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個人回憶錄性質(zhì)的散文集, 主要收錄了作者寫其生活、工作與楊浦區(qū)之間的個人故事和思考。其中大部分文章曾以“楊浦履痕”為總題。本書分成20個章節(jié), 分別從個人經(jīng)歷、家庭故事、生活環(huán)境和時代變化等不同視角記述了作者的私人生活變化和心路歷程, 主題鮮明, 形成了20世紀50年代至今楊浦區(qū)工人階層生活場景中的歷史圖景和私人生活史, 有著普通人群生活實景標本的意義。同時, 更是刻畫出了一個上海少年的成長史。作者透過文字展現(xiàn)上海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 交織出一種真實可感的上海。
時光之舟槳櫓輕搖。
此書的寫作,應是一個“意外”。由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主管、楊浦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辦的《楊樹浦文藝》雜志辟有一個專門記敘大楊浦今昔的欄目“楊浦人文”。編輯多次邀約寫寫“我和楊浦”的故事。雖然答應了,卻遲遲沒有動筆,嵤吕p身固然是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此類題材的寫作,我的情感需要沉淀與“喚醒”。直到2014年才正式開筆以“楊浦履痕”為專欄總題,陸續(xù)撰寫了18篇系列文章。《楊樹浦文藝》雜志從2015年第1期開始連載,至2017年第12期結束。大部分章節(jié)以后又陸續(xù)刊發(fā)在《新民晚報》《上海紀實》《上觀新聞》《檔案春秋》《世紀》《上海檔案》《上海外灘》《人民警察》《楊浦時報》等報刊與新媒體上!皬臈顦淦值绞仯瑫r空輪回承載著一個少年綿延的城市記憶”一章,還被中宣部主辦的新媒體“學習強國”轉載。
本書便是在《楊樹浦文藝》雜志連載稿件的基礎上,經(jīng)過調(diào)整、補充、刪改并配上相關圖片資料后完成的。在此,向圖片的提供者,表示衷心的感謝。為適應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結合書稿的內(nèi)容,我將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教育電視臺、《新民晚報》為我拍攝的4個專題片視頻和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采訪我的錄音報道、配樂朗誦2個節(jié)目音頻的二維碼,放在書的封底折頁,只要掃碼就可以收看、收聽。讓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在視覺與聽覺上亦能同步得到時空的延伸。從而使這本“靜止”的紙質(zhì)書,衍生為一本“有聲有色”的立體書,給讀者以別樣的閱讀體驗。
書后附錄的5篇文稿,均是數(shù)十年前幾位作家、記者采訪我后刊發(fā)在各類媒體上的舊作,而今再回看,感覺似乎頗有點“吹捧”之嫌。對此,我很惶然,亦很汗顏,好在我的頭腦還算清醒,還能掂量出你這小子究竟有“幾斤幾兩”。說穿了,鄙人就是一個以筆作槍、以文謀生的“打工人”。之所以把這5篇文稿收錄在后,姑且視為在尊重“歷史”真實性基礎上的一種戲說吧。
楊浦區(qū)原名“楊樹浦區(qū)”,從小生活在大楊浦的我,整日忙忙碌碌,行色匆匆,始終未能停下腳步,靜下心來仔細“打量打量”百年楊樹浦,這座中國近代工業(yè)發(fā)源地,上海市中心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區(qū)。近年來,隨著大楊浦日新月異地飛速發(fā)展,那些逝去的日子也漸漸幻化為上海這座城市中的微塵,往昔種種記憶便開始在我的腦海里愈發(fā)清晰,最終激發(fā)自己留住記憶與鄉(xiāng)愁的寫作沖動。
