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緊貼裝備全壽命周期工作實際,充分借鑒國內(nèi)外最新研究成果,充分總結(jié)吸收編者團隊在可靠性工程領(lǐng)域?qū)嵺`經(jīng)驗,介紹了可靠性基礎(chǔ)知識、可靠性工程內(nèi)容和發(fā)展歷程,對裝備可靠性要求論證、裝備可靠性設(shè)計與分析、裝備可靠性試驗與評價、裝備使用可靠性評估與改進及裝備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實施流程、技術(shù)方法、工作要點等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并對裝備可靠性工程新技術(shù)如裝備可靠性數(shù)字孿生技術(shù)、智能軟件可靠性技術(shù)等前沿理論與技術(shù)進行了介紹。 本書適合從事裝備設(shè)計、研究、生產(chǎn)和使用工作,以及可靠性工程相關(guān)工作的各類科技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院校師生的教學參考用書。
方其慶,男,1979年12月出生,安徽省無為市人,空軍預(yù)警學院副教授,軍事裝備學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2009年畢業(yè)于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預(yù)警裝備管理與保障教學與科研。主持、參與完成軍隊科研課題15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參編專著、教材9部,獲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發(fā)表論文20余篇。
第1章 緒論 (1)
1.1 可靠性基礎(chǔ) (1)
1.1.1 可靠性基本概念 (1)
1.1.2 可靠性參數(shù) (3)
1.1.3 產(chǎn)品壽命分布 (5)
1.2 可靠性工程 (11)
1.2.1 可靠性工程概要 (12)
1.2.2 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內(nèi)容 (12)
1.3 可靠性工程的發(fā)展歷程 (16)
1.3.1 概念形成階段 (16)
1.3.2 建立階段 (18)
1.3.3 全面發(fā)展階段 (19)
1.3.4 趨于成熟階段 (20)
1.3.5 深入發(fā)展階段 (22)
1.3.6 新技術(shù)革命階段 (22)
第2章 裝備可靠性要求論證 (23)
2.1 裝備可靠性要求 (23)
2.1.1 可靠性定量要求 (23)
2.1.2 可靠性定性要求 (26)
2.1.3 可靠性工作項目要求 (27)
2.2 可靠性定量要求論證 (29)
2.2.1 可靠性定量要求論證方法 (31)
2.2.2 可靠性定量要求論證流程 (38)
2.2.3 可靠性定量要求論證要點 (38)
2.2.4 某型飛機可靠性定量要求論證示例 (40)
2.3 可靠性定性要求論證 (42)
2.3.1 可靠性定性要求的確定 (42)
2.3.2 可靠性定性要求論證流程 (43)
2.3.3 可靠性定性要求論證要點 (43)
2.3.4 某型電子設(shè)備可靠性定性要求論證示例 (44)
2.4 可靠性工作項目要求論證 (44)
2.4.1 可靠性工作項目要求論證流程 (45)
2.4.2 可靠性工作項目要求論證要點 (45)
2.4.3 某型飛機可靠性工作項目要求論證示例 (46)
第3章 裝備可靠性設(shè)計與分析 (48)
3.1 概述 (48)
3.2 可靠性建模 (49)
3.1.1 可靠性模型分類 (49)
3.1.2 可靠性建模方法 (50)
3.1.3 可靠性建模流程 (53)
3.1.4 可靠性建模要點 (55)
3.1.5 某型綜合處理計算機可靠性建模示例 (55)
3.3 可靠性分配 (57)
3.3.1 可靠性分配參數(shù) (58)
3.3.2 可靠性分配方法 (58)
3.3.3 可靠性分配流程 (65)
3.3.4 可靠性分配要點 (66)
3.3.5 某型飛機可靠性分配示例 (67)
3.4 可靠性預(yù)計 (69)
3.4.1 可靠性預(yù)計方法 (70)
3.4.2 可靠性預(yù)計流程 (76)
3.4.3 可靠性預(yù)計要點 (78)
3.4.4 某型電源管理設(shè)備可靠性預(yù)計示例 (78)
3.5 故障模式、影響及危害性分析 (81)
3.5.1 FMECA分析類型 (81)
3.5.2 FMECA分析方法 (83)
3.5.3 FMECA分析流程 (97)
3.5.4 FMECA分析要點 (102)
3.5.5 某型飛機升降舵操縱分系統(tǒng)硬件FMECA示例 (103)
3.6 故障樹分析 (108)
3.6.1 故障樹類型及其構(gòu)建方法 (108)
3.6.2 故障樹分析方法 (111)
3.6.3 故障樹分析流程 (113)
3.6.4 故障樹分析要點 (116)
3.6.5 某型捷聯(lián)慣導(dǎo)系統(tǒng)FTA示例 (116)
3.7 潛在分析 (121)
3.7.1 潛在分析方法 (121)
3.7.2 潛在分析流程 (124)
3.7.3 潛在分析要點 (126)
3.7.4 某電路系統(tǒng)潛在分析示例 (126)
3.8 電路容差分析 (130)
3.8.1 電路容差分析方法 (130)
3.8.2 電路容差分析流程 (133)
3.8.3 電路容差分析要點 (135)
3.8.4 某型帶通濾波器電路容差分析示例 (136)
3.9 元器件選用控制 (139)
3.9.1 元器件選用的原則與順序 (139)
3.9.2 元器件選用控制流程 (140)
