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俗之間:從韋伯到福柯》主要內容包括現(xiàn)代世界中的宗教,“上帝死了”之后的宗教問題:以涂爾干與西美爾為中心,宗教與知識論,宗教與貨幣,宗教與法律,宗教與秩序,宗教與權力,宗教個體化的兩種模式。
邵鐵峰,哲學博士,深圳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有宗教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出版專著《西美爾的宗教理論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道風》《哲學與文化》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
導論 現(xiàn)代世界中的宗教
一、自然與歷史
二、盧梭的歷史哲學:從自然狀態(tài)到社會狀態(tài)
三、康德的歷史哲學:大自然的天意
四、現(xiàn)代世界的誕生
五、宗教社會學:從韋伯的新教命題談起
第一章 “上帝死了”之后的宗教問題:以涂爾干與西美爾為中心
一、上帝死了
二、宗教的真實性
三、引進新神:涂爾干與西美爾的宗教社會學中的“上帝”
四、宗教是如何可能的?
五、圣俗之分
第二章 宗教與知識論
第一節(jié) 涂爾干的知識論:宗教與概念
一、引言
二、原始分類與科學的同源性
三、范疇
四、概念與人性的雙重構造
第二節(jié) 西美爾的相對主義
一、引言
二、相對主義與形式社會學
三、韋伯與西美爾的一個比較
四、相對主義的核心:互動
五、宗教與社會
第三章 宗教與貨幣
第一節(jié) 宗教與貨幣的形式相似性之一:信仰
一、引言
二、宗教信仰
三、對貨幣的宗教信仰
四、宗教信仰還是系統(tǒng)信任?
第二節(jié) 宗教與貨幣的形式相似性之二:統(tǒng)一性
一、貨幣與社會分化
二、貨幣與個體自由
三、貨幣的統(tǒng)一功能
四、現(xiàn)代人的疏離感
……
第四章 宗教與法律
第五章 宗教與秩序
第六章 宗教與權力
第七章 宗教個體化的兩種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