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青年學者李碩的首部文集,收錄自2005年至今的20篇史學論文,全面反映了作者多年來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成果。這些文章涵蓋諸多思索面向,也包括作者的史料整理、實地踏勘、口述訪問,實證與文獻相結合。作者以多個朝代作為研究對象,進入政治制度史、法律史乃至文學史,試圖整體性的多維度理解古代中國。具體而言,這些文章從周幽王政權與其邦國的關系到晚清林則徐日記里官僚體系中的人和事,從蠡縣大食堂到玉門關外,再到河西走廊盡頭的西漢長城遺址,覆蓋多重視野,引人深思。
☆《翦商》作者李碩的勇氣之作!一場思想之旅,一部學術自傳
行讀萬里,不為自己設限的學術探索,政治史、社會史、文學史、法制史、邊疆史、考古學,多維視角看歷史;也不局限于一時一地的研究,東晉江南、華北蠡縣、北魏洛陽、上古關中、玉門關外、內蒙古、新疆、西藏,甚至霍布斯時代的不列顛,都納入視野范疇。
☆有洞見的學術思考,人性最難寫,歷史的燈火闌珊處竟然這么顛覆想象!
周幽王寵愛褒姒,背后暗藏了怎樣的王朝政治大洗牌?魏孝文帝偏愛士族,寒門李彪為改變下一代的命運有多拼?擁有帝國最強頭腦的東晉官僚,為什么會被“修道者”拖入政治“殺豬盤”?在缺乏退出機制的古代,女性一旦有婚外的感情,究竟得付出多大代價?當拉鐵摩爾與晉商的駝隊同吃同住,他又發(fā)現了商行怎樣的經營密碼?以及,游牧與農耕這兩種文明,在所有時空之間,真的不能相容?
☆12篇導讀,一次性將未曾透露的學術獨白都講給你們聽!
本書包含12篇導讀,將李碩性情的、孤勇的、有態(tài)度的、不為學術而學術的治學心路大公開,一睹史學鬼才是如何煉成的。李碩如是說:“那些導讀文章,基本介紹了我對每個題目、領域萌生想法的過程……我為何能想到這些問題,并寫出他們!
☆文字清晰流暢,論述娓娓道來,坦言學術的終點是探索復雜的人,葛劍雄、劉北成、劉蘇里、羅新、梁文道、羅振宇誠意推薦!
前言 試驗的殘次品
大陸旅程無盡
內亞與多維度歷史——對拉鐵摩爾學術的解讀
交匯點上的學術與人生——從拉鐵摩爾反思美國漢學的歧路
一樁后現代的史學——談羅威廉《歐文?拉鐵摩爾,亞洲與比較史學》
那個熟悉的世界
《紅樓夢》中的一鏡到底
春秋的前傳
周幽國變原因及對春秋早期政局的影響
計劃經濟年代口述史的野心
追尋一個縣城的大食堂記憶
作業(yè)偶得
、恐懼與膜拜:霍布斯政治學說的成因
人難寫
李彪悲劇與魏孝文帝時代
刑案里的古中國
評蘇成捷《晚期的、法律與社會》
大明成化:的僧人和軍官們
“子婦未成”和“拒奸伊翁成傷”
殺死奸夫:人類“殺奸法”的歷史研究
史書?眱善
《晉書》《宋書》《南齊書》《南史》《魏書》理校十一條
《宋書》《南齊書》《梁書》標點商榷四則
仙人們都很關心你
《真誥》中的仙人、靈媒與學道者——兼從“靈媒更替事件”論《真誥》文本的真實
私家考古記
漢長城西端新發(fā)現城址與敦煌漢簡中的“大煎都侯障”
附錄 玉門關外:尋找大煎都烽燧
安多,時空穿梭
埃克瓦爾與安多部落往事考證
部落之外:傳教士記憶與官方檔案
兩種時差
林則徐記錄的另一面
