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師范高校新詩教育應該如何開展
(代自序)
新詩教育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以此為主題的碩博學位論文、期刊論文數(shù)以百計,許多學位論文還基于實際的中學新詩教學調(diào)研而形成,呈現(xiàn)出豐富的一手數(shù)據(jù)與信息。結(jié)合閱讀論文、調(diào)研結(jié)果和個人經(jīng)歷,能夠得出這樣的印象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目前的中學新詩教學活動的范圍和層次仍有待拓展和提升,尤其是在縣級中學,新詩教育相當薄弱,教師在課堂上幾乎不講新詩,學生也欠缺自主閱讀新詩的意識。究其原因,教師對新詩的理解程度不足是一方面,深層原因則要歸結(jié)為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新詩未被列入中高考大綱,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分數(shù),自然也會壓縮新詩教學時間,讓位于其他教學內(nèi)容。因此,在無法改變現(xiàn)行考試模式的情況下,中學新詩教育很難成為應試教育的一部分,而只能是以閱讀和寫作為主的非功利的審美教育。正如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張?zhí)抑藿淌谒f可以區(qū)分出兩種功能和形態(tài)的新詩教育一種是納入程式化的學校教育機制、與其他文類教育無差別的新詩教育一種是個性化的、非應試的新詩教育。后者的意義是打破環(huán)繞在新詩和教育周圍的雙重樊籬,將新詩教育還原為一種廣義的教育,即通過各種歷練、實踐對個體身心進行自我完善,而讀詩和寫詩是其中一種靈活、便捷的方式。
中學新詩教育現(xiàn)狀如此,高校新詩教育的情況又如何呢?可以說,當下的中學與高校新詩教育之間存在斷層。因為中學新詩教育受應試體制所限,很多學生在中學時期并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全面的新詩教育,新詩史知識欠缺,學生普遍對新詩感到茫然。目前,高校新詩教育或多或少要扮演普及的角色。但問題在于面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生,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普及?就高等教育而言,普及顯然不是最終目的,在使學生獲得一定層次的新詩知識后,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新詩鑒賞能力?教育強調(diào)學以致用,本科生在獲得新詩鑒賞能力后,尤其是師范生如何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將知識與能力反哺給中學生,使高校與中學的新詩教育形成有效銜接?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高校新詩教育中得以解決。
高校新詩教學活動大致分為兩種類型課堂教學活動與課外的詩歌活動。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活動包括教師授課、師生互動、小組討論、作業(yè)布置等環(huán)節(jié)課外詩歌活動主要包括詩歌朗誦會、詩歌社團活動。一些針對高年級本科生和碩博研究生的新詩課堂往往省略教師講解的過程,而以學生主講與小組討論為主,討論的主題集中于某個或某幾個新詩文本,教師在其中起到引導、總結(jié)的作用,討論的主體是學生。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代表性課程是洪子誠教授在2001年9月至12月為北京大學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生開設的近年詩歌選讀,其課程的參與者后來多成為知名詩人、詩評家,如姜濤、胡續(xù)冬、冷霜、周瓚、胡少卿、錢文亮等。洪子誠曾在正式出版的《在北大課堂讀詩》一書序言中提到當時課堂教學的過程在9月初開始的第一次課上,由我對課程內(nèi)容、方法和參加者要做的工作做了說明。第一,每次課讀一位詩人的一二首作品,由一二位參加者擔任主講,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主講人的報告一般限制在50分鐘以內(nèi),以便其他的人有時間交換意見。第二,主講和討論以所選作品的具體解析為主,也可以聯(lián)系該詩人的創(chuàng)作特征、創(chuàng)作道路,以及近年詩歌的一些重要現(xiàn)象、問題。另外,上課時,參加者要提交對選讀作品的簡短的評論文字,在每次課結(jié)束前,由擔任下次課主講的同學布置需事先閱讀的材料。第三,鑒于大家肯定有各不相同的詩歌觀念,對當代詩歌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提倡一種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態(tài)度,也提倡不同意見、方法的互補和對話。歸根結(jié)底,重要的可能不是要給出某種答案,或達到某種共識,而是呈現(xiàn)富于啟發(fā)意味的多種可能性。第四,上課時進行錄音。課后,由主講人對課的錄音加以整理。在整理時,主講人可以依據(jù)討論的意見,對自己的解析做修改、補充,并提供進一步了解這位詩人的參考資料。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能夠在一種詩可以群的氛圍中,使參與者通過各抒己見、對話交流來增強對新詩文本的認識。并且他們討論的文本,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詩作品,討論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建構(gòu)新詩閱讀史的過程。
