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抒己見》是《洛麗塔》作者、小說大師納博科夫的自編文集,以《巴黎評論》《時代》《紐約時報》《花花公子》、BBC電臺等知名媒體的采訪為主體。22則訪談,11封致編輯的信,14篇文論,勾勒出鮮明而堅定的自我肖像。不同于其他小說作品,《獨抒己見》是一份真正意義上的自述;江湖上流傳的獨具納式風格的毒舌經(jīng)典語錄,大多出自此書。納博科夫面對著媒體提出的種種刁鉆問題,提出一系列堅定見解,談及生活、文學、教育、電影以及其他種種主題:洛麗塔如何險些付之一炬;對蝴蝶怎樣迷戀一生;什么是心目中理想的旅行方式;何為翻譯和創(chuàng)作藝術的終極標準……他毫不理會那些讀不懂他作品的庸眾,樂于宰殺那些他不認同的文壇神牛。讀者可以藉由這些火花四濺的文字,讀懂納博科夫,踏上他腦海中那座迷人、險峻而富于挑戰(zhàn)的精神島嶼。
享有盛譽的是《洛麗塔》,不是我。我是一個名字都無法被人念清楚的小說家。
小說大師納博科夫妙語連珠的訪談錄
洛麗塔蝴蝶創(chuàng)作卡片記憶死亡靈感俄羅斯……關于納博科夫的一切
《巴黎評論》《花花公子》《時代》《紐約時報》BBC電臺等知名媒體采訪
毒舌 迷人 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獨抒己見》是解開二十世紀公認杰出的小說家、文體家納博科夫文字迷宮的一把鑰匙。選目很難得地幾乎完全圍繞他的自我:22則媒體訪談、11封致雜志編輯的信,14篇文論,包括在別的集子里很難擺放的昆蟲學研究文章。從某種角度講,選目編排就是一種聲音,一種意見的申發(fā)。不同于納博科夫其他的小說作品,本書為真正意義上的自述,納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鮮明地表達在小說中很少有機會呈現(xiàn)的觀點和好惡。這些堅定意見背后,是納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頗為清晰的呈現(xiàn),對深入了解納博科夫的文學生涯,讀懂《洛麗塔》《微暗的火》《愛達或愛欲》……乃至俄國文學及美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具備重要意義。
正如英文書名Strong Opinions所體現(xiàn)的,全書閃耀著納博科夫強烈的個人風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戰(zhàn)性又令人忍俊不禁。江湖上流傳的獨具納式風格的毒舌經(jīng)典語錄,大多出自此書。雖然訪談皆為書面訪談,卻在來訪者和受訪者的觀念角力之間產(chǎn)生了火花四濺的現(xiàn)場感,讀來會心一笑。面對《巴黎評論》《花花公子》《時代》《紐約時報》BBC電臺等知名媒體提出的刁鉆問題,他談及生活、文學、教育、電影以及其他種種主題:洛麗塔如何險些付之一炬;對蝴蝶怎樣迷戀一生;什么是心目中理想的旅行方式;何為翻譯及創(chuàng)作藝術的終極標準……他毫不理會那些讀不懂他作品的庸眾,樂于宰殺那些他不喜歡的文壇神牛,編造帶有優(yōu)雅謎底的謎語,將納氏毒舌進行到底。
沙漠孤島比一座城市更激動人心,納博科夫如是說。從這本真正意義上的自述,讀者得以踏上他腦海中那座險峻而美妙的精神島嶼,開始一段獨一無二的旅程。
《獨抒己見》序言
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
我思考時像一個天才,書寫時像一個優(yōu)秀作家,說起話來卻像一個不善言辭的孩子。我在美國的學院生涯中,從一個不起眼的講師到堂堂正教授,從未不事先準備好打印稿就對眾宣講,在燈光明亮的講臺上眼睛也從不離開講稿。我接聽電話時的語無倫次會讓打來長途的人從流利的英語改用可憐的法語。在聚會時,要是我想講個有趣的故事來讓朋友開心,那必定講得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就是在早餐桌上對我妻子描述的隔夜夢也只是一份初稿。
因而,人們不應請我做什么訪談,如果訪談意味著兩個正常人之間的一種閑聊。先前至少試過兩次,有一次,還用了一臺錄音機,但當磁帶倒回去時,我趕緊收住笑聲,我明白,此后我再也不會重演這類角色了,F(xiàn)在,我小心翼翼,以確保做訪談時氣定神閑,悠然自得。采訪者的問題必須書面遞交給我,我進行書面回答,發(fā)表時一字不差保持原樣。這就是我接受采訪的三個先決條件。
然而,采訪者希望拜訪我。他們希望看到我擺在稿紙上的鉛筆、彩繪燈罩、書架和躺在我腳邊的白色老牧羊犬。他們覺得需要有助于營造輕松氣氛的背景音樂,需要能夠被記住的豐富多彩的細節(jié),即使并不是真的草草記下(吶,灌一口伏特加,咧嘴譏諷道)。我是否想取消這種故作輕松的筆調(diào)?是的,我想。