后記 生如雪絨花
人性最難寫
這篇文章可能寫于2007—2009年間,是我準備博士論文(后來的《南北戰(zhàn)爭三百年》一書)的一個小副產品。因為讀北魏一朝歷史的過程中感到,魏孝文帝可謂魏收所著《魏書》的最核心人物,孝文帝之前的歷史,幾乎都是在為他的出場做鋪墊;孝文帝身后的歷史,則都是他事業(yè)的尾聲余韻。魏收生于魏孝文帝死后第九年,經歷過北魏王朝的動蕩、崩潰與消亡,他這一代人回望北魏王朝,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魏孝文帝巨大的、籠罩一切的身影。
本文寫的是魏孝文帝在構建士族門閥世襲制度時,朝臣們表里并不如一的反應。多數高級臣僚口頭上反對世襲原則,但事實上卻努力利用新制度為自己家族牟利,盡量占取高位,代代相傳。本文主人公李彪,則是被滿朝君臣當成了“低門第”的代表,最終導致他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爆發(fā)”,更讓自己成為門第游戲的焦點話題。而且,按我的解讀,著史者并未點破那場沖突背后的真相。
事實上,類似的“門第焦慮”現象,在魏孝文帝之前二百來年的西晉武帝一朝也曾出現過,一個表現就是,個別門第偏低的朝臣,擔心自己(及家族)會被迅速固化的門第制度關閉在“起跑線之外”,于是在上書中迫切表達一種言不及義的焦慮。我感覺其他治史者極少注意到此點。
在博士畢業(yè)(2013)之前的十余年里,我治中國古代史關注的真正重心,都是世襲制度。已出版的書里,從第一版的孔子傳記(《貴族的黃昏》,2010),到宋武帝劉裕的戰(zhàn)記(《樓船鐵馬劉寄奴》,2020),都是2009 年寫就的,前者寫在夏季,后者寫在秋季,分別聚焦春秋貴族寡頭家族和東晉士族門閥的末路,所謂“歷史的出口”。這些用心,讀者未必都能體察,因為世事紛紜,變化太快,文稿變成書的速度則要慢得多。
目前史家關于魏孝文帝的研究論文、傳記已經很多,但我覺得,對魏孝文帝的討論還可以更深入,本文也算一個例子。再如, 魏孝文帝在祖母馮太后(無血緣關系)的嚴密監(jiān)護之下長大,馮太后去世、孝文帝掌權之后,有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等重大舉措,很多學者都認為,這是孝文帝逃離祖母陰影的努力,過于強調孝文帝的“撥亂反正”。而我認為,孝文帝掌權之后倚重的幾乎所有高級臣僚(本文中登場的也有很多),都是馮太后掌權時期選定的班底,這方面,孝文帝幾乎全盤繼承了下來,而且在其掌權的時間里一直沒有變更。從歷史上看,如此全盤繼承前任臣僚班底的情況也極為少見,哪怕孝文帝自己的兒子和繼承人—宣武帝,上任之后不久就清洗了父親留下的幾位顧命大臣。這樣看來,馮太后和孝文帝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外人”很難完全體驗和解釋。
再如,孝文帝的改革、遷都、南征蕭齊,看似大刀闊斧,其實都部署得極為謹慎,嚴密防范一切意外。在南征前線,有些戰(zhàn)區(qū)將領向皇帝緊急求援,引起孝文帝斥責:你這是讓我調撥我的兵力增援你,我自己的安危又怎么辦?