3.9.3 元器件選用控制要點 (143)
3.10 耐久性分析 (143)
3.10.1 耐久性分析模型和方法 (144)
3.10.2 耐久性分析流程 (144)
3.10.3 耐久性分析要點 (146)
3.11 可靠性仿真分析 (146)
3.11.1 可靠性仿真基本原理 (147)
3.11.2 可靠性仿真分析方法 (147)
3.11.3 可靠性仿真分析工作流程 (148)
第4章 裝備可靠性試驗與評價 (151)
4.1 可靠性試驗分類及內(nèi)容 (151)
4.1.1 一般分類 (151)
4.1.2 按試驗截尾情況分類 (156)
4.2 環(huán)境應(yīng)力篩選試驗 (156)
4.2.1 概述 (156)
4.2.2 試驗程序 (157)
4.2.3 試驗方法 (158)
4.2.4 工作要點 (158)
4.2.5 典型案例/示例 (159)
4.3 可靠性研制試驗 (160)
4.3.1 概述 (160)
4.3.2 試驗程序 (160)
4.3.3 試驗方法 (161)
4.3.4 工作要點 (161)
4.4 可靠性增長試驗 (162)
4.4.1 概述 (162)
4.4.2 試驗程序 (162)
4.4.3 試驗方法 (164)
4.4.4 工作要點 (167)
4.5 可靠性驗證試驗 (169)
4.5.1 概述 (169)
4.5.2 試驗程序 (169)
4.5.3 試驗方法 (170)
4.5.4 工作要點 (177)
第5章 裝備使用可靠性評估與改進 (179)
5.1 概述 (179)
5.2 使用可靠性信息搜集 (180)
5.2.1 使用可靠性信息主要內(nèi)容 (180)
5.2.2 使用可靠性信息收集原則和要求 (181)
5.2.3 使用可靠性信息收集程序方法 (182)
5.2.4 工作要點 (182)
5.3 使用可靠性評估 (183)
5.3.1 使用可靠性評估流程 (183)
5.3.2 常用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186)
5.3.3 工作要點 (197)
5.4 使用可靠性改進 (198)
5.4.1 可靠性改進項目的確定 (198)
5.4.2 可靠性改進的途徑方法 (199)
5.4.3 工作要點 (199)
5.4.4 可靠性改進示例 (200)
第6章 裝備可靠性管理 (202)
6.1 概述 (202)
6.1.1 可靠性管理的內(nèi)涵 (202)
6.1.2 可靠性管理的方法 (203)
6.2 建立可靠性工作機構(gòu) (204)
6.2.1 可靠性工作機構(gòu)的架構(gòu)與責任 (204)
6.2.2 建立可靠性工作機構(gòu)的基本要求 (207)
6.2.3 建立可靠性工作機構(gòu)的要點 (207)
6.3 制訂工作計劃 (207)
6.3.1 可靠性工作計劃的內(nèi)容 (208)
6.3.2 可靠性工作計劃制訂的基本要求 (208)
6.3.3 制訂可靠性工作計劃的要點 (209)
6.4 對承制方、轉(zhuǎn)承制方和供應(yīng)方的監(jiān)督與控制 (209)
6.4.1 監(jiān)督與控制的工作內(nèi)容 (210)
6.4.2 監(jiān)督與控制的工作要求 (211)
6.4.3 監(jiān)督與控制的工作要點 (211)
6.5 可靠性評審 (212)
6.5.1 可靠性評審的工作內(nèi)容 (212)
6.5.2 可靠性評審的工作要求 (215)
6.5.3 可靠性評審的工作要點 (215)
6.6 建立故障報告、分析和糾正措施系統(tǒng) (216)
6.6.1 建立FRACAS系統(tǒng)的工作內(nèi)容 (217)
6.6.1 FRACAS運行工作程序 (220)
6.6.2 可靠性信息管理的工作要求 (222)
6.6.3 建立FRACAS的工作要點 (224)
第7章 裝備可靠性工程新技術(shù) (225)
7.1 復(fù)雜系統(tǒng)可靠性技術(shù) (225)
7.1.1 復(fù)雜系統(tǒng)概述 (225)
7.1.2 復(fù)雜系統(tǒng)的可靠性 (226)
7.2 裝備體系可靠性技術(shù) (230)
7.2.1 裝備體系概述 (230)
7.2.2 裝備體系的可靠性 (232)
7.2.3 裝備體系可靠性技術(shù) (233)
7.3 基于模型的裝備可靠性工程技術(shù) (237)
7.3.1 基于模型的系統(tǒng)工程概述 (237)
7.3.2 基于模型的裝備可靠性工程 (239)
7.3.3 基于模型的可靠性技術(shù) (240)
7.4 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裝備可靠性工程技術(shù) (244)
7.4.1 大數(shù)據(jù)概述 (244)
7.4.2 質(zhì)量大數(shù)據(jù) (245)
7.4.3 質(zhì)量大數(shù)據(jù)與可靠性工程 (246)
7.4.4 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可靠性工程技術(shù) (247)
7.5 裝備可靠性數(shù)字孿生技術(shù) (249)
7.5.1 數(shù)字孿生的概念與內(nèi)涵 (249)
7.5.2 裝備可靠性數(shù)字孿生應(yīng)用 (250)
7.5.3 裝備可靠性數(shù)字孿生關(guān)鍵技術(shù) (251)
7.6 智能軟件可靠性技術(shù) (253)
7.6.1 智能軟件及其內(nèi)涵 (253)
7.6.2 智能軟件可靠性模型 (254)
7.6.3 智能軟件可靠性保障技術(shù)手段 (255)
7.6.4 可靠的智能軟件開發(fā)過程 (256)
參考文獻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