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由中醫(yī)臨床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shù)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y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稌r病論》為清代名醫(yī)雷豐撰。全書8卷,列四時病70余種,從病因、病機、病狀、治法、方藥等方面詳加論述,并于每一病證后附列自己治案。各病證持論有宗,作者總結(jié)自己臨床經(jīng)驗,自擬60余種治法,切合臨床實際,對后世頗有影響,對臨床人員有指導價值,是一本重要參考著作。
《時病論》為清代名醫(yī)雷豐撰。全書8卷,列四時病70余種,各病證持論有宗,作者總結(jié)自己臨床經(jīng)驗,自擬60余種治法,切合臨床實際,對后世頗有影響。
雷豐(1833年-1888年),字松存,號少逸、侶菊,天資聰穎,善書畫,旁及星卜,有醫(yī)術(shù)、絲竹、書畫三絕之譽。著有《時病論》、《雷少逸醫(yī)案》、《脈訣入門》、《病機藥論》、《藥引常需》、《藥賦新論》、《本草詩三百首》等書籍。
卷之一 /1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大意 /1
春溫 / 2
風溫 / 3
溫病 / 4
溫毒 / 5
晚發(fā) / 7
擬用諸法 / 8
辛溫解表法 / 8
涼解里熱法 / 8
清熱解毒法 / 9
卻熱息風法 / 9
祛熱宣竅法 / 9
辛涼解表法 / 10
清涼透邪法 / 10
清熱保津法 /11
清涼蕩熱法 /11
潤下救津法 /11
清涼透斑法 / 12
備用成方 / 12 45
葳蕤湯 / 12
銀翹散 / 12
小定風珠方 / 12
大定風珠方 / 13
消毒犀角飲 / 13
連翹敗毒散 / 13
犀角地黃湯 / 13
三黃石膏湯 / 13
涼膈散 / 14
九味羌活湯 / 14
臨證治案 / 14
春溫過汗變癥 / 14
春溫甫解幾乎誤補 / 15
風溫入肺胃誤作陰虛膩補增劇 / 16
風溫誤補致死 / 17
風溫夾濕 / 17
胃虛溫病 / 18
胃實溫病 / 18
有孕發(fā)斑 / 19
溫毒發(fā)疹 / 19
喉痹急證 /20
伏氣晚發(fā) / 21
卷之二 /22
春傷于風大意 /22
傷風 /22
冒風 /23
中風 /24
風寒 /26
風熱 /26
風濕 /27
寒疫 /28
擬用諸法 /28
解肌散表法 /28
微辛輕解法 /29
順氣搜風法 /29
活血祛風法 /30
宣竅導痰法 /30
兩解太陽法 / 31
備用成方 / 31
海藏神術(shù)散 / 31
香蘇飲 / 31
參蘇飲 /32
金沸草湯 /32
桂枝湯 /32
通關(guān)散 /32
開關(guān)散 /32
小續(xù)命湯 /33
三化湯 /33
大秦艽湯 /33
烏藥順氣散 /33
順風勻氣散 /33
牽正散 /34
黃耆五物湯 /34
防風黃耆湯 /34
防風通圣散 /34
柴葛解肌湯 /35 47
蘇羌飲 /35
臨證治案 /35
冒風輕證不慎口食轉(zhuǎn)重 /35
風邪中絡(luò) /36
中風急證 /36
中風脫證 /37
真中死證 /38
風濕兩感 /38
風濕誤為風溫 /38
產(chǎn)后寒疫 /39
時行寒疫 /39
卷之三 /40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大意 /40
飧泄 / 41
洞泄 /42
寒瀉 /43
火瀉 /43
暑瀉 / 44
濕瀉 / 44
痰瀉 /45
食瀉(附:飲瀉) / 46