這種萬全心態(tài),處理內政應當,但在戰(zhàn)場上,就很難打出出敵意料的奇襲,往往變成膠著的消耗戰(zhàn)。孝文帝這種心態(tài),可能和他成長期間的經歷有關,缺少安全感。另外,他很可能專門研究過前秦皇帝苻堅的成敗,因為他們的背景很像,占據中原的“蠻族”皇帝;懷抱的理想也近似,但苻堅過于輕率大意,導致兵敗淝水,王朝土崩。孝文帝不可能不重視這個百余年前的巨大“殷鑒”。
東晉十六國、南北朝近三百年歷史,登場人物紛紜,有很多值得細寫的人和事。從史料素材的數量看,有兩個人最值得寫傳記, 北方是魏孝文帝,南方是梁武帝。魏孝文帝這個人,分析越深,就越是感受到人性的復雜、矛盾、糾結。我很難預想這本書會如何鉆探到人性的最深處。
梁武帝比魏孝文帝年長三歲,但他當皇帝已經在孝文帝死后三年了,梁武帝長壽,子女眾多,晚年還有侯景叛亂帶來的天翻地覆(如果魏孝文帝同樣長壽,恐怕也將目睹自己改革積累的惡果爆發(fā))。相比孝文帝,梁武帝的傳記應該更富有喜劇色彩,特別是他的兒子們—比“龍生九子”更千姿百態(tài),太平時代已經有很多滑稽記錄,動亂年代里,皇子們更是各有自己的掙扎命運。關于梁武帝這本書,似乎比魏孝文帝更容易構思,我預想的書名為《梁武帝和他的兒子們》。
很多事,沒工夫做了,暢想一下也是好的。
本文于2011 年刊發(fā)于《歷史學家茶座》第二十四輯(山東人民出版社)。如果有機會增訂,我想補充一些關于李彪的職務“御史中尉”的分析,這工作負責監(jiān)察百官,在講究君臣一團和氣但又要有所作為的孝文門第時代,屬于替皇帝“干臟活”的角色,比較適合門第不高、自甘下流的人,李彪和孝文帝君臣都明白。李彪在朝廷里的心機和隱忍,都和這個職位有關。
李彪悲劇與魏孝文帝時代
在“復古”理想的推動下,魏孝文帝開啟了一個門閥士族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時代里,寒門出身的士人又會有何種際遇?李彪一生的經歷,恰好提供了一個最真切的個案。
李彪出身寒門,有才智、有出人頭地建功立業(yè)的愿望。依靠自己的奮斗和一些高官的援引,他在朝廷中贏得了一席之地。但在鮮卑豪門和漢族門閥主導的北魏政壇,在極端崇尚門第的孝文帝眼中,“出身低下”就像標簽一樣貼在李彪身上揮之不去。他可以終生忍受歧視,但作為一個父親,不忍子女也淪為門第政策的犧牲品。高傲的個性、對子女命運的焦慮和時代氛圍的壓抑,最終釀成了李彪的悲劇結局。通過李彪的一生,我們能更深切地認識改革家孝文帝和他所開創(chuàng)的時代。
出身與早年奮斗
李彪字道固,頓丘衛(wèi)國人,生于公元444年。他的名字是后來孝文帝改的,原名我們已經不知道了。李彪少孤,出身寒微,父、祖的情況都不詳。
和諸多平民出身的青年子弟一樣,李彪改變命運的方式是學習。他師從一位同鄉(xiāng)的學者,勤奮學習文化。對李彪來說,求學的意義不僅是學習知識,也能結交到身份高一些的士人。學成后, 他與士族子弟漁陽高悅等人交游。高悅后來早卒,但哥哥高閭一直在朝廷任職。高氏兄弟家中頗有藏書,李彪在高家盡力抄讀。后來大概是因為要完婚,李彪回到了家鄉(xiāng)。
這時,年輕的鮮卑貴族—平原王陸叡改變了李彪的人生。大約在獻文帝時期(465—471),陸叡娶妻路過相州,見到李彪,很欽佩他的學問人品,視為師友,帶他一起回了平城。李彪在陸叡家中做家庭教師,陸叡供給他衣、馬、僮仆,待遇很優(yōu)厚。
獻文帝后來禪位給年幼的孝文帝,朝政實際控制在馮太后手中。高閭經常向同僚談起李彪的才華,李彪因而受到了李沖的青睞和禮遇。李沖出自涼王李暠家族,比李彪小六歲,但較早得到馮太后寵信,任內秘書令。李彪地位寒微,又不甘折腰事權貴,本來沒機會從政。但李沖非常欣賞李彪的才學,對他禮敬有加,不僅在生活上給予照顧,還經常向馮太后推薦,最終使李彪被任命為中書博士, 給宗室和權貴子弟授課。這時的孝文帝不足十歲,李彪三十多歲。
