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談是東亞古代漢文化圈特有的一種語言交際方式,即在口語不通的情況下,中朝古代文士在會晤時以書寫漢字的形式進行交際互動。這些筆談散見于燕行錄、中朝古代文集、尺 牘集等中,舉凡政治、經(jīng)濟、法律、思想、倫理、教育、文學(xué)、藝術(shù)、歷史、地理、博物、農(nóng)業(yè)、醫(yī)學(xué)、環(huán)境、風(fēng)俗等,無所不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史價值。本書收録的筆談文獻, 始于十五世紀(jì),終于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以朝鮮人與中國人筆談為主,排列順序主要依據(jù)時間先后,以人系筆談,同一朝鮮文士與中國文士的筆談編列在一 起,注出筆談時間、地點、參與者及文本出處。
東亞文人筆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代前言)
張伯偉
十九世紀(jì)中葉以前的東亞地區(qū),是一個漢文化圈的所在。其中的一項重要標(biāo)誌是,在這個文化圈中的知識人,都能夠運用漢字進行著述和交流,并且以此爲(wèi)榮。儘管在歷史上,東亞各國也曾先後有其自身的文字,但或稱諺文,或稱假名,在知識人看來,是鄉(xiāng)野之文,是女流之文,有的人甚至公然宣稱對本國文字未習(xí)或不識。新西蘭學(xué)者費希爾(S.R.Fischer)說:漢語成了東亞的拉丁語,對所有的文化産生了啓迪,其程度遠遠超過了拉丁語在西方的影響。李瑞林等譯《閲讀的歷史》,商務(wù)印書館,2009年,頁93。此處用到的漢語其實并不準(zhǔn)確,嚴(yán)格地説應(yīng)該是漢字,因爲(wèi)同樣的漢字,在東亞各國都有其自身的發(fā)音,彼此之間不能直接進行語言交流。因此,當(dāng)東亞各國的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候,就産生了一種特別的方式筆談朝鮮李永《日槎集略》人卷《問答録》載與日本中村正直筆談云:(中村):二十年前,就長崎譯官二三名就支那語,然與北京音敻別。……至今不能與清人談笑。特作寒暄數(shù)語耳,非筆談則不能。我曰:音讀果與清國有異,然文字則既同,故我國無未解之嘆矣。。這是以筆代舌,書寫下來的是漢字。透過對漢字的書寫和理解,彼此之間達成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甚至在有翻譯在場的情況下,爲(wèi)了能夠曲盡人意,也仍然采用筆談的方式朝鮮曹命采《奉使日本時聞見録》七月初一日載:聞馬州守入來,三使會坐于中火廳,與之相見。正使以譯舌之傳語謂有遺漏,而以筆談代之。。這種方式也引起了歐洲人的觀察和注意。比如有著傳教聖徒之稱的葡萄牙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神父,他在1548年寫給印度總督加爾西亞·德·薩(Garcia de Sá)的報告中,曾援引一位商人描述日本的話説,他們擁有關(guān)於這一切知識的巨著,都用漢語撰寫。除了漢語以外,他不知道還有用其他文字寫作閲讀的;從占婆到日本陸地的京都,人們都讀漢字書籍費爾南·門德斯·平托等著,王鎖英譯《葡萄牙人在華見聞録十六世紀(jì)手稿》,澳門文化司署、東方葡萄牙學(xué)會、海南出版社、三環(huán)出版社,1998年,頁4。。還是這位沙勿略神父,曾記録了另一位葡萄牙商人阿爾瓦雷斯(Jorge Alvarez)的觀察,日本的僧侶都能夠閲讀和書寫中國語,但卻不能説,所以都和中國人筆談,因爲(wèi)中國人也不會説日本話這一資料的日譯本見岸野久著《西歐人の日本発見ザビエル來日前日本情報の研究》第四章附,吉川弘文館,1989年,頁70。。而沙勿略本人後來也有同樣的觀察:雖然是相同的字,日本人讀時用日語,中國人讀時用中文。雖然説話時互不能通,但書寫時僅憑文字便能相互理解。他們的口語不同,但字意相通,所以彼此能夠理解。河野純德譯《沙勿略全書簡》,平凡社,1985年,頁555。他們所觀察到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用書寫漢字的方式溝通,就是所謂的筆談。
