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趙玉明教授紀念文集
定 價:128 元
中國當代著名新聞教育家趙玉明教授是中國廣播電視史教學與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于2020年8月30日在北京逝世。為紀念趙玉明教授對我國新聞教育事業(yè)做出的貢獻,新聞學界師生、同人紛紛悼念,結集成了這部紀念文集。
* 趙玉明教授是新聞學界的著名學者,廣播電視史學研究的開拓者,對北洋軍閥時期的廣播事業(yè)史、國民黨廣播事業(yè)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播事業(yè)史,尤其是在延安(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的研究取得開創(chuàng)性成果,享譽學術界。*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取自趙玉明教授家客廳懸掛的蘇軾詩詞,也是趙教授一生的真實寫照。趙玉明教授高潔的品德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值得永遠學習。
我與廣院 60 年(代前言)趙玉明今年是始創(chuàng)于 1954 年的中國傳媒大學建校 65 周年。北京廣播學院于1959 年掛牌。機緣巧遇的是,我于 1959 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分配到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任教至今,度過了 60 多年的時光。撫今追昔,不禁回憶起了一個甲子的往事。作為 20 世紀 50 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前參加教學工作的新中國第二代新聞教師,也是我校的第二代新聞教師,究竟為新中國的新聞教育事業(yè)或者為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教育做了哪些值得記憶之事呢?我們這一代人生于戰(zhàn)亂年代,成長于新中國時期。作為十七年一代的知識分子,與新中國新聞教育的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豐富的革命經(jīng)歷和淵博的學識修養(yǎng)相比,由于歷史和個人的原因,大都理論功底欠缺、文史修養(yǎng)不足、外文基礎薄弱。加上 20 世紀 60 年代初以來政治風云變幻,十年文化大革命斗批改不斷,這代人下鄉(xiāng)勞動、干校改造歷經(jīng)磨難;但共同的特點是追求進步,聽從黨的召喚,立足崗位奉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代人煥發(fā)青春,更上一層樓。就我個人而言,作為從教 60 年、入黨近40 年的老教師,可以說:不忘初心,盡心盡責辦好新中國的廣播電視新聞教育事業(yè);牢記使命,全力以赴培養(yǎng)新中國的廣播電視新聞人才。在新中國新聞教育繼往開來的歷史上,盡到了自己應盡的職責。回顧從教治學 60年的人生,可以說親身經(jīng)歷了廣播學院從艱苦創(chuàng)業(yè)、曲折發(fā)展到改革創(chuàng)新、開放辦學的艱辛光彩的歲月,大概做了如下四個方面的工作。成為我校培第一,最基本的是終生從事廣播電視史、新聞史的教學研究工作。作為本校 1959 年的第一批本科教師、1979 年的第一批碩士生指導教師和1999 年的第一批博士生指導教師,我參與培養(yǎng)了新中國最初一批廣播電視新聞人才,指導了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的第一批新聞學專業(yè)廣播電視史方向的碩士生、博士生。所招的第一個碩士生養(yǎng)的第一個碩士;所招的一名博士生 2010 年成為我校首位全國百優(yōu)博士論文獲獎者。
為了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20 世紀 60 年代初,我在老廣播的指導下開始收集、整理、編種解放區(qū)廣播史料。在此基礎上,改革開放之初,我編寫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廣播史著作《中國現(xiàn)代廣播簡史》。21世紀之初,在主持完成我校首個國家社科項目的基礎上,我主編出版了《中國廣播電視通史》。這兩部著作均多次再版重印,并先后獲獎。為使我校在讀學生和初入廣電行業(yè)的人員獲得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廣電知識,受曾參與編纂新聞詞典百科的啟示,我倡議并主持編纂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廣播電視詞典》和第一部《中外廣播電視百科全書》,從而促進了廣電知識的歸納、概括和創(chuàng)新。退休以后,我主持完成了教育*重點人文社科基地我校廣播電視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廣播電視學學科體系建設研究,比較全面地總結了近 90 年來從廣電研究到廣電學科建設的進展,提出了廣電學科的內容架構和學科定位的建議。第二,在不中斷上述教研工作的情況下,我先后擔任了新聞系和學校的領導工作 10 多年(19841998)。在新聞系期間,我與其他系領導一起將 1980 年分系后僅有一個編采專業(yè)的新聞系逐步發(fā)展成為從短訓班、本科班到碩士生班的多層次辦學實體,開展了廣播課程的函授、刊授、電大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開辦了大陸高校第二個廣告學專業(yè)(現(xiàn)已發(fā)展為全國高校首個廣告學院),積極支持教師發(fā)揮主動性,開設了節(jié)目主持、新聞心理和廣告學等創(chuàng)新型課程,編了本校乃至全國高校第一套廣電特色的新聞學系列教材。新聞系先后被評為全校、北京市新聞系統(tǒng)的先進集體。從 1989 年起,我擔任北京廣播學院副院長,在分管教學科研工作期間,向廣電部提出設立部屬高?蒲辛㈨椇驮u獎的建議并獲準實施,對我校申報博士點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經(jīng)過近 10 年的不懈努力,1998 年在我卸任后,我校終于成功獲批新聞學博士點,并于次年開始招收新聞學博士生。在職期間,我先后在學校辦公會議上建議制定校訓,每學期開學時舉行升旗儀式等,均付諸實施,為校風建設增光添彩。在新聞系期間,我于 1985 年作為《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簡稱《年鑒》)編委出席首屆年會,參與籌辦廣電年鑒。從 1989 年起,作為校領導,我分管《年鑒》日常工作并任副主編。從 1992 年起任主編至 2017 年,先后 20 多年,我是唯一參加過第 1 至 32 屆《年鑒》年會者。在任期間,我廣泛聯(lián)系
哈艷秋,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首席專家,中國新聞史學會特邀理事,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廣播電視史學研究委員會理事,《新聞傳播學前沿》主編。在《新華文摘》《現(xiàn)代傳播》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包括合著)20多部,共300多萬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鄧小平思想研究、教育*人文社科項目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史、教育*211工程三期項目電視應對重大突發(fā)事件傳播研究及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課題四項。主講的中國新聞史榮獲北京市精品課程(2008),榮獲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2010),在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百優(yōu)理論人才評選中獲得十佳稱號(2013)。艾紅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參與數(shù)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主持兩項教育*基金課題。獲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百優(yōu)理論人才榮譽稱號。出版《中國廣播電視史初論》《新時期電視新聞改革研究》《く新聞聯(lián)播》研究》《中國宗教廣播史》《中國民營廣播史》《民國時期的新聞廣播業(yè)》等專著。在《現(xiàn)代傳播》《國際新聞界》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