李彪任中書博士長達十幾年,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學問、人品都是公認的楷模。擔任博士日久,他的行政才能逐漸顯露出來,開始得到馮太后的信用。太和七年(483)是南齊武帝蕭賾即位第一年,這年七月,李彪受命出使南齊。這是南齊建立四年來,南北間首次通使。此后,魏、齊之間通使頻繁,八年里李彪出使南齊有六次之多。
太和十年(486)元旦,孝文帝年滿二十歲,正式親政。但馮太后權力欲極強,仍繼續(xù)控制朝政。孝文帝自幼聰穎好學,是儒家復古理想的忠實信徒,既然不能在內政外交的大事上做決策, 就把興趣放在研究禮樂制度上。此后不久,李彪由中書博士調任秘書丞(正四品下),負責編修國史。
以前北魏朝廷的修史工作時斷時續(xù),成效甚微。李彪積極從事修史,改編年體國史為紀傳體,增設紀、傳、表、志等體例,數十年后魏收作《魏書》時,還在感嘆李彪的功勞。年輕的孝文帝此時還為李彪改了名字,班彪、班固父子作《漢書》,司馬彪作《續(xù)漢書》,現在改名為“彪”,也是希望他能在修史上做一番事業(yè)。
李彪最后兩次出使南齊時,馮太后已經去世。這期間南齊皇帝一直是蕭賾。本來在通使之初,蕭賾想給北魏使臣一點下馬威, 專門安排在玄武湖進行軍事演習,在戰(zhàn)艦上會見李彪。但隨著互相了解的深入,他越來越欽佩李彪的才能,二人居然成了好友。蕭賾喜歡詩文,經常和李彪賦詩唱答。李彪最后一次到南齊時, 蕭賾賦詩傷懷,感慨流連不已,親自為李彪送行,直到長江邊的瑯邪城。這種君臣際遇,卻是李彪在自己的鄉(xiāng)邦難以奢望的。
逐漸遭遇門第歧視
大概在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升李彪為秘書令(從三品上)。孝文帝成年后的詔書大都是親筆所作,任命李彪的詔書為:
歷觀古事,求能非一;虺薪逦⑹a,著德當時;或見拔幽陋,流名后葉。故毛遂起賤,奮抗楚之辯,茍有才能,何必拘族也?彪雖宿非清第,本闕華資,然識性嚴聰,學博墳籍,剛辯之才,頗堪時用;兼憂吏若家,載宣朝美,若不賞庸敘績,將何以勸獎勤能?可特遷秘書令,以酬厥款。
這個詔書很明顯地表現了孝文帝對門第的看重,和對出身寒微士人的偏見。他聲稱“茍有才能,何必拘族也”,但又念念不忘地指出李彪“宿非清第,本闕華資”,雖然嚴謹聰明、學識淵博、辛勞奉公,但這個提拔還是屬于常例之外的“特遷”。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決意遷都洛陽。翌年底,李彪調任御史中尉(正三品上),負責監(jiān)察百官。不久,孝文帝開始第一次親征南伐,趙郡王元干受命都督內外諸軍事,留守洛陽。元干貪淫不法,對李彪的告誡不以為意。李彪遂向孝文帝彈劾。孝文帝此時正在班師途中,讀完報告大怒,命元干到行宮待罪,最終命杖一百,解除官職。這是李彪在御史中尉任上初露鋒芒。
太和十九年(495)夏,孝文帝第一次南征歸來,開始構思宏大的改革官制計劃。在他的復古思維中,周代的“世卿世祿”大概就是周禮的體現,所以他把當前的門閥士族看作中原儒家正統(tǒng)文化的代表,希望高官都由士族擔任,這奠定了官制改革的基調。
此時的滿朝官員雖然幾乎都是宗室、門閥出身,對于孝文帝這個理想色彩十足的想法,也沒人敢公開表示贊同。孝文帝曾和大臣們進行過一次氣氛輕松的討論:門第和做高官是否應該有必然聯系?孝文帝先指出了一個魏晉以來的普遍現象:一直存在門第高低貴賤之分,這決定著士人的仕途。他自稱對這個現象既贊同又保留,拿不定主意,讓群臣發(fā)表意見。
尚書左仆射李沖首先發(fā)難。他質問孝文帝:“自古設立官職, 是為了讓豪門子弟養(yǎng)尊處優(yōu),還是為了幫助君主治理天下?”孝文帝自然承認是為了治理天下。李沖又問:“既然如此,那陛下為什么專門推崇門第,不命令各地選拔寒微人才?”孝文帝解釋說:“普通人如果才能出眾,自然會脫穎而出;門閥子弟即使沒有才能,但肯定德行敦厚,可放心使用!崩顩_繼續(xù)追問:“商周時候的傅說、呂望,難道也是依靠門第做官的?”孝文帝辯解道:“傅說、呂望這種人是不世之才,只能看作特例。”
