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清代外科名家王維德在總結(jié)自己40余年臨床經(jīng)驗(yàn)的基礎(chǔ)上,參以秘方編成,于康熙五年(1740)刊行。1卷。分論證、治法、醫(yī)方、雜證、制藥、醫(yī)案六部分論述。其中介紹常見外科病證治法65種,常用外科效方75首,內(nèi)、婦、兒科雜病驗(yàn)方48首,200余味藥物的性能及炮制,醫(yī)案15則。作者以治療外科瘡瘍而擅長,創(chuàng)立了以陰陽為主的外科辨證論治法則,重視瘡瘍陰陽辨證,治療上提倡以消為貴,以托為畏,臨床治病療效卓著,自詡治病歷四十余年,用藥從無一誤,備受后世醫(yī)家推崇,所收錄的家傳秘方,如:陽和湯、犀黃丸、醒消丸、小金丹等,至今仍是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本次整理,精選底本,增加導(dǎo)讀,編制方劑索引和藥名索引附于書末,便于讀者查閱。本書不僅是外科醫(yī)生的臨床書,也是臨床各科醫(yī)生的重要參考書。
本書系中醫(yī)臨床叢書之一。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jì)數(shù)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yī)籍均為精善底本,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重刊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jìn)行調(diào)整,同時(shí)針對(duì)原書錯(cuò)訛之處進(jìn)行訂正,并增加文前內(nèi)容等。
清代外科醫(yī)學(xué)家。字洪緒,號(hào)林屋先生或林屋山人、定定子。吳縣(今屬江蘇)人,世醫(yī)出身,其曾祖王若谷即以瘍科聞名。維德繼承家學(xué),于內(nèi)、外、婦、兒諸科,無不通達(dá),尤精于外科,對(duì)瘡瘍之證,有精深研究。如以紅腫瘡瘍?yōu)殛枌?shí)之證,而白色疽證屬陰虛,認(rèn)為癰疽無死證。他反對(duì)隨便動(dòng)用刀針及毒藥,強(qiáng)調(diào)要在癰疽初起之時(shí)用內(nèi)消之法治療,不宜用外托及手術(shù)。
論證 /1
癰疽總論 /1
陰疽論名 / 2
部位論名 / 3
治法 /5
爛潰不斂治法 / 5
患孔毒根治法 / 5
翻花起肛治法 / 5
毒氣攻心治法 / 6
癰癤治法 / 6
陰疽治法 / 7
石疽治法 / 7
惡核治法 / 8
流注治法 / 8
疔毒治法 / 9
紅絲疔治法 / 9
刀鐮疔治法 / 10
走黃治法 / 10
諸瘡治法 / 10 43
瘡鼓治法 /11
楊梅結(jié)毒治法 /11
痘毒治法 / 12
赤游治法 / 12
漆瘡治法 / 12
火珠治法 / 12
湯火治法 / 12
凍瘡治法 / 13
禁用千捶膏鯽魚膏 / 13
上部治法 / 13
癉貢頭及發(fā)疽治法 / 13
蛀發(fā)癬治法 / 14
蠟梨瘡治法 / 14
頭面肥瘡治法 / 14
咽喉治法 / 15
喉痹治法 / 15
喉閉治法 / 16
乳蛾治法 / 16
喉癬治法 / 16
喉珠治法 / 16
鎖喉治法 / 17
纏喉風(fēng)治法 / 17
牙癰辨治 / 17
骨槽風(fēng)治法 / 17
瘰疬治法 / 18
遮腮發(fā)頤治法 / 19
耳后銳毒治法 / 19
走馬牙疳治法 /20
鵝掌風(fēng)治法 /20
鵝爪風(fēng)治法 /20
天蛇頭治法 /20
甲疽治法 / 21
