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雜劇三十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從元代流傳下來的唯一元刻本,也是我們今天研究元人雜劇最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它如漢魏樂府之於兩晉南北朝詩,敦煌曲子詞之於五代兩宋詞,《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於明清傳奇,是我們今天探索詩、詞或南北曲的源流時必讀的書。但是這些代表文學史上新生力量的東西,在它們還處於萌芽狀態(tài)的時候,就遭到傳統(tǒng)勢力的蔑視,很少流傳。流傳下來的少數(shù)篇章由於傳抄傳刻的粗疏,訛文脫字,錯見疊出,遠不如許多名家詩文集易讀,因此也很少有人加以校勘訂正,比較分析。
《元刊雜劇三十種》原來是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收藏的。清末民初,轉入上虞羅振玉之手。羅氏流寓日本時,借給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複刻。其後上海中國書店又根據(jù)日本複刻本影印,并冠以王國維的一篇《敘録》,這部書纔逐漸流通。但這三十種雜劇,都是程度不同的節(jié)略本,除曲詞外,有的衹保留簡略的科白,有的一點科白都沒有?坦ご致圆豢埃炍、俗體、脫落、增衍,隨處可見。加以流傳日久,原本模糊,日本複刻本於模糊不清處又留下一個個空白或半邊字。這些情況,使今天有些專門研究宋元文學的學者也望而卻步,一般讀者更少問津。
抗日戰(zhàn)爭前,同學盧前爲中國雜誌公司編印《元人雜劇全集》,曾收入《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別無他本的十一種,并加以校訂,但并不理想。新中國成立後隋樹森先生編印《元曲選外編》,收入《元刊雜劇三十種》中不見於《元曲選》及《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的部分,對盧校偶有訂正,仍未能盡如人意。一九六二年,鄭騫先生的《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在臺北出版,學者纔有可能看到《元刊雜劇三十種》全書的整理本。鄭氏在書前刊載《校訂凡例》二十條,在每劇後附載《?庇洝,見出他校訂工作的認真。在校訂這三十種雜劇時,他還有兩點發(fā)明:一是糾正王國維在《敘録》中因元刊《古今雜劇》原題乙編,從而推斷必尚有甲編之誤。其實黃丕烈藏書依版本分類,以宋刻本爲甲編,以元刻本爲乙編,并不如王氏之所推想。二是他依據(jù)《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中《王粲登樓》一劇上的何煌校記,整理出一本在元末流傳的《王粲登樓》雜劇的節(jié)略本,附録在全書的末尾。這使今天學者在《元刊雜劇三十種》之外,又增加了一種探索元劇原來面目的重要資料。
目前我要向讀者介紹的《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是蘭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寧希元同志的著作。在我認識寧希元同志之前,就從《蘭州大學學報》上讀到他整理元刊雜劇的論文,他對自己幾年來?痹s劇的工作,提出了一些總結性的意見。他説:
《元刊雜劇三十種》多爲孤本,沒有別的副本可資比勘。在這種情況下,對它的校理,不能不更多地采用本校法。就像吳縝之《新唐書糾繆》、汪輝祖之《新元史本證》那樣,充分利用本書以校本書。即通過有關材料的綜合排比,考其異同,互爲佐證,以正其誤。……其目的在於通過這一方面的綜合研究,考察元人用字習慣,進而歸納出若干條例,爲《元刊雜劇三十種》等民間刊本書籍的校理,作一些準備工作。
又説:
爲了減輕學習上的負擔,歷代勞動人民在精簡漢字方面,創(chuàng)造了不少經(jīng)驗,其中最基本的有二條,即字音的通假和字形的簡化。在字音的通假上,衹要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原則上都可以通假。就是説,民間用字的傳統(tǒng)習慣,是重音不重義。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有音無字的困難,突破了形義文字的局限。在字形的簡化上,就是寫字就簡不就繁,大量地創(chuàng)造和使用簡字,來代替難寫難記的繁體。……元代的情況,也是如此。蒙古起自漠北,其始本無文字,對漢字的使用,也比較隨便。有元一代的典令、詔書、碑板、文記,多半使用口語,其中就有不少同音相假和簡筆字的出現(xiàn)。這個特點,同樣也反映在《元刊雜劇三十種》等民間刊本書籍中。所以,整理元代典籍,不突破假借這一關,不研究當時的簡體字,是很難行通的。
這些意見,不僅對?痹s劇有用,對整理宋元以來其他民間通俗讀物同樣適用。
今年春季,中山大學中文系接受jiaoyu部的委托,舉辦中國戲曲史師資培訓班。寧希元同志遠道來穗,攜所著《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沸1疽娛。我讀了其中部分雜劇的校勘記,有不少地方訂正了盧、隋、鄭三家的誤校之處。這首先由於寧希元同志在長期校勘元劇中,由博反約,概括出字音通假和字形簡化的通例;又反轉過來運用這些通例,以簡馭繁,解決了向來學者未能解決的大量?鄙系膯栴}。同時還由於有盧、隋、鄭三家書的先出,使他能夠有所比較別擇,從而博收廣取,後來居上。