李沖大概不想光自己一個人唱反調,于是向其他臣僚戲言:“希望諸位來援助我!”李彪接過話頭說:“我這里兵力不多,難以救援。不過心里的話,也不敢不表白:如果陛下專門看重門第, 那么以孔子為例,不知道是魯國的三卿優(yōu)秀,還是孔門四科優(yōu)秀?”這是暗示世族政治的弊病,即勢力強大的貴族會威脅君主統(tǒng)治。孝文帝的回答是:這個問題我剛說過了。其實孝文帝沒有談過這個問題—他也許是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也許是覺得李彪出身卑微,干脆不和他討論。
中書侍郎韓顯宗以前就批評過孝文帝“貴古而賤今”,他也繼而發(fā)難:“現在陛下規(guī)定,中書省、秘書省的監(jiān)、令之子,一入仕就可以擔任秘書郎。本朝歷任監(jiān)、令很多,他們的兒子難道都能勝任秘書郎工作?”大概前代監(jiān)、令的兒子多有不成器的,韓顯宗才會這么問。孝文帝的回答是:“現任監(jiān)、令的兒子們總勝任吧?”這又把球踢給了群臣,這些人總不好說自己的孩子不合格。最后,孝文帝象征性地做了點承諾:如果真有高明出眾的英才,我也不會埋沒人才。
這年十二月初一日,孝文帝在光極堂召見群臣,發(fā)布剛剛制訂的官員品令制度。這套制度大概比較明確地規(guī)定了門第評定標準和高門任官特權。孝文帝在朝會上說:
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門,朕以為不爾。何者?當今之世,仰祖質樸,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 此殊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 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復有七等。若茍有其人,可起家為三公。正恐賢才難得,不可止為一人,渾我典制。故令班鏡九流,清一朝軌, 使千載之后,我得仿像唐虞,卿等依俙元凱。
可見這還是和眾臣論戰(zhàn)時的論調:如果有特殊的賢才,也可以不拘門第,“起家為三公”,但不能因為這個就不講究門第。
門第壓力沒有使李彪萎靡不振。他性格剛直果敢。在御史中尉任上,這種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彈劾不避親貴,不法宗室、高官都有所收斂。孝文帝將他比作漢武帝的直臣汲黯,經常稱呼他為“李生”。漢武帝雖視汲黯為能臣,但對其粗率無文也頗不滿。李彪比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還要大十歲,此時已經五十多歲!袄钌边@個親昵稱呼的背后,隱含著一絲輕褻的意味。重其才干,用而不親,這大概就是孝文帝對李彪的真實心態(tài)。
太和二十一年(497)夏,李彪因為安撫汾州叛胡和告發(fā)廢太子謀反有功,被孝文帝升為散騎常侍(正二品下),仍領御史中尉職務。但第二天,孝文帝就對這個任命后悔了。魏晉以來,散騎常侍都是清要之官,慣由高門士族擔任,李彪的出身顯然不夠格。正巧散騎常侍郭祚在身邊,孝文帝對他說:“我昨天錯授了一個官職!惫駝袼殉芍戮筒灰俑。孝文帝還是不甘心,當時授官慣例,臣下都要上書謙讓一下,他希望等李彪上書時趁機改授。李彪大概也體會到了孝文帝的心思,索性上書坦陳心跡:“散騎常侍之職我渴望已久,不敢虛偽辭讓!毙⑽牡鬯鞜o可奈何。
這年夏天,孝文帝與群臣在流化池宴會。席間,他對李沖說:“崔光的博學,李彪的正直,是我國家人才之基礎。”這是他對李彪的最高評價。但在宗室、高門看來,李彪始終是和他們出身不同的異類。年輕的遠支宗室元志擔任洛陽縣令,在路上遇到李彪車隊,兩人互不讓路。官司打到孝文帝前,孝文帝讓二人同樣待遇,分路而行。二人出門后,孝文帝對身邊人夸贊元志的血統(tǒng)氣質:“這年輕人不錯,正是所謂王孫公子,不用雕琢自成大器!”