筆談一詞,顧名思義就是用筆而不用舌、用文字而不用語言的交談。廣義的筆談,包括所有用文字交流、溝通思想感情的方式,文人之間的詩文唱和,無論是處於同一場合,還是時空相隔,只要是使用文字往返,都可以説是筆談。但狹義的筆談,特指同文不同語的兩國或兩國以上人士會面之時,用書寫文字代替語言來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本國人之間的文字交往、異國人之間不在同一場合下的文字交往,都不在狹義筆談的範(fàn)圍內(nèi)。本文所要討論的,就屬於狹義的筆談。
東亞筆談主要集中在中朝、中日、中越、中琉以及朝日、朝越、朝琉之間現(xiàn)在也保存了少量其他國家人員之間的筆談,如越南人與琉球、日本、東南亞及歐洲人的筆談,朝鮮人與西洋人的筆談等。也有中國人與西洋人的筆談,如張德彝於同治五年(1866)隨斌椿出使歐洲,著《航海述奇》,其中《法國日記》曾記載拜訪姓茹名良者,并不交談,以筆書之,可通其意(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冊,岳麓書社,2008年第二版,頁496)。所謂茹良,當(dāng)指Stanislas Julien,今通譯作儒蓮,是當(dāng)時歐洲最優(yōu)秀的漢學(xué)家。但此類文獻數(shù)量極爲(wèi)有限,故暫不涉及。,根據(jù)身份的不同,也可以大而別之爲(wèi)外交筆談、文人筆談和漂流民筆談。但古代的外交官也多由文官擔(dān)當(dāng),他們本來就是由文人出身,所以,寬泛地看,外交筆談也可以歸入文人筆談的範(fàn)圍。筆談的歷史儘管到二十世紀(jì)中葉仍有延續(xù)鄭子瑜《詩論與詩紀(jì)·東游詩紀(jì)》記載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鈴木虎雄的贈詩,有東京相見始交歡,以筆代言意自寬之句。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8年,頁155。,但整體上看已經(jīng)式微,所以,本文討論的時段下限是二十世紀(jì)初以前。
張伯偉,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中國詩學(xué)、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域外漢文學(xué)與域外漢籍等,代表作有《中國古代文學(xué)批評方法研究》《禪 與詩學(xué)》《全唐五代詩格?肌贰冻r時代書目題跋叢刊》等,主編《域外漢籍叢刊》;徐毅,現(xiàn)任南通大學(xué)研究生院副院長,文學(xué)院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南通大學(xué)中韓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出版有《十八世紀(jì)中朝文人交流研究》,發(fā)表論文多篇。
目次
東亞文人筆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代前言)張伯偉
凡例
明代卷
一、 崔溥《漂海録》
二、 蘇巡《葆真堂燕行日記》
三、 丁煥《朝天録》
四、 任權(quán)《燕行日記》
五、 許震童《朝天録》
六、 許篈《朝天記》
七、 趙憲《朝天日記》
八、 柳思瑗《控于録》
九、 權(quán)悏《石塘公燕行録》
一〇、 黃汝一《銀槎日録》
一一、 李恒!冻戾h》
一二、 魯認(rèn)《錦溪日記》
一三、 李民宬《壬寅朝天録》
一四、 李民宬《癸亥朝天録》
一五、 金中清《朝天録》
一六、 李弘胄《梨川相公使行日記》
一七、 趙濈《燕行録》
一八、 洪翼漢《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録》
一九、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記》
