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圖文小百科》系列作品之一,兩位作者挑戰(zhàn)用極小的篇幅和極通俗的手法來探討宏大的課題:宇宙和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作者用極其簡練、生動、仿佛日本俳句的語言,配合巧妙的圖像,以著名的哲學家、藝術家為例,為讀者同步講解了宇宙的誕生、生命的起源和人類創(chuàng)作的共通原理,并自然地引出出一個正能量的結論:行為產生結果,人類對自身的思考賦予存在意義……我們應努力讓世界更加美好。
一套包羅萬象的圖文小百科,打開一個精彩紛呈的大世界;歐洲行業(yè)專家聯手歐洲知名漫畫家,打造專業(yè)性和藝術性兼具的知識圖鑒
《圖文小百科》系列是由法國達高出版集團策劃的一套致力于以輕松、有趣的方式普及知識的精品百科叢書,涵蓋科學、技術、社會、自然、文化、歷史等廣泛的領域。該系列每本一個主題,法國編輯團隊利用強大的人脈資源,為每個主題專程邀請一位領域內專家的同時,還為其量身配備一位擅長創(chuàng)作該題材的漫畫家,二者強強聯手,反復嘗試打磨,最終向讀者呈現兼具文字專業(yè)性和畫面藝術性的作品。圖文并茂,精心編排,讓學知識變得輕松起來。
《圖文小百科:宇宙》盡顯大師手筆,兩位作者在極小的篇幅里將兩種鏡頭、兩種推論方式、兩種呈現方式來回切換,輕松拆解兩大深奧主題。
本書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以科學加藝術的方法比較研究宇宙和人類藝術的創(chuàng)造兩大課題。編劇雷弗是頂級的天體物理學家,更是世界知名的暢銷科普作家,在這本面向全年齡段讀者的作品中將深入淺出的特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首先舉重若輕,抓住創(chuàng)造力這條線輕松串起宇宙的誕生、構成和歷史。其次引入一個并列主題,即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和原理,二者互為例子,互證互明:宇宙與個人的行動原來在冥冥之中異曲同工。視角仿佛用超高倍數的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兩種鏡頭來回切換,巨大的天體與基本粒子可以等量齊觀。不拘一格地妙用歸納法、演繹法且絲毫不露論證的痕跡,順滑得只仿佛老者在跟你聊天。輕松、巧妙的漫畫為文字加成,既是文字的圖像詮釋,本身又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絕佳例證,更有畫中畫等好玩的設定,使人在輕松理解之余不禁驚嘆兩位作者處理如此龐大的課題時居然能表現得如此游刃有余。
大道至簡,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輕松化。帶領讀者祛除對未知、玄奧之事的膜拜,轉而對真正的建筑師,對自身力量,產生應有的敬意。
一般的論文用術語的迷宮將簡單的問題做無比繁復、晦澀的闡述,本書恰恰是將真正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兩大主題剖析得簡單明了。這要得力于編劇的另辟蹊徑。科學與藝術兩線并進,在交匯處碰到了哲學這是玄乎的說法,而作者就抓出兩個哲學概念,連結并打通了兩大主題中的關節(jié),仿佛告訴我們:不就是宇宙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嗎?你只需要記住兩個詞創(chuàng)造性相遇和涌現性好了,跟我們來,一會兒就都搞明白了。作者用慢鏡頭展現了從無到有的魔術手法,證明了真正偉大的不是上帝,而是大自然;又從太空落回地面,從浩瀚的宇宙歸結到每一個人,于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全新的視角和格局看待其他或大或小的問題,更可以重新認識自身行動的意義和價值。
前言
智者的聲音
科學哲學學者讓-雅克薩洛蒙1私下里總是說:現如今,真正的學者越來越稀有,有一天甚至可能消失。說這話的時候,他的目光中不無狡黠之色。事實上,那些學者已被專業(yè)人士取代,后者也被他稱為科學專家。薩洛蒙極其尊崇學者。他認為,如今科學專家的人數已達歷史最高,這一群體對世界命運的影響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而那些真正的智者和運用其智慧思考科學及整個世界的大科學家卻不夠多。當然,還有愛因斯坦、西拉德、查戈夫、奧本海默等一位位聲名顯赫的科學家,他們也是,甚至首先是偉大的智者和無可置疑的哲學家,薩洛蒙對他們推崇備至。薩洛蒙所說的現象,于貝爾雷弗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痛心地觀察到了。那時候,他還只是個年輕的實驗員,在魁北克亞北極地區(qū)一個叫作本特溪的軍事科學營地工作。他工作的地點緊挨著拉布拉多半島,所謂的化學實驗室也不過是搭在一望無際的冰原上的一個小窩棚。正是在那里,他意識到了一個毋庸置疑的可悲事實:在本特溪,科學是為工業(yè)和利潤服務的。
這也許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于貝爾雷弗待人如此熱情真誠。和他在一起時,我們深深體會到他就是一位智者。因為在我們的印象里,他從沒有忽略過形而上的或者道德、倫理的重大問題。他不是一名普通的天體物理學家,在我們眼中,他更像是一個渴求答案的外行人。因此,我們喜愛他、尊敬他,更愿意傾聽他。他就是指引我們的那個聲音,帶領我們思考那些最為復雜的命題:為什么會有一些東西而不是無?大自然是否冥冥之中有一個計劃?人是否能適應自己?