可以說,洪子誠教授的近年詩歌選讀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為研究生階段的新詩教育提供了可供參考借鑒的典范,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為研究生開設的新詩課程均采用了這種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高校大多為985211與雙一流高校,所針對的學生群體大多為研究生,而對于普通地方高校的本科生而言,由教師主導的普及似乎更為重要,學生主導的詩可以群還在其次。這種觀點并不含歧視意味,而是在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下,本科生與研究生之間、普通地方院校的本科生與985高校的本科生之間對新詩的接受程度必然存在一定差異。教師主導的普及教學模式也有一些可資借鑒的例證,如陳超教授在河北師范大學為本科生、研究生所開設的現(xiàn)代詩歌研究課程。陳超去世后,其學生王偉整理該課程講稿,并出版了《未來的舊錄像帶陳超詩學講座》一書。該書分為現(xiàn)代詩總論、意象與生命心象理論、生命體驗與詩的象征理論、超現(xiàn)實主義詩學、消解圣詞日常經(jīng)驗表達的詩學、現(xiàn)代詩的結(jié)構(gòu)原則、現(xiàn)代詩功能論、本土現(xiàn)代詩發(fā)展脈絡等幾部分,結(jié)合中外經(jīng)典詩歌文本進行講解,可謂是陳超的生命詩學理論與詩歌細讀方法的結(jié)合。眾所周知,河北考生長期受到衡水模式的影響,在初高中階段較少接觸到新詩,而陳超講授的新詩課程既具有理論性,又不乏趣味性,深入淺出,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學生甚至由此走上了新詩研究與教學之路,如霍俊明、范云晶、張凱成等,使得許多中學生受益。
而對非師范的地方本科院校來說,通識性也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根據(jù)通識性新詩課堂整理而成的最新著作有河北大學鄧招華的《現(xiàn)代新詩文本細讀與詩學闡釋》、南京藝術(shù)學院張德強的《閱讀新詩》、湖南文理學院程一身(肖學周)的《讀詩課》等。這些著作或者說教材基本都是以新詩史發(fā)展歷程為脈絡、以文本細讀為中心,所選的講解篇目經(jīng)典詩作。其編寫的主要目的是普及,如張德強在《閱讀新詩》的前言中提道作為一本中文新詩導讀性質(zhì)的教材,《閱讀新詩》的預期讀者是對新詩感興趣又對其發(fā)展歷程、形式演變、評價標準了解較少的朋友,編纂目的著眼于普及而非批評或研究。但是這些通識性教材存在的問題在于其語言敘述偏學術(shù)化,普通本科生恐怕難以讀懂或者缺乏興趣。與之形成互補的,是近年來一些詩人根據(jù)自己在高校所做詩歌講座整理而成的著作,如王志軍的《進入詩歌關(guān)于讀詩和寫詩的六堂課》、廖偉棠的《我偏愛讀詩的荒謬現(xiàn)代詩的三十堂課》、王煒的《試論詩神》等,這些新詩教學的實錄頗具現(xiàn)實意義,但詩人的授課過程大多滲透著個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所舉的例子除了經(jīng)典詩人詩作之外,還會涉及同時代人的作品,體現(xiàn)出個人的、貼近當下的新詩閱讀經(jīng)驗,與公共的詩歌史之間形成對照。比如,王志軍的《進入詩歌關(guān)于讀詩和寫詩的六堂課》分為六部分詩歌中事實的力量、抒情的有效性、詩歌中的聲音、詩歌中的語言、詩歌中的建筑學、詩歌中的境界,所觸及的都是新詩的核心問題,并列舉大量同時代人的詩作為例證,如雷武鈴、楊鐵軍、周偉馳、袁永蘋、謝笠知的作品等,論述的語調(diào)更具有隨意性,娓娓道來,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區(qū)別于嚴肅的學術(shù)性語言。由此可見,即便是通識性的新詩著作,其書寫模式與所反映的作者新詩教學觀念也并不一致,呈現(xiàn)出公共性與私人性的差異。
本書想探索的是一種適應地方師范高校學生需求的新詩教學模式。我從本科起便從事新詩研究,碩士與博士分別受教于孫基林教授與張?zhí)抑藿淌冢?018年博士畢業(yè)后入職廊坊師范學院,在多年從事詩歌研究的苗雨時教授的鼓勵下,自2021年9月開始,為漢語言文學(師范類)的學生開設現(xiàn)代詩歌研究選修課,該課程安排于第四學期,每周一次,32學時,2學分,目前已開設了三輪。在正式開課之前,我曾在2019級漢語言文學所有選課的學生中做過有關(guān)中學新詩教育的調(diào)研,有80.56%的學生表示中學期間老師只簡單分析過詩歌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11.11%的學生表示老師詳細講解過新詩,還傳授解讀新詩的方法8.33%的學生表示老師從來未講解過新詩。而經(jīng)過教師的講解,72.22%的學生仍表示對教材中的新詩理解一般,僅有25%的學生表示能夠深入理解,還有2.78%的學生表示不能理解。而除了教材之外的新詩作品,86.11%的學生表示中學教師沒有講過。由此可見,這些學生的新詩接受基礎偏薄弱,普及是首要的教學任務。另外,考慮到這些學生畢業(yè)后大多會從事中學語文教師的工作,所以在授課時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新詩教學技能。
