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里尿褲子了怎么辦?在教室里肚子疼怎么辦?在教室里受傷了怎么辦?尿褲子不是問題,“不敢說”才是;不舒服可能只是小問題,忍著不說可能會變成大問題。本書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畫面、容易接受的語氣、可以理解的小事,教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勇敢地開口求助。愿每個父母和老師都能讀到,也期待父母和老師都能讀給孩子聽。
尿褲子不是問題,“不敢說”才是。
不舒服可能只是小問題,忍著不說可能會變成大問題。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畫面、容易接受的語氣、可以理解的小事,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表達“需求”,如何“求助”。
寫給這樣的孩子們:
1.太內(nèi)向的孩子,即便不舒服,甚至是很難受,但從來不敢說;
2.太敏感的孩子,總是習(xí)慣性地忍著,然后盼著有人來問自己,才敢說出來;
3.太乖的孩子,明明很想說,但從小就被教育“有問題要舉手,老師點名了才能講話”、“要安靜,不能打擾其他人”,所以有時候舉手了,但如果沒被點名的話,也還是沒辦法說;
4.不會表達的孩子,說了,但說不清楚,說得很含糊,以至于讓老師、家長誤以為“不嚴重”、“沒什么大事”。
這本書的宗旨有4點:
1.告訴孩子,只要感覺到不舒服,一定要說出來。
不管是在家里、在教室里,只要覺得不舒服,一定要說出來。可以舉手說,甚至可以使勁地揮舞你的手臂。如果還是沒有被點名,你甚至可以直接站起來說;如果站起來說了,還是沒有受重視或者得到允許,你甚至可以直接沖出教室去找其他人幫忙。
2.教會孩子,如何向老師求助,如何請老師幫忙。
不管是被別人欺負了,還是遇到了難題,又或者是身體不舒服,要勇敢地找老師幫忙。要讓孩子相信老師是一定會幫助自己的,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演練一些求助的話術(shù),比如,“老師,我肚子疼,你能幫我給我媽媽打電話嗎?”
3.告訴孩子,如何更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狀況。
因為什么不舒服,是尿憋不住了,還是想拉粑粑;哪里不舒服,是肚子,還是胳膊;疼痛到了哪種程度,是輕輕敲門的那種疼,還是像擂鼓的那種疼。
4.讓家長和老師堅信一點: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舒服。
有些老師或者家長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擔心,覺得有的孩子說的“不舒服”是想偷懶,是搗亂,是錯覺之類的。孩子說不舒服,一定要重視起來。
首先是希望家長們理解“孩子為什么不說”:
一是怕老師批評。
二是覺得丟人。
三是太膽小了。
那家長該怎么做呢?
1.告訴孩子:尿褲子是很正常的,出現(xiàn)意外也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
2.跟孩子取得共鳴:寶貝,一直穿著濕噠噠的褲子是很難受的;寶貝,你的身體不舒服,一直忍受痛苦,這會讓我很心疼。
3.向孩子強調(diào)兩點:一是老師一定會幫你的;二是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
4.和孩子一起練習(xí)表達。建議家長和老師多和孩子做角色扮演的游戲,父母可以扮作孩子,演繹孩子心里的糾結(jié)狀態(tài)。比如:
“我好想尿尿,可是老師還沒下課,好著急啊。”
“糟糕,我不小心尿到褲子了,老師會不會罵我呢,小朋友會不會笑話我呢”
“哎呀,撞腦袋了,好疼呀,怎么辦呢?”
然后引導(dǎo)孩子找答案:
不管是大便還是小便,只要有了那種“脹脹的、慌慌的的感覺,一定要舉手跟老師說”:“我想上廁所”“我想尿尿”“我有粑粑”。
如果不小心尿褲子了,要勇敢地跟老師說:“我尿褲子了”“我褲子臟了”“老師,可以幫我換一條褲子嗎?”
如果受傷了、難受了,不管有沒有得到老師的許可,不管老師有沒有注意到你,你都要想辦法讓老師知道。
小楊叔叔,兒童文學(xué)作家,多媒體人,常年致力于兒童心理和行為研究。主要作品有《可以不睡覺,一直玩嗎》《被欺負了,可以打回去嗎》《不會做,沒關(guān)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