脫骨疽治法 / 21
中部治法 / 21
井泉疽治法 / 21
肺疽治法 /22
發(fā)背治法 /23
乳巖治法 /23
乳癰治法 /23
乳懸治法 /24
下部治法 /25
橫痃治法 /25
小腸疽治法 /25
懸癰治法 /25
子癰治法 /26
囊脫治法 /26
痔漏治法 /26
鶴膝風(fēng)治法 /27
貼骨疽治法 /28
魚肚癰治法 /28
臁瘡治法 /28
驢眼治法 /29
牛程蹇治法 /29
流火治法 /29
醫(yī)方 /30
陽和湯 /30
陽和丸 /30
醒消丸 /30
犀黃丸 /30
小金丹 / 31
子龍丸 / 31
觀音救苦丹 /32
洞天救苦丹 /32
大棗丸 /32
回疔散 /32
拔疔散 /32
奪命湯 /33
圣靈丹 /33
三黃丸 /33
五通丸 /33
蟾酥丸 /34
梅花點(diǎn)舌丹 /34
紫金錠 /34
勝金散 /35
五音錠 /35
一筆消 /35
咬頭膏 /35
代刀散 /36
扎藥 /36
山蓮散 /36
象皮散 /36
六和散 /36
推車散 /37
五寶散 /37
拔毒散 /37
合掌散 /37
二美散 /38
五美散 /38
金銀散 /38
神仙棗 /38
紅棗丸 /39
金霜散 /39
平安餅 /39
枯痔藥 /39
退管方 /39
消管丸 /40
陽和解凝膏 /40
洞天鮮草膏 /40
白玉夾紙膏 / 41
化核膏 / 41
白花膏 /42
紫微膏 /42
麝蘇膏 /42
聤耳散 /43
消管方 /43
癬酒方 /43
鮮角膏方 /43
喉證方 /43
壁錢散 / 44
真珠散 / 44
赤霜散 / 44
南星散 /45
骨鯁方 /45
刻歡丸 /45
固齒散 /45
取齒丹 /45
舌上出血或鼻衄方 /45
小兒口疳方 / 46
口舌藥方 / 46
楊梅瘡敷藥 / 46
千金內(nèi)托散 / 46
二陳湯 / 46
四物保元湯 /47
保元湯 /47
加味四物湯 /47
十全大補(bǔ)湯 /47
六味地黃湯 /47
龍膽瀉肝腸 /47
敗毒湯 /47
雜證 /48
調(diào)經(jīng)種子方 /48
求嗣得嗣法 /48
黎洞丸 /49
祛風(fēng)逐濕散 /49
化痞膏 /50
三日大瘧方 /50
愈瘡棗 /50
黃疸立效方 /50
紅白痢及休息痢方 / 51
癡癲證方 / 51
吐血立愈方 /52
痰中有血方 /52
溺血頭痛如裂方 /52
遍身疼痛方 /52
手足骨骱疼痛方 /52
箭風(fēng)痛方 /53
雷頭風(fēng)方 /53
偏正頭風(fēng)方 /53
疳膨食積方 /53
閃頸促腰方 /53
赤眼淹纏方 /54
胃脘痛方 /54
夢遺方 /54
白濁方 /54
咳嗽神效方 /54
天絲入目方 /55
塵屑入目方 /55
跌打骨斷方 /55
冷哮方 /55
腸紅方 /55
胃寒嘔吐黃水方 /55
翻胃初起方 /56
烏沙脹方 /56
水瀉立愈方 /56
大麻風(fēng)方 /56
狗咬方 /57
小兒冷疳方 /57
小兒蟲證方 /57
夜啼兒方 /57
砂雪丸 /58
啞驚丹方 /58
小兒目疾方 /58
小便閉方 /58
老年便燥方 /59
小兒浮腫方 /59
制藥 /60
銅青 /60
鉛粉 /60
黃丹 /60
密陀僧 /60
鐵銹 /60
丹砂 / 61
水銀 / 61
輕粉 / 61
銀朱 / 61
雄黃 / 61
滑石 / 61
砒石 / 61
元精石 /62
寒水石 /62
硼砂 /62
硫黃 /62
白礬 /62
綠礬 /62
伏龍肝 /62
甘草 /62
黃芪 /63
人參 /63
沙參 /63
桔梗 /63
知母 /63
白術(shù) /63
蒼術(shù) / 64
元參 / 64
地榆 / 64
丹參 / 64
白及 / 64
三七 / 64