風痢 / 46
寒痢 /47
熱痢(附:暑。 /48
濕痢 /48
噤口痢 /49
水谷痢 /50
休息痢 / 51
五色痢 / 51
擬用諸法 /52
培中瀉木法 /52
補火生土法 /53
暖培卑監(jiān)法 /53
補中收脫法 /53
通利州都法 /54
清涼滌暑法 /54
化痰順氣法 /55
楂曲平胃法 /55
清痢蕩積法 /55
溫化濕邪法 /56
調(diào)中開噤法 /56
調(diào)中暢氣法 /56
備用成方 /57
草窗痛瀉方 /57
胃苓湯 /57
四神丸 /57
胃關(guān)煎 /57
姜茶飲 /57
香連丸 /58
芍藥湯 /58
蒼術(shù)地榆湯 /58
人參樗皮散 /58
補中益氣湯 /59
真人養(yǎng)臟湯 /59
肉蓯蓉湯 /59 49
臨證治案 /59
飧泄誤為食瀉 /59
飧泄之病熱補得瘳 /60
洞泄之疴虛實兼治得效 /60
便瀉剛逢經(jīng)轉(zhuǎn) / 61
傷食作瀉 / 61
小產(chǎn)之后偶沾風痢 / 61
風痢病一誤再誤 /62
赤痢亦有屬寒溫補得愈 /62
瘧痢兩作 /63
痢下純血死證 /63
實熱痢疾止?jié)缬孟碌灭?/ 64
高年噤口痢疾 / 64
痢久脾腎兩虛 /65
休息痢誤認腸風 /65
陰虛之體患五色痢 /66
卷之四 /68
夏傷于暑大意 /68
傷暑 /68
冒暑 /69
中暑(即中暍。附:暑厥) /70
暑風 /70
暑溫 / 71
暑咳 /72
暑瘵 /72
霍亂 /73
痧氣 /73
穢濁 /74
疰夏 /75
熱病 /75
霉?jié)?/76
擬用諸法 / 77
祛暑解毒法 / 77
增損胃苓法 / 77
清暑開痰法 /78
卻暑調(diào)元法 /78
清離定巽法 /78
清宣金臟法 /79
甘咸養(yǎng)陰法 /79
治亂保安法 /80
挽正回陽法 /80
芳香化濁法 /80
金水相生法 / 81
二活同祛法 / 81
備用成方 /82
藿香正氣散 /82
六和湯 /82
縮脾飲 /82
香薷飲 /82
新加香薷飲 /82
桂苓甘露飲 /83
竹葉石膏湯 /83
人參白虎湯 /83
六一散 /84
三石湯 /84 51
清營湯 /84
來復丹 /84
介賓玉女煎 /85
生脈散 /85
清暑益氣湯 /85
漿水散 /85
冷香飲子 /86
大順散 /86
痧疫回春丹 /86
行軍散 /87
絳雪 /87
紫雪 /87
黃龍湯 /87
臨證治案 /88
陰暑誤用陽暑之藥 /88
驟然中暑 /89
暑風急證 /89
暑溫過服大寒致變 /90
暑熱劫絡(luò)致成暑瘵 / 91
陰寒霍亂熱補而瘳 / 91
陰虛疰夏 /92
熱病化燥傷津 /92
霉?jié)駮r病 /93
卷之五 /94
夏傷于暑秋必痎瘧大意 /94
暑瘧 /95
風瘧 /95
寒瘧 /96
濕瘧 /97
溫瘧 /97
瘴瘧 /98
癉瘧 /98
牝瘧 /99
痰瘧 /100
食瘧 /100
疫瘧 / 101
鬼瘧 / 101
虛瘧 /102
勞瘧 /102
瘧母 /103
三日瘧 /103
伏暑 /104
秋暑(附:秋涼) /105
擬用諸法 /106
清營捍瘧法 /106
辛散太陽法 /106
宣透膜原法 /107
和解兼攻法 /107
甘寒生津法 /108
宣陽透伏法 /108
驅(qū)邪辟祟法 /108
補氣升陽法 /109
營衛(wèi)雙調(diào)法 /109
雙甲搜邪法 / 110
清宣溫化法 / 110 53
備用成方 /111
小柴胡湯 /111
景岳木賊煎 /111
嚴氏清脾飲 /111
麻杏甘石湯 / 112
柴平湯 / 112
藿香平胃散 / 112
太無神術(shù)散 / 112
人參敗毒散 / 113
咒法 / 113
截瘧七寶散 / 113
局方常山飲 / 114
子和常山散 / 114
鱉甲飲 / 114
四獸飲 / 114