壓抑與爆發(fā)
孝文帝時期,乃至整個北朝,“門第”雖然是為官的重要因素, 但從來沒有過一套嚴格的、可操作的標準。只要父親、祖父輩擔任過高官,就可以算有“門第”出身,聲稱遠祖是漢代、魏晉的某位高官也是一個辦法!熬牌分姓啤边有一個特征,就是講究地域平衡,每個州、郡都有自己的高門大姓!段簳分泻芏嗳恕白栽啤毕茸媸菨h魏晉時某高官,其實他們往往只是同鄉(xiāng)、同姓而已, 年深日久,無從查考,只要自己一口咬定,一般也就得到默認了。不幸的是,李彪出身寒微,而家鄉(xiāng)頓丘還有一個李姓高門—李崇家族。他和李崇家族實在攀不上親,前代的頓丘籍李姓名人, 自然也輪不到他認作祖先了。
在孝文帝之前,北魏諸帝的門第觀念尚不太重,只要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賞識,出身低微者也可以做到高官,不會受人歧視。馮太后當政時,很多宦官都受到寵幸,仕至尚書、常侍、將軍、刺史,爵封王、公,甚至擔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官職。按照南朝的門第觀念,這都是一流高門才能擔任的清要官職。馮太后死后,這些宦官年老資深,依舊很受孝文帝禮敬。
到李彪這一代人進入中年之際,正逢年輕的孝文帝按照復古理想和門第觀念改革制度。孝文帝草擬的門閥制度,大概是按三代先祖的官爵高低劃分門第,由門第決定出仕時的官職。選官制度一旦涉及實際操作層面,就問題重重,何況涉及數十年前的“歷史問題”。所以直到后來的世宗、肅宗朝,朝廷數次清定姓族門第,一直糾紛不斷。這種情況下,那些門第不是特別顯赫的士人, 更感覺壓力重重,拼命標榜自己的先祖名望,并通過排斥、貶低出身更低的人,來顯示自己的門第。這樣,李彪順理成章地成了寒門的代表,和他在出身上“劃清界限”,就是標榜自己門第的最好辦法。
李彪和廣平宋弁交好,他們都是相州(頓丘、廣平同屬相州) 人。宋弁祖父宋愔,太武帝時擔任過中書博士、太守,出身背景比李彪好些。宋弁個人的從政資歷比李彪淺,李彪任秘書丞時, 宋弁是他下級的著作佐郎。但宋弁靠才能和門第受到孝文帝賞識, 遷都洛陽后,仕至散騎常侍,兼領相州大中正,負責劃定本州籍官員的門第高低。宋弁和孝文帝私下商量,仍舊把李彪定為寒門。這樣做一方面表現了他的無私,不為朋友枉法,也可以防止產生和自己競爭的同鄉(xiāng)門第。
可以想象,生性高傲的李彪知道后,心中會做何感受。退一步說,李彪可以對自己的仕途不做太多奢望。畢竟經過近三十年的奮斗,他從寒微書生爬到了三品高官,可以知足了。但他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子女。李彪有一子一女,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兒子李志,十余歲就能作文了,女兒也自幼教習文字、儒書。李彪對這對子女非常喜愛和自豪。日漸嚴重的門第壓力,使他常為孩子的未來揪心,以致在公私聚談、宴會場合,都要向同僚們稱揚夸贊一番。孝文帝對此難以容忍,還專門批評過他。
太和二十一年(497)八月,孝文帝開始了第二次南征。尚書仆射李沖、任城王元澄留守洛陽,李彪兼任度支尚書,共同負責后方事宜。李彪請求吏部尚書郭祚給李志任命一個官職。郭祚稱李彪門第不夠格,沒有同意。李彪對此深為憤恨。郭祚的理由是: “你和宋弁是同鄉(xiāng)至交,是他壓低了你的門第。你能不責怪他只埋怨我嗎?”