現(xiàn)代詩歌研究課的具體安排第一周,介紹新詩的概念、新詩與古典詩詞的異同、舉例說明新詩細讀的方法第二周至第六周,梳理20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新詩發(fā)展的脈絡,重點介紹代表性詩人和詩歌流派第七周至第十六周,圍繞新詩的歧義性、風格、意象、抒情方式、韻律、結(jié)構(gòu)與層次、修辭、敘述性、古典性、性別書寫十個專題,將學生分為十個小組,每個小組解讀兩首具有代表性的詩作(一首現(xiàn)代詩歌、一首當代詩歌)。詩歌專題與篇目的選擇主要源于《未名詩歌分級讀本·中學卷1》(西渡主編)、《未名詩歌分級讀本·中學卷2》(張?zhí)抑拗骶帲、《詩歌讀本·大學卷》(姜濤主編)中的專題與篇目,這幾本詩歌讀本基于我的廣泛閱讀與對廊坊師范學院本科生學習情況的了解,認為其專題設置反映了新詩研究的核心問題,更符合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接受程度,所選篇目與專題的理念相適應,兼具經(jīng)典性與時代性,本科生能從閱讀新詩、細讀新詩中獲得較大的啟迪。
現(xiàn)代詩歌研究的課堂教學活動大致如下每堂課開始,學生先進行課堂展示和小組討論,教師隨后進行點評和深度講解,并啟發(fā)學生對新詩專題做進一步思考。這種教學活動類似于洪子誠教授與陳超教授新詩教學實踐模式的結(jié)合,實踐證明,學習效果較好,選課人數(shù)逐漸增加,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修學生基本掌握了新詩細讀的方法,初步具備了新詩教學的技能。2019級中文系有5名學生在《雨時詩刊》上發(fā)表了新詩細讀文章,1名學生在《文化產(chǎn)業(yè)》雜志上發(fā)表了新詩研究論文。主講教師發(fā)表了新詩教改論文2篇,主持新詩校級教改課題3項,逐步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的結(jié)合。2022年,主講教師獲得了廊坊師范學院20212022學年教學質(zhì)量考核優(yōu)秀,進一步證明了現(xiàn)代詩歌研究課程的成功。由于是選修課,現(xiàn)代詩歌研究僅作為考查,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主要包括課堂考勤、分組展示、評論作業(yè)等內(nèi)容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60%,主要考查學生細讀新詩與撰寫新詩教案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代詩歌研究在授課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中學語文教學的需求一是在梳理新詩發(fā)展脈絡時,重點講解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新詩篇目,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戴望舒的《蕭紅墓畔口占》、穆旦的《我看》、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二是將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閱讀相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細讀新詩、講解新詩的能力三是邀請中學語文教師觀摩,認真傾聽其對新詩教學的意見,并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吸收。
現(xiàn)代詩歌研究課程的開設,既可以讓學生掌握新詩史基礎知識、獲取新詩細讀和教學能力,也可以與中學新詩教育形成對話與交流。這種實踐并非個案,2023年7月10日,在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的新詩教學的定位、問題及改善方法研討會上,高校教師與中學教師針對新詩教學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會議形成的共識之一是迫切需要指導如何閱讀、講授新詩的讀物,這需要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共同參與,在達成相對共識性的基礎上來編寫,同時要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保留差異性的空間。這與本書的編寫理念相一致。本書在充分反映現(xiàn)代詩歌研究課堂教學活動經(jīng)驗的基礎上,也希望為地方師范院校及中學提供可資借鑒的新詩教學模式,既為本科生、中學生提供新詩史基礎知識,又培養(yǎng)其新詩細讀的能力。