黃連 / 64
黃芩 / 64
秦艽 / 64
天麻 /65
柴胡 /65
前胡 /65
防風(fēng) /65
獨(dú)活 羌活 /65
升麻 /65
苦參 /65
延胡索 /66
紅花 /66
水紅花子 /66
貝母 /66
茅根 /66
龍膽草 /66
細(xì)辛 /66
當(dāng)歸 /66
芎? /66
白芷 /67
白芍 /67
赤芍 /67
丹皮 /67
木香 /67
高良姜 /67
縮砂仁 /67
香附 /67
藿香 /67
澤蘭 /68
荊芥 /68
薄荷 /68
紫蘇 /68
白甘菊 /68
陳艾 /68
茵陳 /68
青蒿 /68
夏枯草 /68
牛蒡子 /69
續(xù)斷 /69
蒼耳子 /69
益母草 /69
麻黃 /69
燈心 /69
地黃 /69
牛膝 /70
麥門冬 /70
淡竹葉 /70
蜀葵 /70
車前子 /70
馬鞭草 /70
連翹 / 71
紫花地丁 / 71
大黃 / 71
商陸 / 71
大戟 / 71
甘遂 / 71
萆麻子 /72
常山 /72
川附子 /72
川烏 /72
草烏 /72
半夏 /72
蚤休 /72
五味子 /73
黑白牽牛仁 /73
番木鱉 /73
天花粉 /73
天門冬 /73
土茯苓 /73
白蘞 /74
木通 /74
防己 /74
金銀花 /74
藤黃 /74
澤瀉 /74
海藻 昆布 /74
仙人對(duì)坐草 /74
谷芽 /74
浮麥 /75
麥芽 /75
大麻仁 /75
薏苡仁 /75
小黑豆 /75
白豆豉 /75
神曲 /75
紅曲 /75
白芥子 /75
生姜 /75
蒲公英 /76
紅棗 /76
杏仁 /76
松子仁 /76
烏梅 /76
楊梅 /76
橙子 /76
陳皮 /76
青皮 /76
山楂 /76
橄欖 / 77
檳榔 / 77
吳茱萸 / 77
甘蔗 / 77
蓮須 / 77
芡實(shí) / 77
山藥 / 77
柏子仁 / 77
松香 / 77
肉桂 /78
官桂 /78
沉香 /78
丁香 /78
樟腦 /78
蕓香 /78
冰片 /78
乳香 /78
沒藥 /79
血竭 /79
阿魏 /79
厚樸 /79
金鈴子 /79
杜仲 /79
楝樹根 /79
皂角刺 /79
巴豆仁 /80
桑白皮 /80
柘樹 /80
枳實(shí)枳殼 /80
枸橘 /80
山梔炭 /80
萸肉 /80
白茯苓 /80
赤茯苓 / 81
茯神 / 81
琥珀 / 81
天竹黃 / 81
蜂房 / 81
土蜂窠 / 81
五倍子 / 81
僵蠶 /82
蜘蛛 /82
蟬蛻 /82
蝎子 /82
推車蟲 /82
癩團(tuán) /82
蜈蚣 /82
蚯蚓 /83
蚯蚓糞 /83
龍骨 /83
穿山甲 /83
蛇蛻 /83
白花蛇 /83
石首魚 /84
朱鱉 /84
牡蠣 /84
真珠 /84
田螺 /84
雞里金 /84
白丁香 /84
五靈脂 /85
山羊血 /85
山羊矢 /85
線膠 /85
皮脂 /85
象皮 /85
麝香 /85
貓矢 /85
鼠矢 /86
頭發(fā) /86
指甲 /86
人中黃 /86
人中白 /86
醫(yī)案 /87
喉證醫(yī)案 /87
發(fā)疽醫(yī)案 /88
瘰疬醫(yī)案 /88
痰核醫(yī)案 /90
惡核醫(yī)案 /90
乳巖醫(yī)案 / 91
發(fā)背醫(yī)案 / 91
腰疽醫(yī)案 /92
流注醫(yī)案 /93
橫痃及楊梅瘡醫(yī)案 /93
起肛醫(yī)案 /94
痘毒醫(yī)案 /95
囊脫醫(yī)案 /95
陰腫醫(yī)案 /96
湯傷醫(yī)案 /96
方劑索引 /97
藥名索引 /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