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現(xiàn)存內(nèi)容最為豐富的明清延慶舊志,對延慶的歷史地理、官制沿革、名山大川、村落田產(chǎn)、詩文碑刻等領(lǐng)域做了全面而細致的記載!堆討c州鄉(xiāng)土志要略》接續(xù)《光緒延慶州志》,保存了《光緒延慶州志》纂修完成之后、清朝滅亡之前的史料。兩書不僅是研究北京與延慶史地風物、建制流變的重要材料,而且對于研究以長城為中心的邊鎮(zhèn)體系,以及相關(guān)的山川道路,都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
整理前言
京北延慶,地處塞外。雖屬彈丸之地,卻在明朝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正如明代延慶知州宋雲(yún)霄在《萬曆延慶州志·自序》中所説:「延彈丸耳,南護陵寢,北控敵穴! 同時,延慶又是「關(guān)北首郡,神京屏藩,屹然一重鎮(zhèn)也」。但延慶的歷史,在明以前卻多有空白,只是零星地在史書中一帶而過,很難藉由史書記載一窺她的全貌。延慶可考的歷史始於明代,這實在是地方志書的功勞。
自明代提倡編纂方志、清代大行其道以來,延慶共産生了十部舊志,即:明《成化隆慶志》、明《嘉靖隆慶志》、明《萬曆延慶州志》、明《萬曆永寧縣志》、清《順治延慶 州志》、清《康熙延慶州志》、清《乾隆延慶州志》、清《乾隆延慶衛(wèi)志略》、清《光緒延 慶州志》、清《延慶州鄉(xiāng)土志》。此外,另有明王士翹《西關(guān)志》,記述居庸關(guān)(明代隸屬 延慶)地區(qū)在明嘉靖時的軍事、經(jīng)濟及風土人情;民國《察哈爾通志·延慶卷》,由當時 的延慶政府負責組織編纂,記有抗日戰(zhàn)爭以前的延慶情況。日僞統(tǒng)治延慶期間,僞縣長 程臣芳還曾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翻印《乾隆延慶州志》,較之舊本,衹新增了二十幅黑白風景照片和一幅延慶地圖而已。上述這些志書,爲延慶留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其中,《成化隆慶志》《順治延慶州志》和《萬曆延慶州志》三部舊志今已不存,《萬曆永寧縣志》僅存殘本,《康熙延慶州志》爲康熙十六年(1677)翻刻並補充《順治延慶州志》的重版本,原本亦已不存。
總而言之,自明代以來,延慶地方官紳曾不斷修志,大約每隔七八十年就有一次修志活動。延慶保留至今的第一部方志《嘉靖隆慶志》,乃嘉靖年間知州王尚友聘請鄉(xiāng)紳 蘇乾在《成化隆慶志》基礎(chǔ)上編纂而成;而科學價值最高的一部志書,是清同治十年(1871)初創(chuàng)、光緒五年(1879)續(xù)修、光緒七年(1881)刊刻出版,由延慶知州何道增聘請河北名儒張惇德主撰的《光緒延慶州志》。
張惇德(1834 — 1888),又名豫塏,字濂石,號重齋,欒城縣城內(nèi)東街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生,入國子監(jiān),候補直隸州州判。同治十年(1871),時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李鴻章邀請張惇德襄纂《畿輔通志》。此外,他還受聘爲一些州縣主纂了地方志。如《唐縣志》十三卷、《保定府志》八十卷。張惇德將一生心血用於地方志的纂修,他一生纂修了十餘部志乘,在清末直隸省堪稱纂修方志第一人。
張惇德在編寫《延慶州志》過程中,下了一番考證功夫,對舊志中的一些附會或錯誤進行了訂正,對一些地名進行了考證。如張氏在志中撰有《嬀川考》,對嬀水河名稱變 遷作了考證;又如他對舊志所記的《孟浩然碑》予以辨正……凡此種種,貢獻頗多。故有「網(wǎng)羅舊聞,搜討載籍,訂訛辨疑,補闕增新」之説,全書正文十二卷,加上卷首、卷末,共成十四卷。
盡管《光緒延慶州志》體例比較合理,記述相對全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光緒延慶州志》在編寫和刊刻過程中仍存在大量的錯誤。據(jù)點校者統(tǒng)計:書中或缺、或衍、或誤、或複,約達八百處之多。本次校注,共出?庇浐妥⑨屢磺兖N條,其中校改 六百三十餘處,校補二百一十餘處,補充三百餘字,刪除衍文近四十處,這爲後人的研 究學習提供了可資利用的新版本。