五十三歲的李彪此時完全失去了克制。他對“門第”的一腔憤怒無處發(fā)泄,最終竟然釀成了一場和李沖的沖突。這用常理頗難解釋。李沖是最早賞識、提拔李彪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得力的人。李沖性格柔順,上下級人際關系處理得非常妥帖,幾乎從未和任何人有過正面沖突。
但從李彪的角度看,他不敢與宋弁、郭祚這些在門第問題上傷害過他的人翻臉。那樣只會顯得他是一個謀取私利不遂、轉而打擊報復的小人,使他和當前的門第政策,和滿朝高門官員徹底決裂。李彪不敢這樣。當初李沖對他的援引幫助,在此時的李彪看來,卻逐漸變成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恩人式的施舍。李沖一帆風順的經歷、游刃有余的個性,又使他在李彪心中成為整個高門階層的成功代表。原來李彪在御史臺工作,李沖在尚書省,碰面機會不多,F在李彪兼度支尚書,和李沖整天共事,滿腔怨憤逐漸無法克制,變成了對李沖的抵制抗拒,惡語怒目。
《魏書•李彪傳》稱,宋弁曾受到李沖壓制,遂慫恿李彪攻擊李沖。這也許有一定道理,但未必是李彪失態(tài)的根本原因—以他的才智和政治閱歷,不會這么容易被人利用,何況此時宋弁正隨孝文帝南征,不在洛陽。李彪只是對李沖表達憤怒,并非政治斗爭的攬權爭利,或者收集證據告黑狀。稍有理性的人都明白, 這種公開對抗沒有任何好處,結局只能是兩敗俱傷。
門第壓力下,李彪積累了多年的緊張、憤怒情緒徹底爆發(fā),使他失去了理智,恐怕自己也不能解釋自己的行為。李沖大概也不理解李彪何以行為失常。他當面斥責李彪,“爾如狗耳!為人所嗾”,仍是懷疑宋弁在背后慫恿(《魏書•宋弁傳》)。李彪的反常行為使李沖完全失態(tài),他數次與李彪爭吵,震怒中大呼大叫,甚至摔斷桌案。
畢竟李沖是李彪的上級。他征得任城王元澄支持,逮捕了李彪及御史臺諸侍御史,上書孝文帝要求罷免李彪,送廷尉治罪。上書中,李沖指出,李彪“昔于(在)凡品,特以才拔”。為了證明他與李彪沒有私人恩怨,李沖特意提到,李彪在入仕之初曾努力為公,成效卓著。關于李彪的罪錯,李沖舉出來的也只有昔日會審犯人時嚴酷刻急,最近行為乖張失常而已,沒有政治斗爭常用的貪污、謀反等罪名。
李沖性格素來溫和,與李彪的爭執(zhí)使他精神錯亂,一病不起, 病中還在胡言亂語,責罵李彪是小人,十余天后就去世了,時年四十九歲。孝文帝在懸瓠城的前線指揮部看到李沖上表,也驚愕不已:“何意留京如此也!”李沖死訊傳來,孝文帝在懸瓠城為之舉哀,哭泣不能自持。有司判處李彪死刑,孝文帝予以赦免,只給予免官處罰。李彪不久就回到頓丘家中。
修史余生和子女的際遇
太和二十二年(498)十一月,孝文帝結束了長達一年多的第二次南征,抱病北還,到達相州治所鄴城。李彪在鄴城南拜迎車駕。孝文帝接見了平民李彪,對他說:“我當初對你期望之高,希望你以貞松為志,歲寒為心,報國盡身。近來看到報告,實在違背我的期望。你自己說,你今天到這地步,是我在整你?是執(zhí)政大臣整你?還是你咎由自取?”
