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北外灘·睜眼看世界叢書由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熊月之主編,以4冊超1000頁、83萬字、370幅各類圖照,以扎實史料、嚴謹考證、生動文字,從赴歐、赴日、赴美、赴蘇四個方面,對百年前從上海虹口北外灘出發(fā)的一批批仁人志士的事跡進行深入發(fā)掘和系統(tǒng)研究梳理,呈現(xiàn)上海特別是虹口,在中國近代留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對虹口北外灘這一睜眼看世界的啟航之地作出新的全面詮釋,是一套兼具原創(chuàng)性、學術性、可讀性的優(yōu)秀叢書。
《赴美》以時間為脈絡,詳盡地梳理了中國從清末至近現(xiàn)代時期,學子們赴美留學的發(fā)展歷程;生動地描繪了胡適、張福良、韋愨、趙祖康、陳鶴琴、錢學森、鄧稼先、楊嘉墀等杰出代表的留學經歷,并深入展現(xiàn)了他們回國后在中國教育、科技、醫(yī)學、城市建設等多個領域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這些留美學人將在其美國的所學所得帶回祖國,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近現(xiàn)代中國的留學生無論是留學歐洲,還是美國、日本、蘇俄,大多數(shù)從上海出發(fā)。無論是出國學習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還是工程技術、管理科學,歸國后很多留在上海發(fā)展。上海成為與留學文化高度關聯(lián)的城市。近代上海虹口,為上海國際客運碼頭集中地、外國領事館相對集中地,也是很多留學生歸國的創(chuàng)業(yè)園,因此成為上海各城區(qū)中與留學文化關聯(lián)度很高的地區(qū)。從留學與城市關系的角度,剖析近代上海特別是虹口的文化底蘊,對于解讀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具有特別的價值。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熊月之
序 言
熊月之
一部中國近代留學史,大半部與上海有關。近現(xiàn)代中國的留學生無論是留學歐洲,還是美國、日本、蘇俄,大多數(shù)從上海出發(fā)。無論是出國學習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還是工程技術、管理科學,歸國后很多留在上海發(fā)展。上海成為與留學文化高度關聯(lián)的城市。近代上海虹口,為上海國際客運碼頭集中地、外國領事館相對集中地,也是很多留學生歸國的創(chuàng)業(yè)園,因此成為上海各城區(qū)中與留學文化關聯(lián)度很高的地區(qū)。從留學與城市關系的角度,剖析近代上海特別是虹口的文化底蘊,對于解讀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具有特別的價值。
見賢思齊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積極因素。留學是見賢思齊的有效路徑,是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現(xiàn)象,無論在東方西方,均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古希臘時期,巴爾干半島的雅典學院,就以其燦爛的文化,吸引了鄰近的亞平寧半島與小亞細亞半島的青年學子前來留學。那以后,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與文藝復興時期,留學一直是歐洲普遍現(xiàn)象,亞歷山大、君士坦丁堡、羅馬、巴黎等城市,都曾是重要的留學目的地。在東亞,魏晉以后、中唐以前,因佛教東傳,中國西行印度求法的僧人,絡繹不絕,至少有190人,東晉法顯與唐代玄奘是其中翹楚。隋唐時期,日本學生多次隨遣唐使來到中國,留在中國,學習中國文化與佛學,有的歷時達二三十年。宋元時期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到了近代,隨著全球化速度持續(xù)提升,留學運動以更大的規(guī)模、更高的頻率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日益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常態(tài),但若論規(guī)模之宏大、人數(shù)之眾多、地域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則以中國為最。
