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出版社北京內容簡介在前期《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以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技術系統(tǒng)面臨的技術風險和風險管控技術措施為主線,重點解析了預警系統(tǒng)產生“誤報”和“漏報”的原因,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系統(tǒng)軟件的技術措施。尤其是針對當前世界各國地震預警系統(tǒng)在處理雙震、序列震、軟件測試震例和提高地震預警系統(tǒng)預測烈度精度等遇到的難題,以及震后制作震烈度空間分布時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詳細的技術方案。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前言
第1章地震臺網監(jiān)測預警能力評估方法1
1.1地震觀測臺網噪聲水平的評估2
1.2地震觀測臺網監(jiān)測能力的評估10
1.3地震觀測臺網預警首報能力的評估19
1.4預警區(qū)最小地震預警震級的評估方法25
參考文獻28
第2章數(shù)據(jù)質量監(jiān)控和模型參數(shù)配置以及預警地震事件分析29
2.1站點數(shù)據(jù)質量的實時分析評估29
2.2近震震級量規(guī)函數(shù)模型的本地化34
2.3區(qū)域性烈度經驗衰減模型39
2.4P波和S波的走時模型41
2.5地震預警事件及觀測記錄分析42
參考文獻55
第3章地震預警技術風險與風險控制57
3.1地震預警誤報漏報事件回顧57
3.2預警軟件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60
3.3識別儀器參數(shù)配置明顯錯誤的算法62
3.4排除干擾與地震波譜檢測64
3.5遠場大震的判定70
3.6地震真實與虛擬場景比對分析74
參考文獻82
第4章雙震預警第一報的處理技術83
4.1雙震定位基礎及前震對后震的影響84
4.2雙震處理理論模型及模型參數(shù)估計89
4.3雙震判定與獨立處理第一報條件95
4.4非原地非獨立處理雙震第一報的方法99
4.5原地重復雙震的處理105
4.6研究成果總結與數(shù)值驗證108
參考文獻113
第5章雙震預警后續(xù)報模型與技術115
5.1測定雙震后續(xù)報參數(shù)的理論模型115
5.2第一個地震波組的安全區(qū)及邊界方程117
5.3第二個地震波組的安全區(qū)及邊界方程122
5.4雙震波組安全區(qū)邊界滿足二次曲線方程126
5.5雙震波組安全區(qū)有關問題的討論134
5.6雙震安全區(qū)邊界理論解與數(shù)值解140
參考文獻151
第6章序列震處理技術構架和處理方案152
6.1序列震處理的總體技術要求152
6.2序列震總體處理思路154
6.3構建序列震并行處理局部虛擬臺網156
6.4處理序列震的多尺度時間窗技術159
6.5多源激發(fā)震動觀測實時圖像識別技術163
6.6序列震的震源模型和分類165
6.7原地重復序列震的處理167
6.8非原地重復序列震的處理174
參考文獻179
第7章多源地震模型及處理方法180
7.1多源地震的處理思路180
7.2三源地震模型和模型參數(shù)182
7.3第一個地震O1的處理方法184
7.4第二個地震O2的處理方法187
7.5第三個地震O3的處理方法190
7.6關于相關參數(shù)的討論192
7.7三源地震處理的模擬研究195
參考文獻204
第8章日本預警系統(tǒng)采用的粒子集成濾波法205
8.1粒子集成濾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06
8.2日本粒子模型和后續(xù)改進212
8.3多源地震復合識別方法與技術215
8.4粒子的重采樣方法與步驟220
8.5示范算例223
參考文獻229
第9章測試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軟件性能的人造地震波場的波形模擬技術230
9.1人造地震波場模擬的目標與思路231
9.2人造地震波場的基本技術途徑233
9.3點源模型激發(fā)的人造地震波場236
9.4點源模型臺網地震波場的模擬實例242
9.5大震破裂激發(fā)的人造地震波場248
9.6大震破裂模型應用實例259
9.7總結267
參考文獻267
第10章地震預警預測烈度與大震烈度圖制作的新方法269
10.1日本預測烈度和烈度速報的主要經驗270
10.2我國預測烈度和烈度速報的主要問題274
10.3烈度預測和速報總體思路和技術構架278
10.4預測烈度初始模型及實時修正模型283
10.5制作正式發(fā)布烈度空間分布圖287
10.6儀器烈度空間分布圖的質量評估296
10.7瀘定6.8級地震應用實例298
參考文獻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