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及模式研究對于中國電影的特殊意義時重點談了兩點,一是中國電影的模式在歷史上受到好萊塢模式與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二是劇作模式與當下電影市場。前者是作者對中國電影的歷史考察后的判斷,表示她的研究沒有漠視這一歷史現(xiàn)實;后者則是明確表示,她的研究與當今電影實際的關系。如今的電影市場以及由此延伸的觀眾及其觀眾研究、觀眾心理研究關乎電影的生存。這種關系不能不決定她的研究方向、研究重心的重新確定。如果說,上述這兩點表示作者的研究始于實踐,那么,作者對本書“目標讀者”的重視,表明她的研究最終是走向實踐的。作者借助于理論的歸納與分析,將研究成果落實在中國電影的創(chuàng)新上,落實在中國電影新人的培養(yǎng)上。
《電影劇作模式解析》這本著作是盧芳芳思考了十許年的產物。這原是她的一篇攻讀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博士的畢業(yè)論文題目,論文在答辯中得到了專家的一致好評。但盧芳芳并不滿足于此,對這一課題進行持續(xù)研究。她于2015年進入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動站,研究方向為人類學、民族學。出站后她人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她發(fā)現(xiàn)以人類學、民族學理論為武器研究這一課題,可以達到一個新的研究深度,于是又重拾舊作,調整研究重點,孜孜不倦若干年,終于推出了這本新著。
十年磨一劍,今日把示君。盧芳芳為一個她鐘情的課題,不斷思索、力求精益求精的認真精神值得肯定。學術無止境,一步一世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精神應視為研究工作者最可貴的品格。
然而,學術著作的價值的最終判定,仍需取決于完成后著作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當我讀過《電影劇作模式解析》后,覺得該書與同類研究著作相比較,確有其獨有研究視角,并實現(xiàn)了獨有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首先,我以為作者在論述電影劇作模式這個議題時,視野是廣闊的。包括歷史視野、藝術視野、理論視野。作者不是僅就電影劇作模式談劇作模式,她將這個議題放在一個古今中外的學術背景、藝術背景中來論述。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宋代學人張邦基《墨莊漫錄》到明末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的論述中尋找“模式”一詞的起源;從中外文學、戲劇、繪畫、雕塑、民間敘事作品中去發(fā)現(xiàn)類型、風格、樣式在電影這門新興藝術中的滲透與傳承。從傳統(tǒng)理論到現(xiàn)代理論,從社會科學理論到自然科學理論,作者對各種理論武器兼收并蓄,又選擇自己最為熟悉、最為合適的某種理論,尤其是人類學、民族學、接受美學理論來重點解釋模式與電影、模式與電影劇作、模式與作者個性、模式與電影中的情節(jié)及結構之間的復雜關系。理論的探索是永遠無法窮盡的,從更高的要求而言,本書在理論的系統(tǒng)性、邏輯的嚴密性上或有可議之處,但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及其熔鑄其中的真知灼見,我們是能清晰地體會到的。
相比理論闡述而言,我對本書的實踐意義更為贊賞。作者非常清晰地認識到,她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中國電影。中國自20世紀以來的時代變遷對中國電影的影響,中國電影藝術表達方式的歷史傳承與外來滲透,是研究的前提。書中提及模式研究對于中國電影的特殊意義時重點談了兩點,一是中國電影的模式在歷史上受到好萊塢模式與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二是劇作模式與當下電影市場。前者是作者對中國電影的歷史考察后的判斷,表示她的研究沒有漠視這一歷史現(xiàn)實;后者則是明確表示,她的研究與當今電影實際的關系。如今的電影市場以及由此延伸的觀眾及其觀眾研究、觀眾心理研究關乎電影的生存。這種關系不能不決定她的研究方向、研究重心的重新確定。如果說,上述這兩點表示作者的研究始于實踐,那么,作者對本書“目標讀者”的重視,表明她的研究最終是走向實踐的。作者借助于理論的歸納與分析,將研究成果落實在中國電影的創(chuàng)新上,落實在中國電影新人的培養(yǎng)上。我們在本書第三章,見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這一章的主旨是“模式與創(chuàng)新”。作者從20世紀初期法國戲劇家喬治·普羅第在研究了1200部古今戲劇作品后歸納出來的36種情節(jié)模式中提煉出3種當代常見的模式為例,每一例結合中外10部影片進行實證研究。如果再對照每章最后精心設計的思考題,我們便能窺見本書中有當今諸多理論研究中所欠缺的學風。這就是那種務實的學風。它寄寓了作者內蘊的對中國電影未來的責任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電影是一門融合了多種藝術形態(tài)的綜合性藝術,研究電影特別需要跨界型人才。盧芳芳具備多種學科的學術背景,作為我國年青一代理論研究中的中堅力量,我們對她寄予厚望。相信她將會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
是為序。
盧芳芳,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電影學博士。復旦大學人類學博后出站后,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掌與人類學研究所影視人類學研究室。中國民族學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理事,中國藝術人類學會會員。研究領域為影視人類學、藝術人類學、電影劇作理論。曾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第九批特別資助項目、中國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等4項課題,出版影像志兩部。
初論 模式與電影
第一章 多學科視野中的模式與電影
第一節(jié) 模式與母題、原型、類型的關系
第二節(jié) 模式與不同敘事藝術之間的關系
第三節(jié) 人文視野中的模式與電影劇作
第四節(jié) 神話學的視角:從《千面英雄》、劇作模式到薩滿生成
第五節(jié) 電影模式與個性
第二章 電影劇作模式的研究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情節(jié)模式的研究
第二節(jié) 關于電影劇作情節(jié)模式的劃分
第三節(jié) 電影劇作結構模式
第三章 電影劇作模式與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取求”模式與創(chuàng)新
第二節(jié) “戀愛被阻礙”模式與創(chuàng)新
第三節(jié) 背叛模式與創(chuàng)新
第四節(jié) 中國電影中的“女人苦戲”模式
第五節(jié) 常見的情節(jié)模式及概率
第四章 模式之外與劇作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童年記憶與家族物語
——《少年H》的劇作藝術
第二節(jié) 日常生活的詩意呈現(xiàn)
——以影片《亞特蘭大號》《小森林冬春篇》為例
第三節(jié) 平行敘事與偶然關聯(lián)
——以影片《機遇之歌》《兩生花》等為例
第五章 電影模式與心理
第一節(jié) 商業(yè)控制下的烏托邦童話
第二節(jié) 電影模式與認同
參考文獻
附表 36種劇情模式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