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1.1 背景 /001
1.2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002
2湖南省水土流失的演變規(guī)律及驅動因子分析
2.1背景 /004
2.2技術路線及方法/005
2.3湖南省概況/006
2.3.1 地理位置 /006
2.3.2植被
2.3.3氣侯和降水 /007
2.4數據資料及法/008
2.4.1植被覆蓋度實測數據
2.4.2氣象數據
2.4.3 遙感影像數據
2.4.4土地利用數據
2.4.5其他數據
2.5水土流失定量估算方法
2.6湖南省水土流失影響因子計算結果分析/014
2.6.1多年平均降雨侵蝕力因子R/014
2.6.2土壤可蝕性因子K/015
2.6.3坡長坡度因子LS/016
2.植被覆蓋與生物措施因子8/017
2.6.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E 1019
2.6.6耕作措施因子T /0
2.7湖南省水土流失動態(tài)變化特征分析/021
2.8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蝕時空變化及驅動因子研究/024
2.8.1 流域概況 /024
2.8.2數據與方法 /024
結果與分析 1026
2.9結論與不足/034
2.9.1 結論 /034
2.9.2 不足 /035
3典型治理措施、模式對水土流失演變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036
3.1湖南省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及結構特征研究/036
3.1.1 湖南省水土保持措施空間分布特征 /036
3.1.2湖南省水土保持措施結構特征 /038
3.1.3湖南省水土流失空間分布特征 /039
3.1.4 湖南省三級區(qū)水土保持措施分布特征 /041
3.1.5湖南省三級區(qū)水土保持措施與土壤侵蝕的關系 /044
3.2湖南省典型小區(qū)的侵蝕性降雨侵蝕規(guī)律 /046
3.3侵蝕性降雨對不同土壤和水土保持措施坡面小區(qū)產流輸沙特征的影響
3.4小流域徑流輸沙效應及其對侵蝕性降雨的響應研究/060
3.5 區(qū)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067
3.6 小結 /072
4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模式和示范研究
4.1面向林下生態(tài)重建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073
4.1.1 概述 /073
4.1.2示范區(qū)概況 /074
4.1.3實驗材料與方法 /075
4.1.4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下馬尾松林區(qū)坡面產沙特征
4.1.5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對土壤物理性質的改良效果
4.1.6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對土壤化學性質的改良效果/083
4.1.7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對土壤微生物性質的改良效果1085
4.2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示范研究/097
4.2.1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措施對土壤理化性質的作用機制
4.2.2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措施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作用機制/098
4.2.3更具區(qū)域適宜性的生態(tài)防護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示范/100
4.3小結 /104
5開發(fā)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技術和示范研究/106
5.1湘北新墾經果林紅壤坡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技術和示范研究/106
5.1.1 概述 /106
5.1.2示范研究區(qū)概況/107
5.1.3試驗材料與方法/109
5.1.4湘北紅壤丘崗區(qū)新墾經果林坡地產流產沙特征/114
5.1.5植物套種對紅壤丘崗區(qū)新墾經果林坡地水土流失特征的影響/1
5.1.6紅壤丘崗區(qū)新墾經果林坡面土壤團聚體分布及穩(wěn)定性分析/123
5.1.7小結/126
5.2湘北丘崗區(qū)恢復期梯田邊坡侵蝕特征及其措施試驗研究/126
5.2.1 概述 /126
5.2.2研究區(qū)概況 /127
5.2.3試驗設計與方法/128
5.2.4 坡長對恢復期梯田邊坡土壤侵蝕特征影響 /131
5.2.5 措施對梯田邊坡土壤侵蝕特征影響 /137
5.2.6 小結 /143
6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