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挑選6幅現(xiàn)代藝術的代表作,提煉出藝術思維的本質,以自己內在的興趣為基礎,用自己的視角理解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斷探索。藝術思維才是成年人最應該重修的科目,幸好,藝術思維并不難得,那是人類天生的思維方式,我們只要重返13歲,重拾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我們從不曾仔細觀看一幅畫
接下來,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剛才你看畫的時間和看畫下面的文字說明的時間,哪一個更長?
我想恐怕很多人都是幾乎一直在看文字說明。
或者還有人覺得“還要欣賞?怎么這么麻煩……”,然后直接 就翻到了這一頁。
我在美術大學學習時也跟大家一樣。
我雖然經(jīng)常去美術館,但對每一幅作品只瞄上寥寥幾秒,就馬 上開始看作品旁邊畫的名字、創(chuàng)作年份和解說等文字內容,然后就 覺得大概看懂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們去美術館,更像是為了“確認”,即對比和 確認作品的信息和實物,而不是為了“欣賞”。
這樣一來,我們本應看到的卻看不到,本該感受到的也感受不到。不過話說回來,“深入欣賞一幅作品”其實要比我們想象的更難。 我們自以為一直在看畫,可腦子卻漸漸地開始走神,不知不覺 就想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即使面對那些看上去能充分激發(fā)想象的藝術作品,很多人也仍然會走神,可以說是窺一斑而知全豹啊。
大多數(shù)人都說不上擁有“自己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便以為掌握了全貌,卻忽視了真正重要的部分。
這樣下去真的沒事兒嗎?
大人在《睡蓮》中找不到的東西
“畫里有青蛙!”
在岡山縣的大原美術館里,一個 4 歲小男孩指著《睡蓮》說。
請問大家在前面這幅畫里看到青蛙了嗎?
可能有的讀者又特意翻回到前面,想看看哪里有青蛙,不過很
遺憾,這幅作品里其實沒有青蛙。不僅這一幅沒有,莫奈《睡蓮》
系列作品都沒有畫過青蛙。
美術館的策展人當然知道畫里沒有青蛙,所以他反問道:“青蛙
在哪里。俊
小男孩回答說:
“青蛙剛跳到水里!
我認為這才是原本意義上的“藝術欣賞”。
小男孩沒有想著從作品的名字和文字說明等信息中尋找“正確答案”,而是從“自己的視角”去理解作品,得出“屬于自己的答案”。
聽到小男孩的回答,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會覺得無聊嗎?或者太孩子氣嗎?
實際上,不論在工作中、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只有擁有“自己的視角”,才能獲得成功,享受幸福的人生。
如果面對一幅靜態(tài)的畫都說不出“屬于自己的答案”,那又如何在激蕩起伏、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里,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中學生最不喜歡的科目竟然是美術?!
那么接下來,歡迎大家來到“重返 13 歲的藝術思維課”。我叫末永幸步,在日本的國立和公立中學擔任美術老師。
大家對“美術”課有什么印象呢?
請各位一起來回憶一下學生時代的情景吧。
“我從來就不擅長畫畫,所以不太喜歡美術!
“我可能是缺少美感,所以美術成績一直都很差。”
“我覺得美術課對人們的生活沒什么用。”
我作為美術老師,看到很多人這樣回答,別提多么遺憾了。
大家對美術的這種畏難情緒,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
其實我一直認為,有一個明確的節(jié)點,大家都是從這個節(jié)點開始討厭美術的。
這個節(jié)點就是本書書名里的“13 歲”。
請大家看前頁的圖表,這是我根據(jù)面向中小學生實施的“最喜歡的科目”的調查結果制作的。
在小學階段,圖畫手工排在第 3 名,屬于比較有人氣的科目。
但到了初中,“圖畫手工”變成了“美術”, 受歡迎程度就急劇下降了。
從不同科目從小學到初中的變動情況中,可以發(fā)現(xiàn)美術在所有
科目中的下降幅度最大,成了最不受歡迎的科目。
這樣來看,很有可能是在“13 歲前后”這個時間點上,討厭美術的學生一下子多了起來。
大家也有過類似的體會嗎?
“升初中后的第一次美術課要畫自畫像,和專門學過畫畫的同學相比,我畫的畫太糟糕了,覺得特別羞愧!
“我其他科目的成績都還說過得去,只有美術不行。我一直不知道美術的評價標準是什么,我的分數(shù)總是很低,所以特別不喜歡美術!
“我只是覺得自己沒有什么美感!
“我們有一次期末考試前突然開始學習美術史,要死記硬背很多作品的名字,真是莫名其妙!
其實上面這些情況如今依舊存在。作為一名教師,我了解到的學校教育大部分都是側重傳授畫畫或手工的“技巧”,以及關于過去各種藝術作品的“知識”。
“畫畫”“做手工”和“獲取藝術作品的知識”等看似在培養(yǎng)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性,但實際上卻反而抹殺了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
這種偏重“技術和知識”的授課方式,可能就是讓學生從初中開始對“美術”產(chǎn)生畏難情緒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