在論述語言方面,本書按照出版要求刪去了冗余的語氣詞和重復的表述,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性,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使中學生能有所收獲。另外,本書在正文之后還附有我近年來針對新詩教學與閱讀所撰寫的四篇文章,供研究者參考。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恩師孫基林教授、張?zhí)抑藿淌趯ξ业南ば闹笇,感謝苗雨時教授對我在廊坊師范學院從事新詩教學的熱心幫助,也感謝廊坊師范學院2019級漢語言文學、2020級漢語言文學所有選修現(xiàn)代詩歌研究課程的學生的積極參與。不過,由于現(xiàn)代詩歌研究課程的教學模式還在不斷探索與完善的過程中,再加之我水平有限,因此本書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諸位方家批評指正。
目錄
怎樣讀現(xiàn)代詩................................................................................. 001
現(xiàn)當代詩歌脈絡梳理之一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 013
現(xiàn)當代詩歌脈絡梳理之二20世紀30年代的作品.......................... 026
現(xiàn)當代詩歌脈絡梳理之三20世紀40年代的作品.......................... 041
現(xiàn)當代詩歌脈絡梳理之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051
現(xiàn)當代詩歌脈絡梳理之五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056
現(xiàn)當代詩歌脈絡梳理之六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
作品........................................................................................ 071
專題一現(xiàn)代詩的歧義性.................................................................. 087
專題二現(xiàn)代詩的風格...................................................................... 099
專題三現(xiàn)代詩的意象...................................................................... 112
專題四現(xiàn)代詩的韻律...................................................................... 125
專題五現(xiàn)代詩的抒情風格.............................................................. 136
專題六現(xiàn)代詩的結(jié)構(gòu)與層次.......................................................... 147
專題七現(xiàn)代詩的修辭...................................................................... 160
專題八現(xiàn)代詩的敘述性.................................................................. 172
專題九現(xiàn)代詩的古典性.................................................................. 182
專題十現(xiàn)代詩的性別書寫.............................................................. 197
參考文獻........................................................................................ 210
附錄一現(xiàn)代詩歌研究課程與廊坊市初中語文教學
銜接研究........................... 吳昊213
附錄二河北省高校詩歌文化建設研究
以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為背景
......................... 吳 昊 王雪倩 張凱成220
附錄三感受視聽美感,體驗時空變幻
讀穆旦《我看》兼談中學生現(xiàn)代詩細讀
................................ 吳昊王欣欣228
附錄四當代詩歌細讀的可能性
評《在北大課堂讀詩(修訂版)》............. 吳昊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