李彪此時已經從狂躁中安靜下來。李沖之死恐怕是他永遠難以解脫的包袱。他說:“臣的罪過都是自己招致,既不是陛下,也不是執(zhí)政無端給的。臣罪至此,早應正法,不該來煩擾陛下。只是聽說陛下身體不適,所以前來問安,不敢為謝罪而來。”
宋弁一直找機會給李彪說好話,孝文帝也準備重新任用他。就在這時,有人告發(fā)李彪在擔任御史中尉期間的一些問題。孝文帝相信李彪的清白,派人安慰李彪,命不必給他上刑具,待隨車駕一起回洛陽候審。
因疾病纏身,孝文帝在鄴城度過了新年。太和二十三年(499)初,車駕返京,在洛陽城外途經李沖之墓。病中的孝文帝臥在車內,遙望新墳,掩泣良久。他不會意識到,這場悲劇的總根源, 居然是他自己的復古理想和門第觀念。
李彪被帶到洛陽不久,就遇到赦令,免除了官司糾紛。三月,孝文帝第三次南征,不久病逝于途中,時年三十三歲。年輕的太子元恪繼位,是為世宗宣武帝。按孝文帝遺詔,由尚書令王肅、任城王元澄等五大臣輔政。
李彪不甘心廢罷,積極結交王肅等高官,希望靠他們幫助復任修史之職。得到王肅承諾后,李彪上書朝廷,稱孝文帝一生功業(yè)卓著,朝廷應該為之修史立德。自己十幾年前修過國史,現在如果讓新人負責,恐怕不了解當年的修史體例、工作方法,因此請命為朝廷修史。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表中,李彪多次提到修史是父子相傳之學。他引用了“相門有相,將門有將”的諺語?梢韵胂螅钍荛T第歧視之苦的李彪,對這個諺語會有多么大的反感。現在,他卻要用這個諺語說明“天文之官,太史之職,如有其人,宜其世矣”。為了證明史官應當世襲,他又引用了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相承作《史記》,班彪、班固父子合力作《漢書》的先例。
這是何故?大概李彪還在為兒子的出路焦心:李志到此時還沒有一官半職。他可能希望李志和自己一起修史,積累這方面經驗,以后繼續(xù)擔任史官。修史之職貌似清要,但無權無錢,實惠不多,高門子弟未必熱衷,在“門第決定一切”的官場上,也許是李志得以安身立命的最后一個角落。朝廷批準李彪以平民身份在秘書省修史,但沒有提到李志。此時李彪沒有官爵和俸祿,生活艱難,王肅等人都曾給他些經濟上的幫助。
景明二年(501)正月,世宗解除了輔政諸大臣的權力,開始親政。任城王元澄外調雍州刺史。李彪專門到元澄家,請求他給李志安排一個職位。元澄本來和李彪不和,此時卻爽快地答應了,報請李志為自己的軍府行參軍,獲得時論好評。
其實,此時元澄已經感受到世宗的猜忌,而李彪則被列入了重用的名單中。世宗剛剛解除了輔政諸王的權力,正需要提拔可信賴的得力官員。依常理,李彪白衣待罪,如加以提拔,肯定會感恩戴德,效犬馬之勞,且李彪頗有人脈和行政能力,這是世宗的東宮親信們不具備的。世宗任命李彪兼通直散騎常侍(正四品下階),代理汾州刺史事。
大概是兒子的“出路”已經解決,李彪此時對現實政治完全失去了熱情,懇切上書辭讓。世宗不許,連續(xù)派人敦促他赴任。李彪還沒來得及上路,就病重不起,于這年秋天病逝于洛陽,年五十八歲。
史書中沒有李彪妻子的記載,大概也不是高門出身。李彪之女名字不詳。李彪死后,世宗聞知其女賢淑,迎娶為婕妤。李婕妤在宮中,常教授世宗諸妹文字、經史,后宮都奉她為師長。李婕妤大概沒有生育子女。世宗死后,她出家為尼,由于熟諳經義,常開講佛理,高僧們都尊重嘆服。
李志后來靠能力逐級升遷,到胡太后專權的熙平年間(516— 517)已升至從三品。正光二年(521)五月,北魏南荊州刺史桓叔興叛逃蕭梁,當地兵災損傷嚴重,李志被任命為南荊州刺史。
普通四年(523),梁武帝二十歲的皇子蕭綱任雍州刺史,和李志南北相臨(《梁書》卷四《簡文帝紀》)。蕭綱很有文采,曾寫信給李志勸降!端囄念惥邸肪矶迨樟诉@封勸降書。有趣的是, 蕭綱在信中稱李志“門世英華,中州舊族”。誘降書自然會用些恭維詞句,但這也說明,當時的所謂門閥制度并不嚴格,如果父親做過高官,到兒子輩還能做高官,也就能用高門舊族來恭維了。
李志大概對蕭綱的勸說有所動心。此時的北魏王朝已經進入兵亂四起的動蕩之中。到武泰元年(528)四月,爾朱榮帶兵進入洛陽,在河陰屠殺朝臣,北魏全境大亂,大量宗室、官員逃奔梁朝。六月,李志也擁南荊州叛逃梁朝,此后的事跡就不見于史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