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詩人、詞人簡介與作品賞析兩部分。對每篇作品的賞析,又分為題解、句解、評解三個章節(jié):題解交代創(chuàng)作背景;句解用現(xiàn)代語文對詩詞進行逐句意譯,對某些難懂的字詞作注釋;評解部分則提要鉤玄,對作品特色進行點評。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陶淵明簡介、《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歸園田居(其一)》《歸園田居(其二)》《歸園田居(其三)》《和郭主簿》等。
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奇葩。早在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chuàng)作出了以“詩三百”為代表的優(yōu)秀詩篇。此后每個歷史年代,詩歌創(chuàng)作都結出豐碩的成果,其中不少名篇名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這套“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書系,選取了歷史上**代表性的詩人、詞人的優(yōu)秀作品,并加以詳盡通俗的譯注、評解,試圖由此將古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最可珍貴的文化瑰寶介紹給當代海內(nèi)外讀者。以“國風”為代表的《詩經(jīng)》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無論是在思想內(nèi)容上還是在藝術手法上,都對中國后世詩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詩歌至唐代而達到高峰,呈現(xiàn)出后人所稱譽的“盛唐氣象”和“少年精神”,而從李白、杜甫等詩人身上,從他們留下的詩歌中,不難看出“風”“騷”以來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回響。他們都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關注國家、社會、民眾等問題;而這種主題,往往是詩人通過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心靈歷程去感悟,通過描繪自然界山川萬物、人間世事民情來體現(xiàn)的。在唐詩的輝煌之后發(fā)展起來的宋代詩歌,成就也相當高,但最能表現(xiàn)此年代文學特殊成就的是詞。宋代優(yōu)秀的詞家把這種長短句詩體運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凄清的詞作,今天讀來仍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梢哉f,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神采的篇章。本書系介紹的詩人、詞人,如東晉的陶淵明,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劉禹錫、杜牧、李商隱,五代南唐的李煜,宋代的蘇軾、柳永、秦觀、李清照、辛棄疾、陸游,元代的薩都剌,等等,都是中國詩歌史上耀眼的星座。中國古代詩歌注重抒情、寫景,善于表現(xiàn)友情、親情、愛情、鄉(xiāng)情,以及其他復雜細微的個人情感。這形成中國詩歌又一個強大的傳統(tǒng)。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詩歌幾乎從一開始就具有“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特點,情感的表達比較克制、內(nèi)斂、含蓄,有別于西方的詩歌風格。與此同時,中國詩人們又強調(diào)“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善于通過各種藝術手法傳達言外之意,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想象空間。古代詩詞中的優(yōu)秀之作往往寫得深情宛轉,富于形象性和音樂性,誦讀這些詩詞,可以受到多層次的藝術感染和美的熏陶。古典詩詞還善于表現(xiàn)自然之美及人與自然的融合。古人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本書系中的每首作品,都配以當代畫家根據(jù)詩詞意境繪制的中國畫,通過欣賞這些詩、畫,可以更深刻地領悟到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品味其藝術之美。除了“詩情畫意”的特色外,本書系以各位詩人、詞人單獨成冊,以更清楚地展示其不同的個性和藝術風格;各分冊包括詩人小傳與作品賞析兩部分。對每篇作品的賞析,又分為題解、句解、評解三個章節(jié):題解交代創(chuàng)作背景;句解用現(xiàn)代語文對詩詞進行逐句意譯,對某些難懂的字詞作注釋;評解部分則提要鉤玄,對作品特色進行點評。我們的本意,首先是幫助讀者減少閱讀中的文字障礙,繼而是理解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和寫作技巧。中國古代經(jīng)典詩篇把漢語升華到至美至純的境界,足以使每個中國人感到自豪。這些作品是聯(lián)接所有炎黃子孫思想、情感的文化紐帶,無論身在國內(nèi),還是身在海外,優(yōu)秀的詩歌對讀者的感召力都是相通的。一個喜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可能會不斷地接觸和學**先的這些遺產(chǎn)。久而久之,這些優(yōu)秀文化中的一部分會積淀下來,構成每個人頭腦中一道美麗的藝術長廊,不斷給人以教益、激勵和藝術享受。我們期望,本書系所介紹的詩詞名篇能夠成為這道藝術長廊的組成部分。本書系所介紹的詩人、詞人,都各有很多傳世名篇,限于篇幅,書中每人只選取了二三十首代表作品。限于編輯水平,書中會有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提出寶貴意見。
陶淵明簡介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
歸園田居(其一)
歸園田居(其二)
歸園田居(其三)
和郭主簿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移居(其一)
移居(其二)
雜詩(其一)
責子
飲酒(其五)
飲酒(其九)
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詠貧士(其一)
擬古(其七)
擬古(其八)
桃花源詩
讀《山海經(jīng)》(其一)
讀《山海經(jīng)》(其十)
詠荊軻
乞食
擬挽歌辭(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