怎樣使用這本小書
好一周有一個時間段固定下來,和孩子一起閱讀、討論,也可以找一些涉及類似問題的繪本,把討論的亮點記下來,使這本書真正成為自己的思考作品。
做兒童哲學啟蒙課的初衷之一是鼓勵家長和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形成討論的習慣。這種討論可以在各種場合進行:比如家長帶孩子到戶外活動,看完了電影,聽完了音樂,讀完了繪本,有了共同的經(jīng)驗,然后來探討。或許可以翻到相關(guān)的問題,看看是否有了不同想法。
和孩子討論時,可以嘗試的幾種小方法:
1. 過去是怎樣
比如討論為什么有懲罰?可以通過北京菜市口、歐洲斷頭臺的歷史去理解,過去是通過公共空間的施暴來產(chǎn)生威懾。到了當代,法律拋棄了酷刑,刑罰遠離了大眾視野,重要的不是懲罰罪犯,而是讓公眾知道罪犯已經(jīng)受到了懲罰的事實。沒有過去,我們就無法理解現(xiàn)在。
2. 原因是什么
亞里士多德對事物的運動給出了四種原因質(zhì)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比如我們考察一個東西為什么運動,可以討論它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是什么,為什么說它屬于這一類?它的動力或后面的推動者是什么?它的目的/目標指向哪里?刨根問底,究其來處。不斷追問
它是怎么形成的,有時會把我們引向意料之外的新問題、新想法。
3. 詞如何達意
沒有學外語,語言仿佛是透明的。學了外語,會對母語有新的領(lǐng)悟。有時可以找找一個字或者詞的來源,追溯到繁體字,甚至甲骨文。要么在中文和外文之間相互翻譯一下,比如英文的is,可以是有什么,也可以是是什么。再比如,有時同時有幾個詞指同一個東西有的
名字消失了,有的名字還在用。而如何用,其實透露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新)方式。舉個例子:我們早晨看到的亮的星星叫啟明星,或者晨星;黃昏時看到的亮的星星叫長庚星,或者暮星。而這兩顆星其實指的是同一顆星金星。所以,這幾個詞指的真的是一個東西嗎?
4. 另外的可能性
一次我和孩子們一起讀繪本《森林里的小房子》,故事中一頭好心的小鹿在小房子中容納了躲避獵人的小兔子和狐貍,后來也幫助了餓壞了的獵人,后大家放下獵殺本能,和平相處,皆大歡喜。但故事的講述并未就此結(jié)束,我們一起設(shè)想了這個故事的殘酷版。正因為有了殘酷的可能,小鹿化解干戈的力量才令人動容,森林里的小房子才仿佛超越塵世的愛之家園。
5. 懷疑開始的地方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總結(jié)了四條科學的方法:
◎不接受不確定的東西,別人說對遠遠不夠,還要自己證明證實才行。
◎把每一個看上去很難的問題分為小部分,一點點、一步步地解決。
◎按照順序排列問題,從簡單到復雜。
◎把一切可能的情況盡可能完全列舉出來。
如果簡單表示這四條,步懷疑是歸零;第二步化解成小單位1;第三步由簡到繁,就是多或N+1;第四步完整性就是全或A(All)。這樣看來,笛卡爾的方法論就帶有了邏輯上的美感。笛卡爾科學方法的后幾步是技術(shù)性的,而步不輕信、不盲從,要求親證卻是需要勇氣和意志的。
希望我們都能和孩子們一起,給這種勇氣和意志創(chuàng)造可能性。
推薦序 | 會提問的孩子就是哲學家
作者序 | 孩子為什么要學點哲學?
章 我是誰
我是誰?
我可以說謊嗎?
為什么我會忘記?
為什么我會害怕?
為什么偏偏是我?
第二章 奇怪的人類
人為什么會做夢?夢有什么用呢?
媽媽,你死后,我怎么找到你?
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
人為什么會發(fā)脾氣?
人為什么會生。
第三章 條條框框的社會
怎樣才算是好朋友?
我可以不聽話嗎?
我為什么必須上學?
規(guī)則是從哪兒來的?
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去工作?
第四章 地球中的問號
魚的靈魂會上天堂嗎?
垃圾都去哪里了?
花兒也會疼嗎?
的東西是什么?小的東西是什么?
如果吃一小勺黑洞會怎樣?
第五章 摸不到的概念
美的東西為什么美?
什么是公平?
過去的時間都去哪里了?
什么是什么都沒有?
世界上有鬼嗎?
吃了一口的蘋果還是蘋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