在電腦上修改、審定全部書稿后,我如釋重負。著名作家馬爾克斯在其名著《百年孤獨》中寫道:“所謂人生,是對發(fā)生一切的回憶,以及喚起這些回憶的過程!贝藭臉嬎寂c寫作,亦是我始終沉浸在喚起回憶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咀嚼人生況味。書中有一篇描寫我家20世紀70年代居住在長白二村“二萬戶”情景的散文《“二萬戶”,楊浦的“額外魅力”》,曾在“楊浦星空閃爍:我的故事”征文中獲得一等獎。在征文頒獎儀式上,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楊浦區(qū)作家協(xié)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點評獲獎作品時說:“劉翔在回憶自己以前住在‘二萬戶’生活細節(jié)時,其中一個描寫‘拖地板’小細節(jié),深深打動了我這個評委,因為這類故事我們小時候都經(jīng)歷過。當作者懷著獨特的情感,將‘二萬戶’當作一個歷史文物來寫時,所呈現(xiàn)的生活狀態(tài),也就頗有韻味了!睔q月留下的是風霜雨雪,而今我們的生活已是七彩斑斕。今天我寫“二萬戶”,不僅僅“二萬戶”現(xiàn)在已是一個歷史名詞,同時,它亦是幾代上海人的集體記憶,是上海這座城市曾經(jīng)的榮耀與驕傲。
翻閱這部22萬字、數(shù)百張照片的書稿,感覺自己似乎不經(jīng)意地就過早地完成了一部“回憶錄”。于我而言,其實這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個階段性“盤點”。文字是溫潤的,飽含個人記憶的文字就是激揚在歲月長河的一朵朵浪花。在這些篇章中沒有任何宏大的敘事,字里行間所流露的只是一個上海男人對大上海、大楊浦城區(qū)地標的一種私家記憶。作為一種嘗試,我試圖通過非虛構寫作,用散文化與故事性相結合的筆觸,以個性化的視角記敘、回望20世紀60年代到今天“一個人”的生活場景和社會圖景,運用自己和父母珍藏的家庭檔案史料與老照片,讓文字與影像觸摸,透過一張張反映日常生活的老照片,梳理出一個家庭、一個人的“照相”行為所構建起來的社會與歷史邏輯。使讀者能更直觀地讀懂一個上海普通家庭彌漫人間煙火氣的老照片背后所蘊含的溫婉與暖意,為正在逐漸“冷卻”的昨天,保存充滿情感的溫度,從而圖文并茂地展現(xiàn)一個生活在大楊浦的上海男人心靈成長史。
記憶是一個人的本能,記錄是一個作家的自覺。歷史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守護上海這座城市的史實,歷史才有深度,而史實就是串起歷史的那一粒粒細微水珠。時光的流逝永遠都是一條無法“調(diào)頭”的單行道;夭蝗サ氖菚r光,還能回去的僅是我的綿長記憶。我能做的就是讓時光變成故事,讓故事進入歷史,最終使歷史在文本中回聲,從而交織出一種真實可感的城市存在和個人命運的交錯與魅力。亦即:一座城、一個人。
是為序。
劉翔,全國公安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公安博物館客座研究員、法學學士。從警數(shù)十載,一直從事公安刊物采編和公安宣傳工作。著有散文集《吃素者說》《劉翔來了》,報告文學集《為警亦風流》《上海大案》《上海大案續(xù)篇》《上海大案紀實》《上海大案實錄》《上海大案揭秘》,主編《防詐騙攻略》!稌r光——一個人的楊樹浦敘事》是一部記敘、回望上海大楊浦城區(qū)地標私家記憶的長篇非虛構紀實作品。
自序:一座城、一個人
一 從楊樹浦到十六鋪,時空輪回承載著一個少年綿延的城市記憶
二 松花新村:寄存在我心靈深處的一件厚重的歷史“行李”
三 那些年,我在楊樹浦住過的四個“村”里的縷縷“村”光
四 在上海機床廠職工子弟小學花圃里采摘一片“歲月”的綠葉
五 游弋在“國企航母”上海機床廠浩瀚大海中的一葉快樂小舟
六 無法逃離的眷戀,我和上海機床廠前輩共同在生命褶皺里尋找人生情懷
七 恰同學少年,中學時代就讀的安圖中學如今在哪里呢?
八 1976年,從江浦路549號楊浦區(qū)“鄉(xiāng)辦”到崇明縣躍進農(nóng)場
九 難忘1977,在恢復中斷了十一年高考后的復習迎考日子里
十 商校兩年,重返學生時代的恍然與激動再筑校園之夢
十一 從多倫路到江浦路,似水流年就這般彈指一揮間
十二 人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十年后再次走進江浦路549號
十三 為了一個男人的英雄情結、為圓英雄夢,毅然選擇從警生涯
十四 給時光以生命,母親的一生就是一段如歌的不老歲月
十五 激情澎湃的純真年代,赤膊兄弟“青春不散場”
十六 素顏是那個年代商店最高顏值:小辰光長白商店如煙往事
十七 回望“滬東”那些事:滬東工人文化宮、滬東狀元樓、滬東電影院
十八 綠蔭深處的別戀:楊浦公園、共青國家森林公園、黃興公園、內(nèi)江公園
十九 風從東方來,歷史煙塵中涅槃的楊樹浦三座城市新地標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