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部專門研究陜南單點方言古語詞的專著。全書梳理了牛蹄贛語的形成過程,將著者搜集到的358個牛蹄贛語古語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代詞、副詞、介詞七類,采用傳統(tǒng)訓詁學詞匯考釋方法逐個訓釋,包括解釋詞義、以地道的牛蹄贛語語例說明它在牛蹄的使用情況,并以實例證明其在當今其他方言中的承襲使用情況。
本書將現(xiàn)代方言調查與傳統(tǒng)訓詁學考釋相結合,是國內第一部聚焦陜南單點方言古語詞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以地道的牛蹄贛語語例為研究基礎,采用傳統(tǒng)訓詁學詞匯考釋方法,將著者搜集到的358個牛蹄贛語古語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代詞、副詞、介詞七類,逐個予以訓釋。本書具有極高的語料價值,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引 言
牛蹄贛語的形成、發(fā)展歷史就是一個不間斷的語言接觸與融合的歷史。
從整個贛語的形成發(fā)展看,贛語的中心地域江西省被譽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是中國歷代人口遷徙活動發(fā)生最頻繁的中心地帶之一,因而,人口遷徙貫穿于贛語形成與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過程。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間斷的人口遷徙決定了贛語語言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秦漢到唐末五代,來自中原地區(qū)的大量移民與江西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形成了一代代新的土著,隨著人口的融合,中原方言與江西土著語言也發(fā)生融合,至晚在唐末五代形成了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贛方言;而宋以后至明清的江淮移民和閩粵客家移民所操的江淮方言和客家方言深刻地改變了贛方言的面貌,使今日贛方言與其他南方方言相比呈現(xiàn)出與北方方言關系更為密切,而內部特征又極為復雜的狀況。 可以說,贛語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融合南北方言的過程。
從來源與形成發(fā)展看,牛蹄贛語的原遷出地是今安徽省太湖縣北中鎮(zhèn)。據(jù)《楊氏宗譜》記載:太三公為龍門衛(wèi)指揮,傳至忠祖、英祖,家于太湖,由來舊矣。……余念我楊氏土著熙湖(屬今安徽省太湖縣),代更數(shù)十。 可見,牛蹄贛語是由清代安徽太湖移民形成的贛語方言島,據(jù)《楊氏宗譜》記載:乾隆二十年乙亥月遷湖廣竹山縣,三十二年卜遷陜西興安府安康縣五堰鋪景星里三甲松樹溝(今牛蹄鎮(zhèn)松樹溝)。 牛蹄贛語所在的牛蹄鎮(zhèn)是陜西省漢濱區(qū)、漢陰縣、紫陽縣三縣區(qū)交界的一個偏遠鄉(xiāng)鎮(zhèn),過去交通極為不便,為贛語特征的保留供了可能。移入牛蹄鎮(zhèn)的贛語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形成的贛語方言島。牛蹄贛語方言島方言處在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的包圍之中,同時,方言島內有湘語、湖北黃州話等多種弱勢方言。牛蹄贛語在保留原贛語主要特點的基礎上,與普通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湘語等語言有廣泛深入的接觸影響。加之原贛語遷入牛蹄以后,所處環(huán)境閉塞,語言發(fā)展變化緩慢,更利于古語詞的存續(xù),因此牛蹄贛語中保存了從上古直至清代的歷朝歷代極為豐富的古語詞匯及古方言詞匯。這就決定了牛蹄贛語古語詞研究不僅對牛蹄贛語本身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原贛語的研究以及訓詁學、語源學、詞匯學、語言文化學以及語言接觸融合等學科研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楊運庚,安康學院教授,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陜西省優(yōu)秀教師。長期從事古漢語詞匯、陜南方言及高等教育教學研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教學、科研項目二十五項,著有《今文〈周書〉詞匯研究》等四部,在《人文雜志》《求索》等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獲省部級教學、科研獎勵六項。
概 述
一、引言 / 003
二、古語詞的概念 / 004
三、古語詞的判定標準 / 008
四、古語詞的沿襲原因 / 009
五、古語詞的研究范圍 / 010
六、古語詞研究領域的疑難問題 / 012
第二章 牛蹄贛語古語詞分類匯釋
一、名詞 / 017
二、動詞 / 087
三、形容詞 / 188
四、副詞 / 224
五、代詞 / 232
六、介詞 / 234
七、數(shù)量詞 / 235
第三章 牛蹄贛語古語詞的地域層次
一、牛蹄贛語古語詞地域層次表現(xiàn) / 239
二、牛蹄贛語古語詞的地域層次特征 / 249
第四章 牛蹄贛語古語詞的歷史層次
一、先秦兩漢時期的古語詞成分 / 255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古語詞成分 / 263
三、隋唐五代時期的古語詞成分 / 265
四、宋元明清時期的古語詞成分 / 267
五、牛蹄贛語古語詞的歷史層次特征 / 276
參考文獻 / 280
索 引 /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