二〇、 金堉《朝京日録》
清代卷(一)
二一、 鄭昌順等《同文彙考》
二二、 成以性《燕行日記》
二三、 郭弘址《丙戌燕行日記》
二四、 李垶《戊子燕行日記》
二五、 鄭太和《寫本陽坡燕行録》
二六、 洪命夏《甲辰燕行録》
二七、 佚名《燕中聞見》
二八、 樸世堂《西溪燕録》
二九、 閔鼎重《老峰燕行記》
三〇、 李海澈《慶尚道漆谷石田村李進士海澈燕行録》
三一、 吳道一《丙寅燕行日乘》
三二、 權(quán)喜學(xué)《燕行日録》
三三、 閔鎮(zhèn)遠《燕行録》
三四、 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
三五、 崔德中《燕行録》
三六、 趙榮!堆嘈腥斟h》
三七、 李器之《一庵燕記》
三八、 李宜顯《庚子燕行雜識》
三九、 俞拓基《燕行録》
四〇、 黃晸《癸卯燕行録》
四一、 趙文命《燕行日記》
四二、 姜浩溥《桑蓬録》
四三、 李宜顯《壬子燕行雜識》
清代卷(二)
四四、 李喆輔《丁巳燕行日記》
四五、 南泰齊《椒蔗録》
四六、 李基敬《飲冰行程曆》
四七、 李德懋《青莊館全書》
四八、 徐命臣《庚辰燕行録》
四九、 李商鳳《北轅録》
五〇、 洪大容《湛軒燕記》
五一、 嚴(yán)璹《燕行録》
五二、 盧以漸《隨槎録》
五三、 樸趾源《熱河日記》
五四、 李田秀《農(nóng)隱入瀋記》
五五、 李喜經(jīng)《雪岫外史》
五六、 沈樂洙《燕行日乘》
五七、 徐浩修《燕行記》
五八、 金正中《燕行録》
五九、 柳得恭《熱河紀(jì)行詩注》
六〇、 柳得恭《燕臺再遊録》
六一、 樸長馣《縞紵集》
六二、 徐瀅修《明皋全集》
六三、 徐有聞《戊午燕行録》
六四、 吳載紹《燕行日記》
六五、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
六六、 李基憲《燕行日記》
六七、 李海應(yīng)《薊山紀(jì)程》
六八、 元在明《芝汀燕記》
六九、 金善民《觀燕録》
七〇、 佚名《中州偶録》
七一、 《金正喜及韓中墨緣》
七二、 李鼎受《遊燕録》
七三、 佚名《李尚書燕行日記》
七四、 崔斗燦《乘槎録》
七五、 李肇源《菊壺筆話》
七六、 簡山《簡山北遊録》
七七、 南履翼《椒蔗續(xù)編》
七八、 權(quán)復(fù)仁《隨槎閑筆》
七九、 李永得《燕行録》
八〇、 杞泉《隨槎日録》
八一、 申在植《筆譚》
八二、 李在洽《赴燕日記》
八三、 樸思浩《燕薊紀(jì)程》
八四、 樸來謙《瀋槎日記》
八五、 洪羲瑾《晚窩公燕行交友帖》
八六、 姜時永《輶軒續(xù)録》
八七、 韓弼教《隨槎録》
八八、 鄭元容《燕槎録》
八九、 任百淵《鏡浯遊燕日録》
九〇、 金貞益《辛丑北征日記》
九一、 趙鳳夏《燕薊紀(jì)略》
清代卷(三)
九二、 尹程《西行録》
九三、 李遇駿《夢遊燕行録》
九四、 權(quán)時亨《石湍燕記》
九五、 姜時永《輶軒三録》
九六、 姜長煥《北轅録》
九七、 申佐!堆嘈须s記》
九八、 徐慶淳《夢經(jīng)堂日史》
九九、 金直淵《燕槎日録》
一〇〇、 金永爵《燕臺瓊瓜録》
一〇一、 申錫愚《入燕記》
一〇二、 申錫愚《海藏集》
一〇三、 嚴(yán)錫周《燕行録》
一〇四、 成仁鎬《遊燕録》
一〇五、 徐相鼎《庚午燕槎筆記》
一〇六、 李冕九《隨槎録》
一〇七、 鄭健朝《北楂談草》
一〇八、 沈履澤《燕行録》
一〇九、 李裕元《薊槎日録》
一一〇、 南一祐《燕記》
一一一、 金允植《天津談草》
一一二、 佚名《朝鮮外交關(guān)係書翰集》
一一三、 李承五《燕槎日記》
一一四、 金弘集《修信使日記》
一一五、 任應(yīng)準(zhǔn)《澹齋談草》
一一六、 金昌熙《東廟迎接録》
一一七、 李延祜《皖友譚草》
一一八、 魚允中《魚允中全集》
一一九、 南廷哲《北洋衙門談草》
一二〇、 南廷哲《乙酉正月北洋大臣衙門筆談》
一二一、 李重夏《勘界謄録》
一二二、 金東浩《甲午燕行録》
一二三、 李承熙《大溪集》
一二四、 安孝鎮(zhèn)《華行日記》
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