但是對《元刊雜劇三十種》的整理,校正文字,分清句逗,雖然是它開始的必要的一步,但絶不是它最後的也是最有意義的一步。我在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的過程中,曾經(jīng)企圖將其中部分不見於《元曲選》及《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中的優(yōu)秀劇目,如關漢卿的《詐妮子》、石君寶的《紫雲(yún)亭》、宮大用的《七里灘》等,詳加校訂,并根據(jù)曲詞及刪節(jié)後的科白,探索劇中人物故事梗概,寫成定本。這不僅有便於探索元劇源流的學者,對一些試圖改編優(yōu)秀古典劇目,使它在今天的舞臺或銀幕上重現(xiàn)的作者同樣有用。一九五八年,我在《戲劇論叢》第二輯發(fā)表的《〈詐妮子調風月〉寫定本説明》即是嘗試之作。它對後來各地方劇團演出的《燕燕》和西安電影製片廠根據(jù)《詐妮子》改編的電影劇本,都有過影響。後來我雖然因有別的任務,中止了這個工作,不無遺憾。但我想在寧希元同志的書出版之後,進一步掃清了讀者在文字句逗上的障礙,這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劇目,必將有人爲之目擊神追,從而根據(jù)合理的推斷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構思,爲它們披上一件件彩墨斑爛的歷史外衣,使之重現(xiàn)於我們的舞臺和銀幕之上,像甘肅省歌舞劇團根據(jù)敦煌殘留的壁畫創(chuàng)造出《絲路花雨》的大型舞劇一樣,這絶不是不可能的。
王季思
一九八〇年六月六日
關張雙赴西蜀夢...................................關漢卿
閨怨佳人拜月亭...................................關漢卿
關大王單刀會...................................關漢卿
詐妮子調風月...................................關漢卿
好酒趙元遇上皇...................................高文秀
楚昭王踈者下船...................................鄭廷玉
看錢奴買冤家債主...................................鄭廷玉
泰華山陳摶高臥...................................馬致遠
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馬致遠
散家財天賜老生兒...................................武漢臣
尉遲恭三奪槊...................................尚仲賢
漢高皇濯足氣英布...................................尚仲賢
冤報冤趙氏孤兒...................................紀君祥
諸宮調風月紫雲(yún)亭...................................石君寶
相國寺公孫汗衫記...................................張國賓
薛仁貴衣錦還鄉(xiāng)記...................................張國賓
張鼎智勘摩合羅...................................孟漢卿
李太白貶夜郎...................................王伯成
岳孔目借鐵拐李還魂...................................岳伯川
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狄君厚
地藏王證東窗事犯...................................孔文卿
承明殿霍光鬼諫...................................楊梓
死生交范張鷄黍...................................宮天挺
嚴子陵垂釣七里灘...................................宮天挺
輔成王周公攝政...................................鄭光祖
蕭何月夜追韓信...................................金仁杰
陳季卿悟道竹葉舟...................................范康
諸葛亮博望燒屯...................................無名氏
鯁直張千替殺妻...................................無名氏
小張屠焚兒救母...................................無名氏
附:
醉思鄉(xiāng)王粲登樓...................................鄭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