近代中國留學以目的地而論,可分美國、日本、蘇俄與歐洲國家。以路徑而論,可分政府主導與民間主導兩大類,政府主導包括官派公費、庚款留學等;民間主導包括私人自費、教會資助、企業(yè)或富者資助、黨派組織、勤工儉學等。以時段而論,可分洋務運動時期、清末時期、民國初期與五四運動以后。
……
近代從外國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無論是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還是工程技術、管理科學,相當部分選擇定居上海,在上海謀求發(fā)展。
我們無法確知,究竟有多少留學生回國以后,留在上海發(fā)展他們的事業(yè),但可以斷言的是,這個數(shù)量一定相當可觀,比例一定很高。
……
留學生來源地很多,但那么多人最后選擇上海作為其居留地與事業(yè)發(fā)展地,是上海城市對于留學人才拉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上海在開埠以后,發(fā)展很快,外貿方面在1853年以后就超過了廣州,成為全國外貿中心。1919年,中國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天津、北京、杭州、福州、蘇州、重慶、香港、成都。其時,上海城市人口245萬人,比第2名廣州(160萬人)多85萬,比第3名天津(90萬人)多155萬,是第4名北京(85萬人)的將近三倍。1935年,上海已是遠東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五大城市。1947年,上海人口430萬人,排在后面的依次為:天津(171萬人)、北京(163萬人)、廣州(140.3萬人)、沈陽(112.1萬人)、南京(108.5萬人)、重慶(100萬人)。上海人口是排在第二位天津的2.5倍,是當時首都南京的4倍。民國時期,上海是全國多功能經濟中心(貿易、金融、工業(yè)、商業(yè)、旅游、郵電等)、多領域文化中心(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也是中國與外國文化交流的樞紐。如此巨大的經濟與文化體量,現(xiàn)代化方面的領先程度,使得上海對于從外國歸來的留學人才吸引力巨大。誠如自法國留學歸來的、曾翻譯都德《娜拉女郎》和司湯達《紅與黑》的四川人羅玉君所說:當年離開巴黎時我就想,只要這個世界上有地方放下我的書桌,有地方出版我的譯著,有年長的年輕的讀者喜歡我的書,珍藏我的書,那地方就是我眷戀的……正因為如此,巴黎留不住我,歐洲留不住我,四川太凋敝也留不住我,留住我的恰恰是上海。
對于留學生集聚上海的情況,留美歸來的梁實秋,在述及民國時期上海文化人才時曾寫道:同時有一批批的留學生自海外歸來。那時候留學生在海外受幾年洋罪之后很少有不回來的,很少人在外國久長居留作學術研究,也很少人耽于物質享受而流連忘返。潘光旦、劉英士、張禹九等都在這時候卜居滬濱。難計其數(shù)的留學生在學得現(xiàn)代知識以后,返棹還鄉(xiāng),報效祖國,放眼望去,既能發(fā)揮所學知識,盡其所學,又能過上與留洋時相差無多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大概上海最為理想。
虹口是近代上海留學文化極為繁盛的區(qū)域。虹口區(qū)領導一向高度重視發(fā)掘、研究近代上海留學文化,特組織相關學者編寫了這套叢書。叢書按留學目的地,分為赴美、赴日、赴歐與赴蘇四卷。撰稿人何方昱、翟海濤、嚴斌林與楊雄威,都是對相關課題素有研究的專業(yè)學者。披覽叢書,盡管各卷所涉國度不同,時代有異,相關留學生所學科目各有千秋,學生結構各具特色,但叢書有以下4個共同的特點:狀其概貌,完整概括各卷研究對象的總體形態(tài),包括時代特點、留學規(guī)模與社會影響;述其歷程,清晰敘述留學各地的醞釀、起步、鼎盛與終止的演變過程,以及相關階段的特征;析其特質,論述各地留學學生結構、所學內容、留學成就等特點,解釋何以如此的社會根源;聚焦上海,突出虹口,不是泛論整個近代中國留學,而是在交代清楚面上概況以后,集中討論與上海城市特別是與虹口的關聯(lián)。
如果將四卷合在一起,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留學美、歐、日與蘇俄,都與上海特別是虹口有重要的關聯(lián),但各有各的關聯(lián),其關聯(lián)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其影響也各有不同。
