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神秘主義和近代物理學之間是否存在相似性?
古老的東方哲學對人們關于近代物理學的認知又有何啟示?
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物理學和神秘主義之間為何存在觀念上的相似性?
這一相似性擴展到其他學科,又會給新物理學的未來帶來哪些可能性?
相信讀者在瞥見本書書名時,必然會好奇古老的東方神秘主義哲學同近代社會孕育出的,晚近誕生,因而看似比它更為發(fā)達、明晰、精確的近代物理學之間能存在何種關聯(lián)性甚至相似性?但設若讀者們親手翻閱過此書,便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樣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背后,實則隱含著自洽性、聯(lián)系性、對立統(tǒng)一等諸多互通之處。誠然,物理學同神秘主義哲學立論基礎不同、研究范圍有所區(qū)分,研究方法亦各有所長,但透過此書的論述,我們依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兩者在對世界的描述上驚人的一致性。這并不意味著古代智慧可以替代現(xiàn)代文明,本書作者也不建議物理學家們拋棄科學研究方法而轉向沉思本書希望傳遞的乃是以下精神:科學與神秘主義是人類精神互作補充的兩種表現(xiàn),一為理性的天賦,一為直覺的天賦;蛟S,科學不需要神秘主義解釋,神秘主義也不需要科學實證,但是對于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人類而言,如我們倚重一端而顧此失彼,那無論是對于這兩樣事物本身,還是對于亙古以來從未放棄認識世界的嘗試的我們,都將是一種難以言說的遺憾。 劉玉坤(本書特約編輯)
具有真正價值和廣泛影響力的開拓性讀物!度A盛頓郵報》
精美絕倫的暢銷書……清晰地分析了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的原則,展示出它們同近代物理學的新發(fā)現(xiàn)之間所存在相似性!都~約》雜志
在《物理學之道》中,卡普拉尋求近代物理學的數(shù)學世界觀與佛陀和奎師那的神秘主義視野的融合。當其他人在努力結合這些看似不同的世界觀時面臨悲慘失敗時,卡普拉,這位高能物理學理論家取得了令人欽羨的成功。我要把這本書強烈推薦給科學家和非專業(yè)人士。V. N. 曼斯菲爾德《今日物理學》
我在閱讀此書時始終抱以驚奇感和濃厚的興趣,我要把它推薦給我所遇到的每個人,還要盡可能多地把它推薦給參加我的講座的每個人。我認為(卡普拉已經)是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一份極其重要的工作。約瑟夫·坎貝爾
第四版序言
這本書在25年前初版,它來源于我在第一版序言中描述的一種感受,那一感受距今已有30年了。因此,我似乎應當對新版的讀者們談一談這些年來發(fā)生的許多事,談一談關于本書,關于物理學和關于我自己的一些事情。
早有跡象表明,物理學家與神秘主義者的宇宙觀之間存在著相似性,但從未被深究過。發(fā)現(xiàn)這一相似性時,我強烈地感到我只是揭示了一些本就相當明顯,今后將成為常識的事情。在寫作《物理學之道》這本書時,有時我甚至覺得它只是通過我,而不是由我寫出來的,后來發(fā)生的一些事情進一步肯定了這種感覺。這本書在英國和美國受到熱烈的歡迎。雖然只做了很少的宣傳和廣告,它還是迅速地口頭傳播開來。目前在全世界已經發(fā)行二十多種版本。
可以想見,科學界的反應一直是比較謹慎的;但是即使在科學界,對于20世紀物理學更廣泛內涵的興趣也在增長,F(xiàn)代的科學家們難以承認他們與神秘主義者在概念上的相似性,這不足為奇,因為神秘主義一貫被十分錯誤地與那些模糊、神秘和極不科學的事物相聯(lián)系,至少在西方是如此。所幸現(xiàn)在這種態(tài)度正在改變,東方的思想已經開始使相當多的人感興趣,靜坐沉思不再遭到嘲笑或懷疑,即使在科學界,神秘主義也正在受到認真對待。
《物理學之道》一書的成功,使我的生活受到了強烈的沖擊。我的事業(yè)從物理學家(從事粒子物理的理論研究)擴展到系統(tǒng)理論、科學哲學和寫作。在過去25年里,我曾經到處旅行,為有專業(yè)知識的和一般的聽眾做報告,探討當代科學的哲學和社會意義。同時,我一直在探索同一主題:世紀末在科學和社會領域世界觀的根本性變革那是一種關于現(xiàn)實的新見解所展現(xiàn)的變革這一文化轉變對于下一世紀的社會意義。
我已經出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書是與同事和朋友們合作出版的。在《轉折點》 ( The Turning Point, 1982)一書中,我從物理學拓展到其他科學領域,說明現(xiàn)代物理學革命如何預示了生物學、醫(yī)藥、心理學、經濟學領域即將到來的革命以及我們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轉變。 兩年后,斯普萊特納克和我出版了《綠色政治》(Gree Politics,1984) 一書,分析了德國綠黨的起源和發(fā)展。
《非凡的智慧》(In Uncommon Wisdom, 1988 ) 一書描述了我同形成《轉折點》一書觀點的一些主要思想家的接觸和對話;《屬于宇宙》 (Belonging to the Universe, 1991 )是同 David Steindl-Rast 合著的,探索了科學新思想與基督教之間的相似性。
《生態(tài)管理》(Ecomanagement, 1993 )同 Ernest Callenbach 和其他同事合著,宣傳生態(tài)意識管理和可持續(xù)商業(yè)。《將商業(yè)導向可持續(xù)性》 (Steering Business toward Sustainability, 1995 )是我和 Gunter Pauli 共同編輯的,那是商界人士、經濟學家和生態(tài)學家的作品集,它勾勒出了在商業(yè)和社會中,包括在媒體和教育領域中,走向生態(tài)可持續(xù)性的實踐步驟。
