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巨大的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變遷,促進了才女文化的繁榮。其中突出的是坊刻的興起、讀者大眾群的出現(xiàn)、對情感的重新關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機會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義等。本書的要旨是改寫五四史觀對傳統(tǒng)婦女史的論述。本書認為,明末清初的江南閨秀遠不是受壓和無聲的,她們在男性支配的儒家體系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豐富多彩和頗具意義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過儒家理想化理論、生活實踐和女性視角的交叉互動,重構了這些婦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過婦女生活,本書提出了一種考察歷史的新方法,這種方法是以具體了解婦女是如何生活為前提的。
古代女性的生活智慧遠超你的想象,了解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
反思五四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中國女性史研究的新視野。
明清史、女性史、社會文化研究領域經(jīng)典著作。
《閨塾師》再版自序
打從乍暖還寒的三月中起,學校改上網(wǎng)課,舉家倉促避疫在鄉(xiāng)。時至四個月后的今天,全球確診人數(shù)高達一千二百多萬、死亡人數(shù)五十多萬。尤其在美國,疫情失控,確診已突破三百萬,不幸病逝的竟然超過十三萬人。生物系同事的先生,走了。中國史的前輩,走了。摯友、學生、鄰居,一個接一個確診。
外在世界愈是失序,內心世界卻愈見深邈。省了舟車勞頓,日子變得出奇地安穩(wěn)、實在。親友間的關懷,再滲不下半點虛偽。一句微信、半個身影,都充滿了真情真義。幾乎每一刻,都得以跟平時見不得人的自我相處,思前想后,不禁輕輕反問自己:走上這條學術研究的路,值得嗎?婦女性別史,能足以經(jīng)世濟人嗎?
四月中旬志生老師傳來好消息:在她努力奔走下,絕版已久的《閨塾師》計劃將以新版面世。從提交博士論文那年算起,這本書所承載的大小理念,已經(jīng)在人間世迂回了三十多個年頭。如果書本是靈物,也同樣服膺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那曾經(jīng)年少氣盛的《閨塾師》,已然是個半老徐娘了。當年寫書的主要動機,也就是反思五四傳統(tǒng)、打破封建社會婦女盡是受害者這種刻板形象、從而在明清社會探索中國現(xiàn)代化的契機,在今天看來,可能已經(jīng)為另一種籠罩全球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危機感所取代。個人的研究取向,也從關懷男女平等擴展到分析知識權威體系、抽象思維與實用技能等科技史命題。
在疫情兇猛的那段日子,我們不敢越出家門半步,坐在書桌前,每天凝視窗外的樹葉苗,從一絲淡黃、嫩黃、輕綠、一點一滴地長到濃濃綠綠、沙沙作響的葉林。先是燕子一只、二只吱吱唱起,引來紅衣雀、藍松鴉、灰胸長尾鹟、紛紛加入對唱,后來還有清晨卜卜篤篤的啄木鳥,一板一眼地試圖當起指揮來。鄰居的櫻樹,仿佛一位素顏的少女,偷偷化起了淡妝,膽子大后,胭脂愈抹愈紅,不出兩星期,嬌艷的花瓣把枝葉全都掩蓋住了。多少年來,我們端坐在同樣的窗前,卻對春天踏著細微碎步的來臨視而不見,只在櫻花突然開滿一樹的某一天,找來照相機,大大慶祝了一陣子。現(xiàn)世社會的價值考量,往往只在乎產(chǎn)量或結果,忽視了事情變化的過程本身。
終于領會到,所謂文章經(jīng)世致用,不外是研究過程當中遇到挫折時,鼓勵自己不要放棄的一種鞭策力量,問題解決后,自然地繼續(xù)走下去。走著走著,多少年后,某一天驀然回首,發(fā)覺原來耕耘過程本身,便是收獲,再沒有其他。困在斗室過著小日子時才認識到,真正的自由,是與活動空間大小無關的。宅居閨門的明清名媛才女,對這道理已然深有體會。《閨塾師》得以成書、翻譯、面世、再版,是許多人一起努力的成果,誠然值得慶幸,但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寫作、受挫、再起步的往返經(jīng)歷當中,無意拾得的充實和滿足。
再次感謝創(chuàng)辦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劉東教授,北大歷史系婦女史專家李志生教授,以及江蘇人民出版社的先后責編張慕貞和洪揚二位先生和其他同人。緣份再生,我恭敬誠懇地把我的處女作,獻給過去和未來的讀者們。
高彥頤
記于美國紐約長島鐘港游魚莊
2020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