一張照片,映照人生
于貝爾雷弗總是隨身攜帶一張黑白照片,那是20世紀40年代還是孩子時的他拍攝的。照片中,一條泥土小道在灌木叢中蜿蜒前伸,沒入斑駁的樹影,最終消失在無盡的黑暗里。讓于貝爾雷弗著迷的是這條小路的去向:它通向哪里?那里有什么?眼睛看不見的地方發(fā)生了什么事?
于貝爾雷弗將目光轉向天穹,以探索他曾經無法看到的答案。如果說照片上消失在樹影中的小路是他探索的動力來源,那么其普通親切的自然景色也貼合他近來的關注點: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因為多年以來,于貝爾雷弗不斷將目光伸向天空更遠處,但也同樣意識到不能忽略地面上發(fā)生的事情。因此,從2000年起,他開始關注環(huán)境惡化問題。從2001年至2015年3月,他擔任人類與生物多樣性協會名譽主席,以學者的身份積極宣傳保護生命及生物多樣性。
藝術家與世界:追尋柏格森的步伐
一百多年前,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就指出,在他看來,知識學說與生命學說似乎本就是不可分割的,而本書的副標題《宇宙與藝術創(chuàng)造》2的言下之意恰恰與此說相呼應。于貝爾雷弗將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藝術家與創(chuàng)作沖動之間的關系做了許多對比,這與柏格森1907年的名著《創(chuàng)造進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亨利·柏格森曾對此做過大量的論述,他提出了稱為生命沖動的概念(這種普遍原則蘊藏在所有物質生成之初并主宰其發(fā)展),卻沒有提及造物主的存在。這一巧合真是妙不可言:一位20世紀初的偉大哲學家的直覺竟與一位畢生研究太陽系及宇宙化學物質起源的天體物理學家的結論如此契合。柏格森在《創(chuàng)造進化論》中有一個經典段落,用面對空白畫布的畫家這一意象來表達他對生命沖動的直覺:一幅完成的肖像取決于模特的特征、畫家的天性以及在調色板上攪在一起的顏料。然而,即使了解了這些決定因素,任何人,包括畫家本人,也不可能準確地預見畫作完成的樣子,因為要預見這幅畫作,就得在它被畫完之前把它畫出來,而這本身就是個自相矛盾的荒謬假定。對于我們生命中的、應由我們去描繪的一個個瞬間,情形更是如此。每一個瞬間都是一件藝術創(chuàng)作。畫家才能的成熟與退化,只受其作品的影響。同理,我們的每個狀態(tài),在其存在的那個瞬間,就在改變著我們的自身,因為那是我們剛剛為自己設立的新形態(tài)。因此可以說我們的所作所為取決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不過,還需要補充的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所作所為也造就了我們本身,我們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自我。3
在本書中,于貝爾雷弗也像柏格森一樣用藝術創(chuàng)作打比方,讓我們明白上帝為什么不是唯一的宇宙建筑師不論他會不會擲骰子4。
完美的組合
我還想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繪者達尼埃爾·卡薩納韋,他簡直就是上天派來的。我們未曾奢望能有人將于貝爾雷弗的語氣和意圖如此貼切地表達出來,而達尼埃爾的繪畫與構圖做到了。這也許并不是偶然,畢竟達尼埃爾自小師從繪畫大家喬治·貝維爾(19021982),在不斷地臨摹其畫作的過程中愛上了繪畫。1935年的一天,貝維爾被國防部任命為官方天文畫家,從此以后,這位畫家(可惜如今幾乎被人遺忘了)總是在自己的簽名中加上一顆星星。2000 年,在第一批著作獲得成功之后,達尼埃爾將同一顆星星加在了自己的簽名中。二人隔著時空眨了下眼,這顆星頓增詩意……
達維德·范德默倫
比利時漫畫家,《圖文小百科》系列主編
于貝爾·雷弗(Hubert Reeves),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爾,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也是著作等身的科普作家,擅長將高深的科學知識變成外行人、兒童讀者的趣味讀物,有星空詩人的美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9631),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獎項。他在加拿大、美國、法國的多個大學、研究院任職,曾擔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研究部主任、NASA(美國太空總署)科學顧問、人類與生物多樣性協會主席等,曾獲得多個國家的幾十項高級榮譽和獎項。
達尼埃爾·卡薩納韋(Daniel Casanave),1963年出生于法國阿登省,從蘭斯美術學院畢業(yè)后,憑借四面開花的豐富創(chuàng)作成為法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一員。他是著名的插畫師、布景師、漫畫家,創(chuàng)作兒童讀物,改編經典文學作品,與多位科學家共同創(chuàng)作科普作品,還有余力成為一家出版社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