追瘧飲 / 114
何人飲 / 115
休瘧飲 / 115
臨證治案 / 115
虛寒之體忽患暑瘧 / 115
暑瘧熱盛逼血上吐 / 116
截瘧太早變成腫脹 / 116
風瘧時邪乘入血室 / 117
寒瘧之證溫補治驗 / 118
濕瘧之證辛散獲效 / 118
溫瘧誤為暑熱 / 118
產(chǎn)后癉瘧熱補至變 / 119
陰邪入腎發(fā)為牝瘧 / 119
寒濕入脾證成牝瘧 /120
瘧發(fā)昏迷治痰得效 /120
時行疫瘧 / 121
鬼瘧屬陰得眾人陽氣而解 / 121
久瘧陰虛及陽 / 121
體虛勞瘧 /122
瘧母破劑無效溫補咸軟得安 /122
瘧母攻破致死 /123
三瘧擾傷氣血補益得效 /123
產(chǎn)后三瘧久纏 /124
伏暑過服辛溫改用清涼而愈 /124
產(chǎn)后伏暑 /125
卷之六 /126
秋傷于濕大意 /126
傷濕 /126
中濕 /128
冒濕 /128
濕熱 /128
寒濕 /129
濕溫 /130
秋燥 / 131
擬用諸法 / 133
宣疏表濕法 / 133
辛熱燥濕法 /134
苦溫平燥法 /134
松柏通幽法 /135
備用成方 /135
羌活勝濕湯 /135 55
平胃散 /135
除濕湯 /135
金匱腎著湯 /136
松峰達原飲 /136
三仁湯 /136
蒼苓白虎湯 /136
桂苓甘露飲 / 137
杏蘇散 / 137
清燥救肺湯 / 137
滋燥養(yǎng)營湯 / 137
蜜煎導法 /138
臨證治案 /138
里濕釀熱將成疸證 /138
里濕誤補成臌得破則愈 /139
中濕誤作虛風 /139
秋濕時令忽患暴中 /139
濕溫誤作伏暑 /140
高年濕溫傷氣 /140
濕溫化燥攻下得愈 / 141
妊娠燥氣為病 / 141
感受秋涼燥氣 / 141
血虧液燥加感燥氣 /142
卷之七 /143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大意 /143
痰嗽 /143
干咳 / 144
擬用諸法 /145
加味二陳法 /145
溫潤辛金法 / 146
清金寧絡(luò)法 / 146
備用成方 /147
瀉白散 /147
清肺飲 /147
瓊玉膏 /147
丹溪咳血方 /147
千金久嗽方 /147
二陳湯 /147
景岳六安煎 /148
臨證治案 /148
伏濕作嗽認為冬溫 /148
伏濕致嗽 /148
痰嗽補脾取效 /149
燥氣伏邪作咳 /150
燥氣刑金致使咳紅 /150
陰虛之體伏燥化火刑金 /150
卷之八 /152
冬傷于寒大意 /152
傷寒 / 153
中寒 /154
冒寒 /154
冬溫 /155
擬用諸法 /156
甘熱祛寒法 /156
備用成方 / 157
麻黃湯 / 157
葛根湯 / 157 57
小柴胡湯 / 157
理中湯 / 157
真武湯 /158
四逆湯 /158
千金陽旦湯 /158
千金陰旦湯 /158
臨證治案 /159
傷寒調(diào)治失法變證 /159
傷寒吐蛔 /160
陽體中寒仍用熱劑而愈 /160
冬溫肺胃合病 /160
冬溫新感適值經(jīng)行 / 161
冬溫傷陰將欲成損 / 161
附論 /163
治時病常變須會通論 /163
五運六氣論 / 164
溫瘟不同論 /165
傷寒書統(tǒng)治六氣論 /167
辟俗醫(yī)混稱傷寒論 /168
辟時俗齷齪斑證論 /169
夾證兼證論 /170
成方須損益論 / 171
胎前產(chǎn)后慎藥論 /172
治輕證宜細心重病宜大膽論 / 173
醫(yī)家嫉妒害人論 /174
醫(yī)毋自欺論 / 175
古今醫(yī)書宜參考論 /176
跋 /178
證治索引 /180
方劑索引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