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墓地考古情況及數(shù)據(jù)。第二部分介紹了巨石圈的西側和東側邊緣地帶的文化景觀:薩盧姆三角洲貝冢,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三個景觀案例歷經(jīng)公元前二千紀中期至今的時間段,對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學范疇的;對薩盧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強的考古學意義,但同時包含著民族史的探討;而巴薩里和貝迪克地區(qū)的案例研究則體現(xiàn)了當?shù)夭柯淙巳河⒂碌挚雇鈦砣肭值倪^程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
【法】高暢(Augustin F. C. Holl),1983年博士畢業(yè)于法國巴黎第一大學,F(xiàn)為中國非洲研究院國際顧問委員會非方顧問,廈門大學特聘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擔任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人類學教授及人類學博物館館長、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人類學和非裔美國人和非洲研究教授、巴黎第十大學教授及負責外事工作的副校長、法國國家研究中心(CNRS)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曾在以色列、毛里塔尼亞、布基納法索、喀麥隆、塞內加爾等國開展實地考古工作。出版學術著作十八部,編著六部,發(fā)表論文百余篇,代表作包括《流動勢在必行:人類遷徙的全球進化視角》(The Mobility Imperative: Global Perspective on Human Migrations)等。
二 譯者簡介
李洪峰,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院長,法語語言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法語國家與地區(qū)研究。出版《穿越風雨的中法關系(1949—1980)》《塞內加爾文化教育研究》《列國志·乍得》《二戰(zhàn)后法國婦女參政問題研究》《法語國家與地區(qū)社會文化》等專著、合著和編著,以及《博物志》《南北合作困局》《消費者在行動》等譯著;發(fā)表各類論文五十余篇。
緒論:文化景觀考古學
部分 巨石圈空間
章 關于巨石圈與領土的猜想
第二章 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區(qū)域
一 從岡比亞河到薩盧姆河:“兩河之地”的結構
二 文化景觀的結構:小寶伯隆河流域
第三章 一級遺址:西內—恩加耶納墓葬
一 西內—恩加耶納墓地的空間組織
二 西內—恩加耶納墓地的挖掘工作
三 小結
第四章 二級遺址:恩加耶納2號墓葬
一 墓地
二 恩加耶納2號墓葬群的煉鐵場遺址
三 恩加耶納2號墓葬群的采石場
第五章 三級遺址:桑蒂烏—恩加耶納墓葬
一 發(fā)掘的墓冢
二 總結分析:埋葬逝者、標記空間和生產(chǎn)祖先
第二部分 巨石圈空間的西翼和東翼
第六章 薩盧姆河三角洲
一 現(xiàn)居人口的歷史傳統(tǒng)
二 軟體動物的開發(fā)利用
第七章 貝丘考古
一 恩迪阿蒙—巴達特貝丘:公元前一千紀中葉農民的生活方式
二 迪奧隆—布瑪克貝丘:貝坦提島群古代農民生活方式
三 迪奧隆—本道:貝坦提島群古代農民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
四 蘇庫塔:諾姆巴托舊時農民的生活方式
五 班加雷爾:諾姆巴托貝丘的形成和發(fā)展速度
六 法布拉:關于貝丘形成速度的補充信息
第八章 貝丘與領土標記策略
一 甘杜勒島群的貝丘
二 普塔克小島和古克小島的貝冢
三 貝坦提島群貝丘
四 諾姆巴托貝丘
五 領土化、集約化和交換
六 文化遺產(chǎn)保護
第九章 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
一 巴薩里人
二 貝迪克人
三 小結
第十章 巴薩里和貝迪克考古
一 巴薩里地區(qū)的考古調查
二 在貝迪克人的埃提奧瓦爾村的考古調查
第十一章 抵抗之地
一 貝迪克人和巴薩里人
二 喀麥隆北部廷格林(Tinguelin)高原的避難地和抵抗活動
三 喀麥隆北部曼達拉(Mandara)高地的避難所和抵抗活動
四 西蘇丹“努巴山”(Nuba)的避難所和抵抗活動
五 展望和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