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了語言范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非范疇化。非范疇化是語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重要的認知方法和過程,尤其在起始或中間階段更加突出。語法化研究中的非范疇化原則與本書中的非范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非范疇化現(xiàn)象都會產生語法化。非范疇化既是一個語言過程,也是一個認知過程。非范疇化和范疇化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反映出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動態(tài)特征。
本書提出并論證了用非范疇化思想來解釋功能多義性問題是比較切實可行的,非范疇化產生功能多義性的觀點能夠充分有效地解釋語言現(xiàn)實中許多棘手的問題,為理論建設的深入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途徑。同時,它在語言教學、詞典編撰等領域也有較大的實際意義。本書研究的問題大部分都被視為“非理想”的語言事實。本書表明,在語言學理論建設中,將語言事實區(qū)分為理想的和“非理想的”是值得商榷的;相反,“非理想的”語言事實對理論建設的深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能夠使理論假設的內在邏輯性與可信性實現(xiàn)有機的結合。
章 導論
1.1 非范疇化與語言和認知創(chuàng)新
1.2 非范疇化理論產生的動因
1.2.1 語言范疇化理論對非范疇化研究缺乏應有的重視
1.2.2 語法化研究對非范疇化存在認識上的局限性
1.2.3 原型范疇化理論尚未充分解決的問題
1.3 非范疇化是與范疇化同樣重要的認知原則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2.1 范疇化:人類的基本認知能力
2.2 范疇化理論發(fā)展中的三個代表性理論
2.2.1 經典范疇化理論
2.2.2 原型范疇化理論
2.2.3 三種理論的異同
2.3 原型范疇化理論與多義性研究
2.3.1 原型范疇化理論與詞匯多義性研究
2.3.2 原型范疇化理論與構式多義性研究.
2.4 原型范疇化理論的優(yōu)勢
2.4.1 原型范疇化理論作為理論描寫工具
2.4.2 原型范疇化理論作為解釋模型
2.5 原型范疇化理論存在的不足
2.5.1 理論系統(tǒng)有待研究的問題
2.5.2 實際研究應該解決的問題
2.5.3 功能多義性問題
2.6 范疇屬性特征假設:本書的工作假設
2.7 研究方法
2.7.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關系
2.7.2 研究方法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合適與否
2.7.3 整體性考察
2.7.4 溯因推理
第三章 語言非范疇化的含義與特征
3.1 范疇與語義、句法和功能的對應聯(lián)系
3.2 范疇屬性的動態(tài)性
3.2.1 相對性
3.2.2 寸變性
3.2.3 語篇性
3.3 非范疇化的含義與特征
3.3.1 非范疇化的含義
3.3.2 非范疇化的特征
3.4 非范疇化——從語法化原則到一般認知機制
……
第四章 非范疇化與功能多義性
第五章 非范疇化的工作機制
第六章 名詞非范疇化的特征
第七章 非范疇化與N+N合成名詞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
第八章 非范疇化與“副詞+名詞”構式
第九章 動詞非范疇化的特征
第十章 非范疇化與漢語V-V構式中V2的完成體意義
第十一章 非范疇化與“動賓結構+賓語”
第十二章 非范疇化與Vi+NP
第十三章 非范疇化與“同義反復”構式中的特征與態(tài)度意義
第十四章 非范疇化與話語標記語
第十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術語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