在我最新的著作《生命之網》(The Web of Life, 1996)中,我重新回歸了自然科學。從我在《轉折點》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架構開始,該書是對生命科學前沿領域最新發(fā)現(xiàn)的綜述,包括混沌和復雜理論。我希望這一綜合將變成有關生命系統(tǒng)自恰的新理論,并作為現(xiàn)實生態(tài)觀的概念基礎。
25年來,我常常被問及對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如何影響了我對物理學和神秘主義的看法,未來工作的最大潛力在何處。我已經在為本版專作的后記新物理學的未來中盡量回答這些問題。另外,這里我愿意就科學與精神間關系的廣泛內容說幾句。
當我寫《物理學之道》時,我相信新物理學將成為其他科學及社會的普遍范式,就如同舊的牛頓物理學一樣,幾個世紀以來就是其他科學和社會組織的范式。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完全改變了,我意識到我們在環(huán)境中遇到的大多是活生生的事物。當涉及我們的同類、我們周圍的自然界、人類組織和經濟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應對活的系統(tǒng),物理學對這些系統(tǒng)罕能言及。它能提供有關物質結構、能量和熵等知識,但生命的根本性質卻在物理學之外。
這樣,我開始相信生態(tài)學正是新興現(xiàn)實新見解的總框架。生態(tài)學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科學一直到生態(tài)的生活方式、價值體系、商業(yè)戰(zhàn)略、政治,最后是哲學。
后者是一個特殊的哲學學派,就是通常所說的深生態(tài)學(deep ecology),它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由挪威哲學家阿恩納斯(Arne Naess)創(chuàng)立。深生態(tài)學不是把這個世界看作獨立物體的集合,而是從根本上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現(xiàn)象網絡。它承認所有生命的內在價值, 僅把人類(用西雅圖酋長著名的話說)視為生命網絡的特殊一環(huán),這一哲學引發(fā)了深深的關聯(lián)、友誼和歸屬感。在這個深層次上,生態(tài)學與 精神同現(xiàn),因為同大自然的一切相聯(lián)系的經驗和屬于宇宙的經驗是靈性的精髓。在另一端,生態(tài)學在科學上植根于生命系統(tǒng)的理論。于是問題來了,對于靈性,正在興起的有關生命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能告訴我們什么?
是的,系統(tǒng)科學對靈性鮮有提及。有趣的是,它能對人類精神的本質獻言。生命系統(tǒng)新理論的一部分是對意識和思想本質上的新理解,我在《生命之網》中做了深入討論。簡單說,新理論主張認知(知道的過程)是與生命系統(tǒng)所有層次的生命進程同一的。按照這一理論(即認知的圣地亞哥理論,Santiago theory),思想不是一種東西,而是一個過程,是認知的過程,也是生命的過程,意識是這一過程的升華。
在我看來,圣地亞哥理論提出了徹底克服笛卡爾哲學思想與物質分裂的第一個完整科學架構,思想和物質不再顯現(xiàn)為兩個分立的范疇,而是被看作代表生命現(xiàn)象互補的方面:過程方面與結構方面。思想是生命的過程,認知的過程。大腦(實際上是整個身體)是過程得以顯現(xiàn)自我的結構。
這是一個深刻的新見解,有趣的是,它也是十分古老的認識。當我們談到東西方古老文化及其哲學精神傳統(tǒng)時,我們看到,傳統(tǒng)的區(qū)分不在身體與思想之間,而是在身體和靈魂(或精神)之間。
當我們考察靈魂和精神的古老語匯時,梵文atman,拉丁語 animat 和 spiritus,希臘語psyche 和pneuma,希伯來語ruach我們看到它們有相同意思,都意為呼吸。生命古老的本能意識到精神是生命的呼吸。
這令我著迷。在科學新體系將思想的認知視為生命過程的時候,古代傳統(tǒng)視精神為生命的呼吸,一個用科學術語,一個用精神的詩性和隱喻的語言,它們的確表達了同一認知。精神是生命的呼吸,我們的精神之境即我們感到最活躍的時刻。這時我們也完整地意識到自己的環(huán)境, 我們感到自己與屬于整體的深邃感覺同在。
本書的這一版已將亞原子物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在內。為此, 我對某些章節(jié)稍做改動,使它們與新的研究結果更一致,并在書末增補一章,題目是再談新物理學,較詳細地描述了亞原子物理學一些最重要的新發(fā)展。令我感到高興的是,所有最近的發(fā)展都不與我在25年前寫下的任何論點相悖。實際上,在初版中就已經預見到了其中的大部分。這就更加堅定了我寫這本書的強烈信念我借以對物理學和神秘主義進行比較的基本論點非但不會被未來的研究成果所否定,而且將進一步被肯定。
另外,如我在本版后記中所述,我現(xiàn)在感到,我的論題建立在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之上,因為與東方神秘主義的相似性不僅顯現(xiàn)在物理學領域,也顯現(xiàn)于生物學、心理學和其他科學之中。越發(fā)清楚的是,神秘主義,有時被稱為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為我們時代的科學理論提供了協(xié)調的哲學背景。
卡普拉于伯克利
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