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北宋后期、南宋前期為歷史背景, 以我國文學史上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開的傳記體的長篇歷史章回體小說。本書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 以兩位主人公的生平事跡為基本框架, 輔以他們的學術(shù)和創(chuàng)作成就, 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他們在時局動蕩之際的人生際遇、家國情懷及其精神狀態(tài)的深刻變化。為了增強內(nèi)容的歷史時代感, 營造主人公所處的社會文化氛圍, 作者又參照《宋史》, 引入了北宋末和南宋初的許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當時的詩詞作品, 作為他們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這也是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區(qū)別于某種以李、趙愛情為題材的專務言情的小說。其中除正史之外, 也采用了若干有資料可查且比較可信的奇聞、軼事, 以增強本書的可讀性。本書主要人物李清照的成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 因此在其中幾乎引入了現(xiàn)存的已經(jīng)確認的李清照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 (詩詞、散文), 甚至包括能反映作者精神、思想面貌的殘篇斷句。本書對趙明誠在金石學方面的學術(shù)成就、史學觀點也多有介紹。
回陳師道陋室結(jié)永好趙氏兒金屋欲藏嬌
回保古碑鋤奸清市儈抄經(jīng)典立志效前賢
第 三 回 賢郡守義賞真勇士 小神童乘機認同宗
第 四 回 觀御碑兩小夸大話 詣闕下闔家宴樊樓
第 五 回 春光乍泄青梅竹馬 雅興直抒少女襟懷
第 六回 曲解詩詞閹豎邀寵惜別太守萬人送行
第 七 回冬烘先生生非惹是豆蔻玉女賞月賦詩
第八回 西園雅集眾星拱月校場檢閱邊帥操兵
第 九 回 諷時事巧賦如夢令 重氣節(jié)堅辭害人局
第十回 邊城道上驅(qū)逐妖孽歷下亭中創(chuàng)制雅詞
第十一回避嫌疑隱居游故地興大獄災變警君心
第十二回 贏了打馬輸了詩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第十 三回 奸佞臣陰謀欺黯主癡情女熱淚表春心
第十四 回 辨玉璽孰知真和假 觀星河未卜喜與悲
第十五回舊主駕崩重啟仁政繁臺春曉喜逢貴人
第十六回良臣酷吏善惡終報怨女癡男人神共憐
第十七回文苑泰斗憑吊知己詞林紅顏喜結(jié)良緣
第十八回琴瑟和鳴說典論律命途多舛感疾歸陰
第十九回玩關(guān)撲清照試身手設巧計明誠招妹婿
十回 畫牡丹題字心相印 潛高府救夫義不辭
十一回 貶蠻荒逐客占古韻交厄運異鄉(xiāng)遇相知
十二回明大義忍痛走伊洛保名節(jié)決絕辭廟堂
十三回 填新詞人比黃花瘦 次舊韻筆誅佞宦奸
十四回 石癲題跋御賜詩卷 眾女試作孫怨詞
十五回 高太尉驅(qū)妖用奇計 金明池競渡爭錦標
十六嗣責豈在妻妾 勛理應垂汗青
十七回 返故鄉(xiāng)千里走齊魯遵師囑一心究異同
十八回 文殊寺斗教稚子 簡政堂題跋會親朋·
十九回 慈岳父魂歸故鄉(xiāng)土 慧明誠智斷無字碑
第三十回 臣謀君諾形同傀儡 夫唱婦隨恰似鴛鴦
第三十一回雅好古癡迷金石刻鄙流俗厭做父母官
第三十二回收燕地慶賀成艮岳獲魏碑團圓赴萊州
第三十三回靜治堂約韻遣虛日淄州府賞碑會古人
第三十四回往日重啟兩國邊釁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第三十五回靖康亂康承大統(tǒng) 俠義情才女感義軍
第三十六回 淮泗曾訪夫君舊友廣陵又逢父輩知交
第三十七回 出師未捷英雄謝世 詠志曾羨桂子飄香
第三十八回遇兵變蒙冤遭罷黜經(jīng)事遷憶舊話沉浮
第三十九回 兵諫除奸身名俱裂 瘧侵殞命妻妾同悲
第四十回 李易安泛舟知宿命 梁紅玉擊鼓抗金兵
第四十一回 物是人非感時濺淚家破恨別驚心
第四十二回 賢玉珠棄俗入梵界 敏清照疊字填妙詞
第四十三回 癡情女終被癡情誤不義人必將不義行
第四十四回 烈嫠婦誓死揭惡吏 賢翰林直言動宸衷
第四十五回家國情懷充溢古律 夫婦愛意寄托金石
第四十六回 釣臺夜過高山仰止 雙溪春游舴艋載愁
第四十七回 八詠樓即興千載詠 朱仙鎮(zhèn)悲歌滿江紅
第四十八回李清照科山祭夫冢韓玉父漠口題古詩
附錄一李清照、趙明誠簡介
附錄二 李清照、趙明誠事跡編年
附錄三《洛陽名園記》宋·李格非
后記
回陳師道陋室結(jié)永好趙氏兒金屋欲藏嬌
話說大宋朝,自太祖趙匡胤基業(yè)以來,第六位皇帝趙頊踐祚①已歷一百O八年。是時,正是宋朝國運由盛轉(zhuǎn)衰之際,朝野遂有革故鼎新之論。皇帝春秋②鼎盛、躊躇滿志,欲整飭朝綱、重振國威;于是,安石變法應運而生。安石者,是一位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還是一位對經(jīng)學、文學皆有專攻的鴻儒。他對皇帝說:“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庇终f,要治國興邦必須“變風俗、立法度”;实壅髡侔彩癁樵紫啵钇涓镄伦兎。推行新法,自然任用擁護新法、銳取的有為之士;而反對新法的守舊派,即所謂老成方正之臣,則被放逐到偏遠的州郡為官,甚削職為民。但當新法出現(xiàn)弊端,遭遇挫折之時,國主往往又動搖退縮,重新起用守舊老臣,貶斥變法新銳。如此反復多次,朝廷便撕裂、舊兩,致使朋不斷。
元豐八年,皇帝趙頊駕崩,廟號謚曰神宗。太子趙煦繼承大統(tǒng),是年趙煦年僅十歲,由太皇太后高氏③垂簾聽政,改元元祐。神宗生前對新法已產(chǎn)生動搖,太皇太后聽政,便盡廢新法,重新起用前朝因反對新法而遭貶斥的元老舊臣,如司馬光、文彥博、劉摯、范純?nèi)、蘇軾蘇轍兄弟等。他們相繼從地方任所或鄉(xiāng)里回到京城擔任了重要官職。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晁補之、秦少游、張耒也陸續(xù)被蘇軾擢入館閣,身居清要。另外,還有蘇門后四學士,如李格非、廖正一等人,也都相繼入朝為官。蘇門弟子齊聚京師,共受蘇軾熏陶。他們互相切磋經(jīng)術(shù)、議論朝政、詩詞唱酬,一時蔚為大宋來的文壇盛事。他們一文一詩出,士民即爭相抄錄傳誦,一時紙價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