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歷史題材長篇小說, 書寫了中國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仕途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擔任淳安知縣期間發(fā)生的故事。本書內(nèi)容為大IP--海瑞的官場故事, 故事集中發(fā)生在公元1558年, 當時海瑞雖僅官至七品, 早以“海筆架”的綽號而聞名官場, 剛正清廉, 不畏強權(quán), 不入流俗, 憂國憂民, 恰如其號“剛峰”所指。面對宦途險惡、民生凋敝、倭寇侵擾、家事繁雜等情勢, 他冷靜睿智, 以超常的膽識和忍耐, 逐一化解危局, 最終使得有罪者伏法、無辜者迎來公義, 為其轄域生民謀求長遠的安居樂業(yè)之道。是以被百姓尊為“海青天空?漠?楬正∽
“王大人聽好,”汪直閉目,似在背誦早已想定的臺詞,“我汪直既非倭,也非寇。我本徽州歙縣人,自幼熟讀詩書,但無意仕宦,于弱冠之年營商逐利,交換有無。農(nóng)為國之本,此話不假,但商通四海,為國之大利,斷非夜郎固步之徒所能感受。朝廷鎖海,是不知海,朝廷抗倭,是不知倭。上皇萬歲居于深宮,宦小環(huán)伺,消息閉塞在所難免。朝廷諸臣遠離江海,醉心于鉤心斗角、爭風媚上,不知江海之闊,不問民生之苦,亦情有可原。王大人您身為朝廷封疆大員,既知江海之闊,亦知民生之苦,卻不向上皇盡忠直言,反而行此小人之詐,借商談之名,拘我汪直于此獄,是何用心?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王大人您身為正人君子,熟知詩書禮義,又何以行此小人詐術(shù)?”
汪直睜眼,見書吏走筆如游龍,刻意停住話頭。
見汪直的矛頭完全對準撫臺大人,海瑞頗為尷尬地看向賴青川。
賴青川卻是半閉眼皮,無動于衷,顯然是要聽下去。
“汪先生,”海瑞決定將話題從撫臺身上岔開,“您講得高深,海瑞膚淺寡聞,有些吃不透哩。您說朝廷鎖海,是不知海,朝廷抗倭,是不知倭,此言何解?”
“先說這海吧,”汪直侃侃而談,“儒者所謂之海,可叫五湖四海,是與江、河相提并論的,是走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指的無不是我上皇轄區(qū)。在‘王土’與‘濱’之外,天地無限廣袤,我上皇轄區(qū)不過是一夜郎耳!”
“什么?”海瑞傾身,“你說我泱泱大明不過是一夜郎?”
“哈哈哈哈,”汪直爆出一聲長笑,“知縣姓海,可知海否?”
海瑞淡淡一笑,坐直身子:“知與不知,可有說辭?”
“姓海不為知海,知海就要下海!蓖糁钡哪抗庵北坪H穑Z氣狂傲,決斷,“你雖然姓海,但并不知天高海闊!譬如在這杭州,錢塘潮來,洶涌澎湃,引千古文人感慨。你揚帆迎潮,出江下海,但見汪洋一片,天海無際。你南行三十日,方見瓊州,再行三十日,可見島陸連串,”頭略略一扭,斜睨海瑞,“具體都有什么,你可曉得?”
海瑞又是淡淡一笑,順口接道:“由瓊州西南行十日,可抵占城,東南行二十日,可抵蘇祿,再南行十日,可泊浡泥,又南行三日,可抵爪哇、滿剌加……”
“你……”汪直轉(zhuǎn)頭頭,盯住他,聲音急切,“再西呢?”
“出滿剌加,北航三十日,可抵榜葛剌,西航三十日,可達古里,由古里西北行,五十日可抵波斯,再五十日可抵天方,沿天方而南再五十日,可抵慢八撒……”
汪直目瞪口呆:“你何以知曉這些?”
“呵呵呵,”海瑞兩手一攤,“你甭忘了,本縣姓海,與大海有緣哪!”
汪直不可置信地盯住他,一字一頓:“我問的是,你何以知曉這些?”
“百多年前,”海瑞指向南方,“宮中鄭大人七下西洋,三番泊靠瓊山,兩番歇足崖州,本縣乃瓊山人,幾番涉足崖州,就站在鄭大人泊岸的地方,是望洋興嘆哪!”汪直拱手:“失敬,失敬!”
“汪先生不必客氣!”海瑞還禮,盯住他,“海說完了,倭人呢?”
“倭人?”汪直冷笑一聲,“什么倭人?我汪直看到的清一色是我大明的人!”
