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大數據時代,數據黑產、數據泄露、數據安全等問題頻發(fā)為背景,以實現數據權利保護與促進數據流動為目標,在分析工商業(yè)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法律對數據權利保護困境的基礎上,比照歐盟、美國、日本等主流國家和地區(qū)目前數據權利保護的模式,探究數據權利對傳統(tǒng)權利的變塑和重建,以期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數據權利保護模式與機制。
序
在當今數字時代,數據資源化、數據治理、數據流通、數據要素市場、數據安全等上升為社會熱點議題,如何建構數字社會秩序也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重大任務和使命。
在我國,《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規(guī)范框架對數據權利保護與數據自由流通等進行了總體性規(guī)定。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fā)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正式發(fā)布,提出探索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產權制度,為探索中國式的數據治理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礎。
與此相呼應,法學界也掀起了深度分析和研究數據產權制度的學術熱潮,特別是青年學者思維敏銳、十分活躍,產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本書就是其中之一。本書立足數據權利保護這一數字時代的核心議題,分析論述了意志理論、利益理論以及數字人權等理論;從數據權利保護的緣起與發(fā)展出發(fā),系統(tǒng)梳理了數據權利保護的發(fā)展脈絡,分析了目前數據權利保護的制度局限、困境與挑戰(zhàn);解析數據權利保護的歐盟模式、美國模式、日本模式等,發(fā)現數據權利對于傳統(tǒng)權利產生的變塑和重建,從而探索新型的數據權利保護模式和數字時代的權利重塑機制,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數據權利保護制度和治理秩序。在這些研究中,作者進行了自己的獨特思考和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觀點,反映出青年學者的理論追求和現實關懷,這無疑是值得贊賞和鼓勵的,也是法學繁榮發(fā)展的未來希望。
當然,任何成果都會有其不完善之處,本書也存在一些青年學者常有的不足,特別是在重大學術命題的提煉上,但這也正是青年學者的巨大成長空間和留給學界的期待。無疑,隨著數字時代的進一步變革發(fā)展,數據要素確權、數據合規(guī)治理、特殊群體保護等問題也會日趨復雜。身聯網、元宇宙、ChatGPT、DriveGPT等新技術、新生態(tài)不斷涌現,會有越來越多的前沿問題需要更深、更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希望作者以后能持續(xù)跟進學術前沿,產出更多、更好的學術成果。
是為序。
余圣琪,1991年生,法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人工智能法學院講師,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法學、數字法治理論。在《河北法學》《法律方法》等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社會的法律治理體系與立法變革研究,參編《人工智能法治應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等多部教材。
目 錄
導 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綜述
三、研究難點及價值意義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數據權利保護的緣起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數據的基本內涵
一、隱私、個人信息和數據的關系
二、數據的時代特征
三、數據的基本分類
第二節(jié) 數據權利保護的歷史演變
一、隱私權理論
二、個人信息自決權理論
三、財產權理論
第三節(jié) 數據權利的雙核保護
一、自然人數據權益的基本保護
二、數據開放與自由流動的利益保護
第二章 數據權利保護的困境與挑戰(zhàn)
第一節(jié) 侵權法保護路徑無法涵蓋數據隱私權益
一、數據的去身份化沖擊隱私保護的可識別性
二、數據的公開性削弱隱私權益的合理期待
三、數據侵權的復雜性挑戰(zhàn)侵權歸責的前提
第二節(jié) 人格權保護路徑難以回應數據財產權益
一、人格權無法保護數據的復合權利
二、人格權保護阻礙數據的流通價值
第三節(jié) 物權保護路徑不能概括數據特性
一、數據的特征解構物權客體
二、數據的特性違背物權原則
三、數據的流動性限制物權獨占性
第四節(jié) 知識產權保護路徑難以包含企業(yè)數據權益
一、數據的非原創(chuàng)性消減著作權保護的獨創(chuàng)性
二、數據收集的合法性約束商業(yè)秘密的秘密性
三、《反不正當競爭法》適用條件的抽象性
第三章 數據權利保護的模式與路徑
第一節(jié) 啟蒙理念下的歐盟模式
一、統(tǒng)一立法為主導的立法模式
二、基本權利為基礎的治理模式
三、長臂管轄為重點的域外執(zhí)行模式
四、歐盟模式的功效與局限
第二節(jié) 自由理念下的美國模式
一、分行業(yè)為主的分散立法模式
二、自由式市場為核心的治理模式
三、改正期制度為創(chuàng)新的規(guī)制模式
四、美國模式的功效與局限
第三節(jié) 平衡理念下的日本模式
一、不突破現有法律體系的立法模式
二、自由流通為原則的治理模式
三、契約指導為重心的監(jiān)管模式
四、日本模式的功效與局限
第四節(jié) 探索中的中國模式
一、安全防范為重心的治理模式
二、信息保護為主導的立法模式
三、數字經濟為側重的發(fā)展模式
四、中國當下模式的功效與局限
第四章 數據權利對傳統(tǒng)權利的變塑和重建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權利理論供給不足
一、意志理論背離數據發(fā)展趨勢
二、利益理論難以協(xié)調數據確權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數據權利保護的局限
一、數據權利保護的理論供給缺陷
二、數據權利保護的立法不完善
三、數據權利保護的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
第三節(jié) 數據權利:數字時代的權利重塑
一、數字人權理念的興起和塑造
二、構建數字時代的數據權利體系
第五章 構建新型的數據權利保護模式與機制
第一節(jié) 確立新型的數據保護理念
一、確立相關關系取代因果關系理念
二、強化數據權益平衡理念
三、構建法律與技術相結合的數據保護理念
第二節(jié) 建立數字時代的權利保護機制
一、完善數據權利保護的法律體系
二、建立公共數據開放的機制體系
三、采取公法規(guī)制與私法保護相結合的框架
四、充分鼓勵企業(yè)實行自律管理
第三節(jié) 構建有效的外部執(zhí)法機制
一、建立權責清晰的強監(jiān)管機關
二、完善行政處罰與刑事責任的銜接
三、制定強監(jiān)管的高額處罰機制
結 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