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佛教文化的專題研究,研究對象以古代域外普賢信仰為主,涉及普賢信仰研究的意義、現(xiàn)狀、思路、起源、發(fā)展演變、基本特征等方面。本書在普賢信仰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努力對一些問題進一步探究,從不同的視角和關注點來審視域外普賢信仰的重要問題。
普賢菩薩在中國有較大影響,他的造像遍布于國內(nèi)各大佛教寺廟,一般是與文殊菩薩一起作為脅侍菩薩位于毗盧遮那佛的兩側(cè),形成一佛二菩薩的格局,被稱為華嚴三圣;或是作為脅侍菩薩與文殊相對應位于迦葉、釋迦佛、阿難的兩側(cè),形成一佛、兩聲聞、兩菩薩的格局。作為著名的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之一,普賢菩薩在中國擁有弘法的道場,那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在藏傳佛教中,普賢菩薩也是公認的八大菩薩之一,為主德行的菩薩,在藏區(qū)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jīng)兩千余年,歷經(jīng)朝代更替,文化沖擊,自身也不斷演變,有很多在一定時期非常顯赫的神祇(如虛空藏、除蓋障等菩薩,在唐代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信仰體系在中國都未能流傳下來。普賢菩薩能從印度傳來的眾多信仰對象中脫穎而出,必然有其獨特的價值。這種獨特的價值體現(xiàn)在哪里?究竟是什么樣的文化內(nèi)涵使得他在中國信眾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這些問題的探索對于理解普賢信仰的體系、認識文明交往的規(guī)律有重要的意義,而要想理清這些問題,我們就必須對中國普賢在域外的源頭進行追溯。
普賢菩薩在古代印度有很大的影響力。古代印度的八大菩薩雖然有幾個版本,不盡統(tǒng)一,但主流說法是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亦在其中。在印度著名的賢劫十六尊中,普賢菩薩也位在其列。 可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古代印度,普賢菩薩都是聲名顯赫的大菩薩。然而,中國學術界對于這么一位大菩薩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與觀音、地藏、文殊三位菩薩相比,普賢菩薩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本書將以經(jīng)典為依據(jù),結(jié)合前人的研究,詳細梳理普賢菩薩信仰在印度的淵源、發(fā)展、變異與其在中亞的流傳的情況。
王宏濤,男,西北大學博士,任職于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宗教與文化。著有《西安佛教寺廟》,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章 古代域外普賢信仰的起源
節(jié) 學術界關于普賢信仰起源的幾種觀點
一、佛教和印度教神祇混合說
二、普賢菩薩代表如來藏說
三、雅利安人理想化的故土與某有地位的在家居士混合說
第二節(jié) 本文所持的觀點
一、普賢菩薩的起源
二、普賢菩薩產(chǎn)生原因的綜合分析
第二章 古代域外普賢信仰之發(fā)展
節(jié) 普賢如來在《大集經(jīng)》中的本體化傾向
第二節(jié) 《悲華經(jīng)》中普賢菩薩身世、特點的明晰化
一、《悲華經(jīng)》對普賢菩薩身世的說明
二、普賢菩薩特點的明晰
第三節(jié) 《生經(jīng)》中普賢菩薩與普賢如來的合流
第三章 法華系統(tǒng)崇尚的普賢菩薩
節(jié) 《法華經(jīng)》兩個譯本中普賢菩薩的形象、地位的對比
一、《正法華經(jīng)》中的普賢菩薩
二、《妙法蓮花經(jīng)》中的普賢菩薩
第二節(jié)《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里普賢菩薩成為了進入真如界的導師
一、《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里的普賢行
二、《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對普賢菩薩的提升
第三節(jié)《法華經(jīng)》與《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里普賢菩薩形象的比較
一、《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里普賢菩薩的特點