“大明的人?”海瑞怔了。
“譬如說我汪直吧,”汪直指著自己,“朝廷派胡宗憲前來剿我,名之曰抗倭,就是把我當作倭人了,凡是跟著我的就都成倭寇了!”聲音陡然激昂,“可你看見了,我汪直就在這兒,我是倭人嗎?從我汪直賭命的又都是倭人嗎?不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大明上皇的子民!他們住在海邊,原本靠海吃飯,可上皇一道圣旨下來,要他們‘寸板不許下海’,又迫使他們離開海邊,耕作取食。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讓靠海吃飯的到內(nèi)陸去耕作取食,就如驅(qū)秀才扛槍、趕鴨子上架,實在是難為之事!
“可海瑞聽到的是,”海瑞駁道,“我上皇之所以禁海禁貿(mào),是因于倭人騷擾,譬如寧波倭案,是倭人燒殺劫掠在先!”
“我在倭邦住過多年,寧波倭案,沒有誰比我更清楚了。自唐、宋以來,倭邦一直是我藩屬,向我朝上貢,而上貢地正在寧波。嘉靖二年,倭人內(nèi)亂,細川氏與大內(nèi)氏兩大朝臣控制朝政,爭派船隊上貢,一個叫細川使團,一個叫大內(nèi)使團。上貢使團須持勘合國書方能登陸,細川使團所持的是上皇弘治勘合,而該年已入嘉靖,由上皇嘉靖頒發(fā)的勘合國書由大內(nèi)使團持有。細川使團暗結(jié)負責接待藩國朝貢的市舶司太監(jiān)賴恩,行以重賄,反將持有合法勘合的大內(nèi)使團拒于門外。大內(nèi)使團震怒,暴力爭貢,追殺細川使團。細川使團逃往紹興,大內(nèi)使團要求紹興府交人,是在遭拒后才開殺戒,奪船返回倭邦!蓖糁睅缀跏侨鐢(shù)家珍了。
海瑞哪兒聽過這些,情不自禁地“哦”出一聲:“你說這些,海瑞倒是未曾聽說!”
“海知縣哪,”汪直急切接道,“倭人內(nèi)亂,為搶奪朝政而爭相上貢,是大好事,我大明正可利用這個坐收漁利,馴服其心,不承想的是,我朝卻因宦奸當?shù),生生弄出這么個仇怨來!大內(nèi)氏不服,使人再度侵擾,要求討還公道,可我上皇偏聽宦奸之言,不予公道不說,反倒關(guān)閉寧波、泉州、廣州三大市舶司,全面禁?官?缮匣什恢,他抗的根本不是倭,而是沿海數(shù)以十萬計船民的生計,更是內(nèi)陸數(shù)以百萬計靠商貿(mào)度日的臣民的生計。明的不行,只能來暗的,譬如說我汪直,就是這般將一個好端端的、既利國又利民的大好生意生生做成寇盜行徑,”苦笑,“海知縣哪,你說這叫什么來著?”
“汪先生說的,海瑞有些兒懂了……”
“你沒有懂,因為你不是商人,你不會算細賬!”不待海瑞說完,汪直搶過話頭,“就我所見,天下諸邦沒有一家如我上皇這般禁海的。萬邦來朝難道不是儒者的理想嗎?當年我大漢奮力出塞,北擊匈奴,更使張騫遠通西域,開通絲路,至大唐絲路繁榮,為大唐國庫掙下巨量財富。之后是五代之亂,絲路堵塞,至宋、元,雖有開辟,卻也是有等于無。及至大明,絲路完全不通了。海知縣,我這告訴你,即使絲路通暢,與海路也是不可比的。絲路只能運絲,運送茶葉就不合算。若是運送陶瓷,累死駝馬事小,只怕走不到西域就會碎落一地。海路不同。隨便一船,一個駝隊運它不完。船不懼重,只論體積,莫說是茶葉,縱使陶瓷也是一船一船地裝,正好壓艙底用。陶瓷在杭州為尋常百姓日用之物,但在西洋,非達官顯貴是用不起的。因有絲路,方有漢唐盛世。今至我朝,絲路不通,但只要開通海運,整個天下都是我大明上皇的!海大人哪,這個大賬你算過嗎?上皇開疆拓土,是為何?無非是為多治民眾。多治民眾又是為何?無非是為多收賦稅。然而,只要開通海禁,準允貿(mào)易往來,天下的銀子就會一船接一船地運入我邦,使我民再無納稅之苦;天下的糧食就會一船接一船地入我府庫,使我民再無饑饉之憂。而我民所要做的,不過是采?楀\、燒陶制瓷、辟山種茶,早晚勤勉而已!
汪直一口氣講出開通海禁的諸般益處,海瑞聽得兩眼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