現(xiàn)將本次校注整理《光緒延慶州志》的工作原則介紹如下:
第一,本次點校以光緒七年(1881)刻本《光緒延慶州志》爲底本,底本偶見漫漶不清之處,則以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的《(察哈爾)延慶州志》(1968年3月臺一版) 和《中國地方志集成·光緒延慶州志》證之。
第二,原書正文用小四號宋體字,原書注文、附録用五號楷體字,整理者所作校勘記和注釋用五號宋體字,以求眉目清晰。
第三,點校時爲了控制出注數(shù)量,凡是年號、干支同時出現(xiàn)的不予出注。只出現(xiàn)干支的,爲了讓讀者清楚事件的具體時間,則盡量給出注解。
第四,對人名、地名、官職等,只進行重點注解。
第五,《光緒延慶州志》中配有多幅圖片。本次整理時,將圖片單獨成冊,作爲本書附録,標注了圖名、圖號,並在內(nèi)文相應(yīng)部分也作了標注。
第六,《光緒延慶州志》卷二《村鎮(zhèn)表》,甲村至乙村的距離和乙村至甲村的距離,前後有許多不一致的地方,除明顯錯誤外,一般不予糾正。
另外需要説明的是,因《光緒延慶州志》刻書時,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存在異體字層出的現(xiàn)象,又因本書初刻於清代,因此書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避諱字。爲方便讀者閲讀,本次整理作了一定處理,如整部《光緒延慶州志》中,「寧」字原均作「甯」,爲與「永寧」(《尚書》「其寧惟永」)的「寧」字統(tǒng)一,全書「甯」字均改爲「寧」。此外,「海陀山」「海沱山」「海坨山」統(tǒng)一爲「海陀山」,「美」與「嬍」統(tǒng)一爲「美」,「觔」直接寫爲「斤」,「常裏營」與「長裏營」統(tǒng)一爲「常裏營」,「歲」與「嵗」則統(tǒng)一爲「歲」,如此等等。書中的避諱字如「邱(丘)」「宏(弘)」「歷(曆)」等,則分別情況,酌予迴改。
《延慶州鄉(xiāng)土志要略》作爲清末新政時期北京地區(qū)唯一一部遵照部頒標準編寫的地方教材,盡管簡略,但還是有其獨到之處和史料價值的。第一,《要略》補充了光緒七年(1881)至三十三年(1907)的歷史(即補充了光緒中後期的延慶歷史),特別是間接保 留了一些義和團運動時期延慶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珍貴史料。第二,該書詳細記述了晚清最後幾位知州在任期間大力植樹之事,爲了解延慶的生態(tài)建設(shè)提供了比較詳實的文獻資料。第三,該書將延慶州分成中區(qū)、東區(qū)、西區(qū)和南區(qū)四個區(qū)域,按古蹟、祠廟、坊表、學堂等類別分別記述,並附各區(qū)村莊,後人可以從中瞭解晚清時期延慶地區(qū)的風土人情。第四,該書記述了清末新政時期,延慶地區(qū)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變化?梢哉h,《延慶州 鄉(xiāng)土志要略》是《光緒延慶州志》的姊妹篇,加之其篇幅短小,不宜單獨出版,故而將這 兩部地方志合併出版!堆討c州鄉(xiāng)土志要略》之圖,亦與《光緒延慶州志》之圖合冊刊行。古人云:「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謬!挂浴笒邏m」喻校書,言其難得乾凈也。因此之故,本書不妥之處一定很多,懇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點校者
目録
光緒延慶州志
何道增序
榮恩序
胡振書序
屠秉懿序
凡例
歷修姓氏
新修姓氏
卷首
詔諭
臨幸
宸章
卷一上 輿地志
沿革表
星野
晷度
疆域
形勝
城池
公署
卷一下 輿地志
山川
關(guān)隘城堡
水利
橋梁
卷二 輿地志
里社
街市
集期
里屯
村鎮(zhèn)表
東路
南路
西路
北路
綽楔
風俗
卷三 賦役志
戶口
軍戶
田賦表
鹽課
雜稅
物産
卷四 學校志
學宮
鄉(xiāng)學
舊永寧縣學
學額
書院
社學
義學
卷五 經(jīng)政志
廟祀
卹政
郵遞
兵防
卷六 職官志
官制
歷代職官表
裁缺職官表
治績(殉節(jié)附見)
卷七 選舉志
科目表
孝廉方正
例仕表
封贈
卷八 人物志
仕績(武略附見)
忠烈
文學
孝行
義行
耆壽