二、《法華經(jīng)》與《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中普賢菩薩形象的比較
第四節(jié) 普賢菩薩與帝釋天的融合
一、帝釋天的淵源與特點
二、普賢菩薩與帝釋天的融合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普賢菩薩與如來藏的結(jié)合
節(jié) 如來藏的由來
一、如來藏的基本思想
二、如來藏的淵源
第二節(jié) 如來藏與法身、法界
一、法身涵義的演變
二、法界涵義的演變
第三節(jié) 普賢菩薩與如來藏
一、普賢菩薩與如來藏的結(jié)合
二、普賢菩薩與如來藏結(jié)合的意義
第五章 鼎盛之普賢:華嚴本尊
節(jié) 華嚴經(jīng)的形成地點
一、諸家之說法
二、本文之觀點
第二節(jié) 華嚴類單品經(jīng)中的普賢菩薩的地位不斷上升
一、《兜沙經(jīng)》、《本業(yè)經(jīng)》等單品經(jīng)中普賢菩薩沒有出現(xiàn)
二、《興顯經(jīng)》中普賢菩薩地位超過諸佛
三、其他華嚴單品經(jīng)中普賢菩薩的地位不斷上升
第三節(jié) 鼎盛之普賢:華嚴本尊地位之確立
一、《華嚴經(jīng)》的序論部分
二、行法部分
三、等覺階段
四、普賢地階段
第四節(jié) 《八十華嚴經(jīng)》對普賢菩薩的繼續(xù)提升
一、序論新增部分對普賢菩薩的提升
二、其他新增部分對普賢菩薩的提升
第五節(jié) 《四十華嚴》、《普賢菩薩行愿贊》中普賢信仰與彌陀信仰的圓融
一、《普賢行愿品》的來歷
二、普賢信仰與彌陀信仰的融合
第六節(jié) 普賢行的目標及行法
一、普賢行即普賢菩薩之行,是含攝一切佛教行法的圓滿之行
二、普賢行的修行目標
三、修行層面的普賢行
第七節(jié) 《華嚴經(jīng)》里的普賢哲學
一、《華嚴經(jīng)》中有關普賢的若干哲學概念
二、《華嚴經(jīng)》中普賢哲學的內(nèi)涵
三、《華嚴經(jīng)》中普賢哲學的來源
四、《華嚴經(jīng)》中普賢哲學對般若思想的汲取與發(fā)展
第八節(jié) 《華嚴經(jīng)》中普賢菩薩與其它神祇的關系
一、普賢菩薩與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的關系
二、《華嚴經(jīng)》中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的關系
三、《華嚴經(jīng)》中普賢菩薩與觀音菩薩的關系
四、《華嚴經(jīng)》中普賢與彌勒的關系
第九節(jié) 《華嚴經(jīng)》中普賢菩薩的特點與普賢法門的新氣象
一、《華嚴經(jīng)》中普賢菩薩的特點
二、《華嚴經(jīng)》中普賢法門的新氣象
第十節(jié) 《華嚴經(jīng)》中普賢菩薩的功能及其形象
一、《華嚴經(jīng)》中普賢菩薩的主要功能
二、《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中普賢形象之比較
第六章 密教中普賢菩薩的變異
節(jié) 密教與密教思想
一、密教的基本思想
二、密教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jié) 早期密教中的普賢菩薩
一、早期密教中普賢菩薩地位不及觀音、彌勒
二、早期密教的后期階段普賢菩薩地位的上升
第三節(jié) 胎藏密法中的普賢菩薩及普賢儀軌
一、 普賢菩薩在《大日經(jīng)》中與金剛手并列,為諸菩薩之代表
二、胎藏密法儀軌中普賢菩薩的角色
三、法華曼荼羅中的普賢菩薩
第四節(jié) 金剛密法中的普賢菩薩及普賢儀軌
一、《金剛頂經(jīng)》中普賢菩薩與金剛手合一
二、金剛密法中的普賢儀軌
三、普賢延命儀軌
第五節(jié) 輪王密法中的普賢菩薩與普賢儀軌
一、輪王密法簡介
二、普賢菩薩在輪王密法中的地位
第六節(jié) 普賢與金剛薩埵
一、《大日經(jīng)》中金剛薩埵為金剛勇猛之意
二、金剛薩埵在金剛密法中與金剛手合一
三、金剛薩埵的起源
第七節(jié) 普賢菩薩與密教神祇的復雜關系
一、密教中普賢菩薩與毗盧遮那如來的關系
二、密教中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的關系
三、密教中普賢菩薩與其它神祇的關系
第八節(jié) 密教里的普賢哲學
一、密教中關于普賢的若干哲學概念
二、密教中的普賢哲學的主要內(nèi)容
第九節(jié) 密教中普賢菩薩形象之變異
一、按照身色分類的普賢形象
二、其他的密教普賢形象
第十節(jié) 密教中普賢菩薩的功能
一、密教中普賢菩薩的一般性功能
二、密教中普賢菩薩典型的延命功能
第七章 古代域外普賢信仰的基本特征
節(jié) 古代域外普賢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jié) 古代域外普賢信仰與中國化之普賢信仰之比較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