護發(fā)用的某種優(yōu)質(zhì)洗發(fā)液,實際上是一種難看的乳化劑。制造商通過添加綠色素使之變得誘人在傳統(tǒng)美容業(yè),綠色會讓人聯(lián)想到春天的清新,聯(lián)想到松樹林、翡翠、樹蛙,等等。然而,你必須把瓶子用力晃動,里面的溶液才會呈現(xiàn)綠色;而如果不晃動瓶子,那我們所看到的,上面是一英寸厚的綠色,而底下則是未變化的、天然的乳白色液體。在我看來,使用前不晃動瓶子是一個原則問題。
同樣,涉及印刷后的訪談效果,我并不在意表面文章,而只看重實質(zhì)的東西。我的文件中存有約四十份好幾種語言的訪談錄。本書只收了一些英美人士所做的訪談。有幾份訪談不予收錄,是因為它們出于一種糟糕的煉金術,而不僅僅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晃動;我誠實的應答與炮制者添加的人情世故的虛假色彩攪和在一起,以致根本無從分辨。另有幾份我輕而易舉地撤去了那些不無好意的小擺設(還有那些花哨的新聞噱頭),這樣,就逐步剔除了每一種自發(fā)性因素,以及所有與現(xiàn)場交談相似的東西。訪談終就變成差不多是一篇段落分明的文章了,這也正是書面訪談應有的理想形式。
我的小說很少給我機會來表達我的私見,因而,我偶爾也歡迎迷人的、彬彬有禮而又聰明的來訪者提出一大堆的問題。本書中,在訪談錄之后是幾封給編輯的信,它們就像律師行話所說,不言自明。后是一組短文,除了一篇,其余都是在美國和瑞士寫的。
斯文朋對一伙蛻變?yōu)樽玖优u家的惡意而又丑陋的蹩腳詩人有過敏銳的評價。一九三○年前后,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也是巴黎俄國僑民文學小圈子里的典型狀態(tài),那時,蒲寧、霍達謝維奇,以及其他一兩位杰出作家的美學思想尤其受到來自以不同方式介入的痞評家(criticules)的惡毒攻擊。在那些年里,我巧妙地嘲諷那些藝術的詆毀者,為我的文字激起那個幫派的惱怒而欣喜不已;但是,今天要把我那些為數(shù)不少的舊文從艱澀的俄語譯成迂腐的英語,再對文中那些旁敲側(cè)擊和行文策略的妙處做一番解釋,無論對我還是對讀者來說,都是一件提不起興趣的苦差事。讓我自己有個例外的是 《論霍達謝維奇》那篇文章。
因此,眼下這本我偶爾為之的英語文選,剪去了它長長的俄語影子,似乎反映了一個遠比弗 西林(注:納博科夫早期寫作的筆名。)更討人喜歡的形象,而提起西林,會在僑居的回憶錄作者、政客、詩人和神秘主義者那里引發(fā)復雜的感情,他們?nèi)杂浀梦覀兪攀兰o三十年代在巴黎的遭遇戰(zhàn)。如今一種更溫和平易的性情滲透在我對自己觀點的表述中,盡管這些觀點十分強硬。理應如此。
1973年于蒙特勒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zhí)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并引發(fā)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序 言 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
訪 談
刊名不詳(1962)
BBC電視臺(1962)
《花花公子》(1964)
《生活》(1964)
紐約電視臺13頻道(1965)
《威斯康星研究》(1967)
《巴黎評論》(1967)
《紐約時報書評》(1968)
BBC2臺(1968)
《時代》(1969)
《紐約時報》(1969)
《星期天時報》(1969)
BBC2臺(1969)
《時尚》(1969)
《小說》(1970)
《紐約時報》(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2)
瑞士廣播(1972?)
巴伐利亞廣播(19711972)
刊名不詳
《時尚》(1972)
刊名不詳
致編輯的信
《花花公子》(1961)
《倫敦時報》(1962)
《交鋒》(1966)
《星期天時報》(1967)
《交鋒》(1967)
《新政治家》(1967)
《時尚先生》(1969)
《紐約時報》(1969)
《時代》(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2)
文 選
論霍達謝維奇(1939)
薩特的嘗試(1949)
彈奏古鋼琴(1963)
對批評家的回答(1966)
《洛麗塔》和吉羅迪亞先生(1967)
論改寫(1969)
周年日記(1970)
羅威的象征(1971)
靈感(1972)
鱗翅目昆蟲學文選(存目)
雌性小灰蝶(1952)
談克洛茨《野外指南》的一些失實(1952)
1952年在懷俄明捉蝴蝶(1953)
奧杜邦的蝴蝶、蛾及其他研究(1952)
L.C.希金斯和N.D.萊利(1970)
譯后記
附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