隱逸
流寓
卷九 列女志
節(jié)婦
賢婦
卷十 藝文志
著述
碑碣
卷十一 古蹟志
廢城堡
廢署舍
冢墓
寺觀
卷十二 雜稽志
事略
祥異
卷末
識餘
附録
訂訛
延慶州鄉(xiāng)土志要略
延慶州鄉(xiāng)土志例言
延慶州鄉(xiāng)土志要略
歷史
政績録
兵事録
耆舊
人類
戶口
民族
宗教
實業(yè)
地理
山
水
道路
物産
商務(wù)
參考文獻
李衍,字文盛,隆慶州人,景泰進士。成化初,歷官參議,督四川松潘糧儲。行部至彭索河,知生蠻擾邊,民不得耕。衍以計誅其渠帥。乃視要害築亭障,墾荒田千餘頃。灌縣都江堰壞,衍修之。三遷,以戶部左侍郎權(quán)尚書事。河北連歲饑,郡縣當輸粟塞下者,橐銀就糴,穀騰貴。衍請輸銀京師,以太倉米給邊,軍民便之。二十年,總督關(guān)陝,引渭水爲渠,溉民田。召爲戶部尚書,以老告歸。(《大清一統(tǒng)志》)
羅諭,永寧人。由國子生歷仕延安太守。精兵法,爲居庸關(guān)贊畫。正統(tǒng)間,出奇策退也先兵。任鞏昌時,興利除害,民多德之。延慶衛(wèi)祠祀。著有《棟菴詩集》。(《永寧縣志》)
魏廷臣,永寧人。任參將,彊力有謀,多樹偉績。(同上)
馬化龍,永寧人。任都司,致政家居,義方教子,簪纓推轂焉。(同上)
聶友良,字益之。天順甲申進士,授陝西道監(jiān)察御史。時見大明門下貨肆叢集,市易者俱南北相向倨坐,因奏設(shè)木柵限之。出監(jiān)大同,儲蓄宿弊一清。還朝,疏陳《邊政十事》,皆切機宜。上命行之。再按南畿,剔抉奸蠹,興舉廢弛。所屬吏有克自樹立、惠政及民者薦之,其不才或貪墨者,雖權(quán)勢子弟弗恕也。陞浙江按察司副使,卒。(《乾隆志》參《宣鎮(zhèn)志》)
胡忠,字藎臣,永寧人。以世次應(yīng)襲父官,讓弗嗣。登弘治壬午賢書,尋判常州。地多盜,捕得輒杖斃之,餘盜悉遁他境。舉政績卓異,進階奉訓大夫。引疾歸,祀永寧鄉(xiāng)賢。(《永寧縣志》參《胡氏家傳》)
蘇乾,字體健。少遊庠序有名。弘治辛酉,登賢書。明年,對策擬元,因邊人改傳臚,拜兵部武庫主事,遷職方員外郎,旋遷郎中。時尚書華容劉大夏、靈寶許進每朝回問乾兵機,乾對俱中機宜,即奏行之。逆瑾黨孫司務(wù)者,勢傾公卿,每誘致乾,乾不爲動。參議陝西時,流寇猖肆,乾躬擐甲胄,率官兵擒殲之,賊爲解散。歲饑,設(shè)法賑濟,多所全活。年四十三,乞致仕歸,七十七乃卒。乾博識經(jīng)史,騷雅詩賦、篆籀楷隸,以及陰陽星曆諸書,無不精妙,鄉(xiāng)人呼爲「小東坡」云。(《乾隆志》)
黃鍾,字伯魁。幼能文,爲郡庠弟子員,舉進士,入諫垣。時詔修乾清、坤寧二宮,當事計值甚鉅。鍾計之,可減十之五,奏準行。土木之變,帥臣神周恃逆彬黨,擁眾不出,鍾劾其罪,因置於理。兵部尚書彭澤節(jié)制川陝有功,權(quán)臣忌之,誣以法。鍾白其誣,澤得免。擢順天府丞。素多勳戚巨璫,素多恣橫,淩虐人至死,鍾緝其兇,斃之。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嘉靖辛卯,巡撫山右。未久,稱治焉。年未六十,遂引退,杜門謝客,人罕得面。其端慤渾含,外晦中通,直不忤物,廉不要名,鄉(xiāng)評多之。(《乾隆志》參《宣鎮(zhèn)志》)
胡紹齡,字介年,永寧人。以拔萃選昌邑縣丞,邑故彫攰,賦常不及額。坐是,左遷河南照磨。數(shù)月,上官才其爲,復(fù)原秩,補山西繁峙縣丞,上計最,擢五臺知縣。旋引疾歸。祀永寧鄉(xiāng)賢。(《胡氏家傳》)
李夢淞,後所掌印千戶。嘉靖戊申九月、己酉二月,敵兩犯州境,淞晝夜巡城,厲眾保障,大有勞績。(《府志》)
萬繼先,任省祭官,居小河屯與大營堡。州民王祥保守州境,賊至,各斬賊首級。
盧綬,縉山人。天性孝友,言動不失規(guī)矱,令招遠,有循良風,東人爲立生祠。邑大夫趙撰其志銘云:「爲人沈靜樸厚,不爲崖岸斬絶之行,余雅望之。飲於鄉(xiāng),縫掖相望而型范焉。」蓋其實録也。所著有《盧氏文獻》,藏於家。(《永寧縣志》)
梁九疇,縉山人。爲延長令,多惠政,民建生祠祀之。(《永寧縣志》)
胡克廣,以貢倅裕州,治行超卓,陞苑馬丞。在裕時,均田清賦,以廉能稱,兩視縣篆,所去見思。任遼東時,修學、築城、驅(qū)蝗、感雨,屢爲當?shù)浪]揚。以乞終養(yǎng)歸,家居事母,色養(yǎng)溫凊,必親醇厚以處鄉(xiāng)黨,爲一邑表率焉。祀永寧鄉(xiāng)賢祠。(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