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史》是系統(tǒng)地梳理了中國戲劇自周秦時代至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歷程,不僅涵蓋了從古代優(yōu)伶到近代話劇的演變過程,還詳盡介紹了各種地方劇種的特點及其流派。徐慕云先生以其深厚的文話底蘊與邏輯,對中國戲劇的源流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對各個時期的重要劇目、代表人物和表演風格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本書開篇即追溯了中國戲劇的起源,從先秦時期的祭祀儀式、漢代的百戲到唐宋時期的戲劇雛形,詳細描述了早期戲劇形式的形成和發(fā)展背景。通過對這一時期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的研究,揭示了中國古代戲劇藝術的萌芽狀態(tài)。隨即敘述了不同朝代隨著社會政治、生活、文化的變化與變遷,戲劇發(fā)生的發(fā)展與變化,一直延展到現(xiàn)代文明下的戲劇發(fā)展,是一部不可錯過的文化與歷史的精彩作品。
徐慕云的《中國戲劇史》是對中國戲劇發(fā)展歷程的一次全景式回顧。作者憑借其深厚的研究功底,將復雜的戲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使讀者能夠輕松掌握關鍵內(nèi)容。無論是戲劇行業(yè)從業(yè)者還是戲劇喜愛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jié)。此外,書中還包含了大量珍貴劇目演出劇照等,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如果你對中國戲劇充滿好奇,想要了解它的起源、發(fā)展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中國戲劇史》將是你的首選讀物。徐慕云用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資料,構建了一個既嚴謹又生動的戲劇世界。這本書不僅是學習和研究中國戲劇的重要參考,也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化橋梁。
徐慕云,江蘇徐州人,戲劇理論家、戲曲教育家。畢業(yè)于上海大同大學。從小喜愛京劇,曾師從戲曲音樂家陳彥衡研究京劇音韻及譚派藝術。20年代末到30年代在上海、北京等地從事新聞工作及京劇評論、戲曲史研究工作,主辦過《大風報》、《益世報》,30年代末至40年代,先后擔任上海戲劇學校教務長、中華國劇學校校長。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領導下,與高百歲在武漢創(chuàng)辦中南戲曲學校,任教務主任。編寫的劇本有《趙氏孤兒》《黑旗劉》《脫靴辨奸》等,著有《梨園影事》《京劇雜談》《中國戲劇史》等。
鄭序/001
自序/003
卷一古今優(yōu)伶劇曲史/007
第一章 周秦時代之優(yōu)伶/010
第二章 漢魏之憐人/019
第三章 六朝之戲曲/027
南朝/32
北朝/36
第四章 唐代之戲曲/46
第五章 五代時之戲劇/64
第六章 宋代之戲劇/68
南北曲/068
雜劇/072
滑稽戲/78
說書/81
影戲/83
傀儡戲/84
第七章 元代之戲劇/85
元之南北曲/087
元劇之編制/088
元代之傳奇/095
南北戲之角色/096
第八章 明代之戲劇/99
南北劇之消長/101
明代之傳奇/107
第九章 清代及民國以來之戲劇/113
第十章 清代之南府/120
卷二各地、各類劇曲史/007
第一章 秦腔/130
秦腔之板眼與腔調(diào)/136
第二章 昆曲/144
第三章 高戈/154
第四章 漢劇/157
第五章 粵劇/162
第六章 川劇/167
第七章 越劇/172
第八章 山西梆子/176
第九章 河南梆子/180
第十章 皮黃劇/183
第十一章 話劇/162
中國話劇運動發(fā)展史/187
新劇與文明戲/189
五四后的愛美劇/199
感傷主義的戲劇/204
新興戲劇運動/211
大眾化的戲劇/225
卷三戲劇之組合/255
第一章 角色之分類/256
生之類別/256
旦之類別/261
凈之類別/266
丑之類別/270
坤伶/274
武行/279
第二章 場面之組織/281
文場(絲竹類之樂器屬之)/281
武場(金革木類之樂器屬之)/281
皮黃劇文場之繁難及其歷史之沿革/288
皮黃各種板別之命名/293
第三章 后臺之組織/302
管事/302
管箱/303
彩頭 煙火/304
后臺規(guī)則/306
后臺忌諱/308
后臺所供之祖師/309
第四章 戲裝、盔頭、靶子等名稱/313
大衣箱中服裝之名稱/313
二衣廂中服裝之名稱/320
盔頭箱中各物之名稱/322
靶子箱中各物之名稱/327
胡須靴鞋之各種名稱/332
梳妝臺上各物之名稱/334
砌末物件之名稱/336
卷四臉譜服裝在劇中之殊功用/343
第一章 臉譜如何表明忠奸善惡/344
臉譜之歷史及功用/344
臉譜之顏色及勾法/346
臉譜之眉、眼、嘴、鼻、腦門五部/353
第二章 服裝如何判別文武尊卑/365
卷五戲劇之評價與其藝術之研究/367
第一章 中西劇之評價與比較/368
第二章 中國戲劇之調(diào)查與整理/378
組織國內(nèi)戲劇調(diào)查團/379
勿令畸形發(fā)展/381
取締不良劇本由中宣部統(tǒng)一審查/382
速編適應時代潮流的新劇本/383
創(chuàng)設國家戲院/384
創(chuàng)立國際戲劇陳列館/385
注意戲校學生公民訓練/385
組織中國戲劇公演團/386
政府應優(yōu)待劇作家/387
第三章 六十年來故都名伶概述/388
第四章 對于戲劇之唱念音韻行腔等藝術研究/401
釋尖團字/401
釋十三轍/402
談十三轍/405
說琴師/406
說嗓/407
二黃西皮難易之比較/409
研究《空城計》孔明之稱呼/410
研究譚調(diào)之心得/411
研究《打漁殺家》之河海問題/415
說回龍腔/415
說哪字虛音/417
京胡過門統(tǒng)一論/417
談本戲與新戲/420
第五章 國家戲院之創(chuàng)建及中央文化會對于劇運之推動/424
中央創(chuàng)建國立戲劇音樂院之經(jīng)過/426
第六章 國立戲劇學校之創(chuàng)立/431
第七章 北平戲曲學校史略/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