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藏象經(jīng)脈理論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四臟、六經(jīng)、十一脈、十二經(jīng)脈等幾個階段。本書探賾歷史事件,梳理人文脈絡,揭示了許多隱藏千年的重要信息:四臟陰陽、六氣感人、王者應天、脈氣生長、動脈歸經(jīng)、快然為俞、穴在陽經(jīng)、五輸逆行、腧與脈互不隸屬、五行勝克禁忌、四街乃側(cè)支循環(huán)、營衛(wèi)氣行十一脈、十二經(jīng)別的防御作用、十四經(jīng)脈和二十八脈循環(huán)等,使人耳目一新。不僅如此,本書還揭示了古代解剖學將人作為萬物的尺度,中醫(yī)的陰陽學說源自董仲舒的天道,西漢改正朔、易服色對藏象生理的影響,針刺守神與漢代巫術的關系以及十二經(jīng)水的人文景觀等,本書獨辟蹊徑,脫棄凡近,考釋精詳,議論警策,可資學人精進之助。
卓廉士,重慶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教授,重慶市針灸學會副會長。著有《針灸捷徑》、《校注艾灸通說》、《天人合一》、《本草綱目博物大典》等書。
第一章 四時天象,負陰抱陽
第一節(jié) 負陰抱陽的天人形態(tài) / 2
第二節(jié) 四臟藏象 / 7
第三節(jié) 脈象出自四時陰陽 / 15
第四節(jié) 針刺始于四時陰陽 / 22
第五節(jié) 受巫術影響的治療方法 / 29
第六節(jié) 四時養(yǎng)生,各奉其主 / 38
第七節(jié) 從四時到五季的演變 / 42
第二章 天以六氣賦人
第一節(jié) 秦漢尚六與六氣 / 46
第二節(jié) 西漢的陰陽學說 / 49
第三節(jié) 六氣賦人與感應致病 / 55
第四節(jié)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 66
第五節(jié) 陰陽離合 / 80
第六節(jié) 脈氣向心而行的原理 / 87
第三章 端絡經(jīng)脈
第一節(jié) 經(jīng)與脈 / 90
第二節(jié) 動脈與歸經(jīng) / 99
第三節(jié) 從帛書《十一脈灸經(jīng)》看脈之歸經(jīng) / 111
第四節(jié) 從《素問·刺腰痛》看脈之歸經(jīng) / 118
第五節(jié) 脈生長之諸問題 / 124
第六節(jié) 十五絡脈 / 132
第四章 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
第一節(jié) 快然為俞 / 139
第二節(jié) 俞之于腧 / 147
第三節(jié) 背俞、募穴、原穴、絡穴、下合穴各有體系 / 152
第四節(jié) 腧與脈若即若離,互不隸屬 / 166
第五節(jié) 節(jié)不是腧穴 / 176
第六節(jié) 腧在六陽經(jīng) / 183
第七節(jié) 脈氣如水與腧穴融入 / 188
第五章 五臟六腑與十一脈循環(huán)
第一節(jié) 天六地五,臟腑和諧 / 193
第二節(jié) 臟腑之數(shù)十一 / 195
第三節(jié) 五行的文化景觀與藏象理論 / 203
第四節(jié) 十一脈與五腧穴 / 224
第五節(jié) 十一脈病理 / 233
第六節(jié) 衛(wèi)氣環(huán)周于十一脈 / 237
第七節(jié) 《靈樞·陰陽系日月》之十一脈 / 242
第六章 經(jīng)脈循環(huán)體系
第一節(jié) 天道循環(huán),經(jīng)氣環(huán)流 / 250
第二節(jié) 十二經(jīng)脈營氣環(huán)流 / 254
第三節(jié) 二十八脈環(huán)流系統(tǒng) / 258
第四節(jié) 四街與氣街,貌同實異 / 263
第五節(jié) 十二經(jīng)別之六合防御體系 / 268
第六節(jié) 經(jīng)脈與古代解剖姿勢 / 276
第七章 人是萬物的尺度十二經(jīng)水的地理歷史文化醫(yī)學景觀
第一節(jié) 臟腑外合十二經(jīng)水 / 289
第二節(jié) 經(jīng)水清濁與血之清濁,風水多少與氣血多少 / 314
第三節(jié) 《內(nèi)經(jīng)》的成書年代 / 326
后記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