如果將宋耀如(留美)、嚴復(留歐)、魯迅(留日)、柯慶施(留蘇)比較一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留學的實踐,與上海的關聯(lián)便很不相同。宋屬民間留學,嚴是官派,魯迅是考取官費,柯是組織選送。宋、嚴并不是從上海出發(fā)的,但他們歸國以后,都與上海城市發(fā)生了重要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有的看上去是自我選擇的結果,如魯迅定居在虹口;有的則明顯不是,如宋定居上海,是教會安排的;嚴在1900年以后自天津移居上海,屬形勢所迫;柯來上海做市領導,則完全是組織安排。當然,即使看上去是自我選擇,深究起來,也還是整個社會發(fā)展大勢與城市特點在起作用。魯迅定居上海以前,也曾居留過好幾個城市,最后,他沒有選擇北京、廣州或廈門,而是選擇上海,這顯然是上海特有的城市品格正好與他的需求相匹配。他之所以選擇定居虹口,而不是靜安寺、法租界或其他地段,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其背后仍然與上海不同區(qū)域的特點有關。
對于關聯(lián)的影響,可以想象的空間更大。如果我們深問一下,假如當年宋耀如沒有留學美國,沒有定居上海,那后果會怎樣?后果有無數(shù)種可能,其中一種可能是顯而易見的,即上海就沒有宋氏三姐妹,就沒有宋氏三姐妹留美,就沒有宋子文等人留美,就沒有所謂的宋氏家族,那整個民國史就將重寫。如果把此類想象性分析發(fā)散開去,比如落實到蔡元培、胡適、章士釗、巴金、劉海粟等人身上,那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近代上海文化圖像。歷史考據(jù)的結論從來不允許假設,但歷史影響的分析從來不排斥假設。當我們沿著這一思路,放飛想象的翅膀,那我們對于留學與近代上海、留學與近代虹口的意義闡釋,就會廣闊得多、深入得多,也有趣得多。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這套書對于梳理、解析近代上海城市精神與城市品格,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值得一讀再讀。
熊月之,1949年12月生,江蘇淮陰(今淮安)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津貼。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所所長,復旦大學暨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上海市第十屆、十一屆政協(xié)委員。主編愛上北外灘系列、《上海通史》等,著有《光明的搖籃》《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城市品格讀本》等。
何方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民國史和上海史。近年來先后在《近代史研究》《學術月刊》《史學月刊》《抗日戰(zhàn)爭研究》《社會科學》《史林》《求是學刊》《科學文化評論》和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等學術刊物上以中英文發(fā)表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譯著2部。專著《科學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與時代>月刊研究》(2008年出版)曾獲第六屆上海市歷史學會學會獎(2009年)。
目錄
序言 熊月之
引言
一、建造碼頭
二、開辟遠洋航線
三、赴美航線的經營
第一章
首航:清末留美幼童的創(chuàng)舉
一、幼童啟航
二、黯然歸國
三、上海傳奇:溫秉忠、牛尚周與宋氏家族
四、清末大學堂派遣官費留美生
第二章
啟程:庚款留美甄別生與滬上學堂
一、留美幼童梁誠與庚款留美計劃的提出
二、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與早期庚款留美生
三、上海圣約翰書院與第二批庚款留美生
第三章
揚帆:早期庚款留美生與上海
一、留美學生之翹楚:胡氏三杰
二、胡適與上海
三、張福良的故事:從上海啟程
第四章
續(xù)航:寰球中國學生會與民國時期的赴美留學
一、寰球中國學生會與赴美留學生
二、從清華庚款留美到留美公費生
三、抗戰(zhàn)時期赴美留學的停滯與重啟
第五章
歸途:抗戰(zhàn)勝利后的赴美留學及歸國熱潮
一、抗戰(zhàn)勝利后的留美熱
二、留美科協(xié)與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
三、新中國成立后的留學生回國熱潮
第六章
舵手:留美學生與上海建設
一、上海市副市長韋愨的傳奇人生
二、大上海規(guī)劃師:趙祖康
三、陳鶴琴與上海教育
第七章
歸去來兮:兩彈一星元勛
一、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二、中國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三、自控大師楊嘉墀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