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10周年紀念限量版)》與通行印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往于:可以從中窺見曹雪芹生前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早期原貌,并可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紅顏知己”脂硯齋在甲戍原稿本上留下的1600余條珍貴批語。這是打開《紅樓夢》迷宮的一把鑰匙。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10周年紀念限量版)》所據(jù)底本,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11種《紅樓夢》脂評本中產(chǎn)生年代最早、保存原貌最真切、殘缺也較多、但卻是最珍貴的一種,由胡適先生1927年發(fā)現(xiàn)收藏,現(xiàn)藏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今據(jù)1961年臺灣首次面世的影印本校點排印,并悉數(shù)收錄了原底本及影印本上有關此本的各種資料。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10周年紀念限量版)》自2000年12月初版問世以來,曾經(jīng)三次修訂,七次重印。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10周年紀念限量版)》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首次出版的甲戌本《紅樓夢》的校訂本,是產(chǎn)生年代最早、保存原書面貌最真切的一本,特別是曹氏的&紅顏知己&脂硯齋的1600余條批語,可以說是窺視曹雪芹,批開紅樓迷宮的一把鑰匙。本書據(jù)胡適1927年收藏本排印。
周汝昌
。ㄒ唬
與遂夫因紅學而相識,轉(zhuǎn)眼二十年矣。猶記貴陽一會,他的《曹雪芹》歌劇演出,頗極一時之盛。雪芹之影,見于舞臺之上,此為創(chuàng)舉,史家應記一筆。他也有專著問世,曾為制序。如今他又出示新書稿,為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作出一個?闭淼挠”,囑我略書所見,仍為之序。此事辭而不獲,復又命筆——執(zhí)筆在手,所感百端,感觸既繁,思緒加紊。故爾未必足當序引之品格,先請著者讀者鑒諒。
辭而不獲者,是實情而非套語。所以辭者,目壞已至不能見字,書稿且不能閱,何以成序?此必辭之由也。其不獲者,遂夫堅請,上門入座,言論滔滔,情詞奮涌,使我不忍負其所望;加之一聞甲戌本之名,即生感情,倘若&"峻拒&",則非拒遂夫也,是拒甲戌本也——亦即拒雪芹脂硯之書也,是烏乎可?有此一念,乃不揣孤陋,聊復貢愚。言念及此,亦慚亦幸,載勉載興。
甲戌本《石頭記》是國寶。但自胡適先生覓獲人藏并撰文考論之后,八十年來競無一人為之下切實功夫作出專題研究勒為一書,向文化學術界以及普天下讀者介紹推薦(所謂&"普及&")。它雖有了影印本,流傳亦限于專家學者而已。今遂夫出此校本,以填補八十年間之巨大空白,其功如何,無待煩詞矣。
甲戌本是紅學的源頭,正如《四松堂集》與《懋齋詩抄東皋集》是曹學的源頭一樣——我自己久想?yún)R集二集的不同抄、印本(四松有三本,懋齋有二本),加以校整箋釋,命之為《壽芹編》;然至今未能動手。舉此,以為可供對比,遂夫有功,我則無成也。
甲戌本,有原本與&"過錄&"之爭,有甲戌與&"甲午&"之爭,有十六回與不止十六回之爭,復有真本與&"偽造&"之爭。也許不久還會有&"新爭更新爭&"出來,亦未可知。遂夫似乎不曾因此而有所&"動搖&",保持了自己的見解,并為之下真功夫,使成&"實體&",而非空言。
有人硬說甲戌本之稱是錯誤的,只因上面有了甲午年的朱批而大放厥詞。他竟不曉:某年&"定型&"之本,可以在此年之后不斷添加復閱重審的痕跡。說&"甲戌&",是指它足能代表甲戌年&"抄閱再評&"的定本真形原貌。這有什么&"錯誤&"可言?至于也有一種主張,說此本定型時只寫出了十六回,甚至認為中間所缺的回數(shù),也非殘失——雪芹當時即&"跳過四回&"而續(xù)寫的。……
我覺得這類看法很難提供合乎情理的論證。
&"真?zhèn)?"之爭的先聲是大喊大叫:《凡例》不見于其他抄本,乃是&"書賈(gu)偽造&"云云。后來發(fā)展,就出現(xiàn)了認為甲戌本正文、批語、題跋……一切都是徹底的假古董,本&"無&"此物;而且脂本諸抄,皆出程高活字擺印本之后,程本方是&"真文&"。
對于這些&"仁智&"之見,遂夫在本書中自有他自己的評議。
甲戌本是紅學的源頭,自它出現(xiàn),方將芹書二百年間所蒙受垢辱一洗而空,恢復了著作權和名譽權。
于此,已可見紅學研究是如何的重要與必要。
于此,也可見紅學研究是一件多么復雜、曲折、艱苦、孤立、&"危險&"的工作。
甲戌本之得以保存無恙,也有很大的傳奇性與幸運性。我是局&"內(nèi)&"人、親歷者,知之較詳,它處略有所記,茲不重述。
1948年之夏,我從胡適先生處借得甲戌本后,亡兄祜昌一手經(jīng)營了一部甲戌錄副本,以供不斷翻閱研讀——為了珍保原書的黃脆了的紙頁。當時經(jīng)驗一無所有,等于盲目尋途,抄畢只能用&"一讀一聽&"的辦法核對了一下,對許多的異體書寫法,不能盡量忠誠照寫,此為疏失,因此乃原本一大特色,十分重要,甚至可以透露若干雪芹原稿書法的痕跡(請參看拙著《石頭記鑒真》,華藝出版社再版時改為《紅樓夢真貌》)。
甲戌本當然也是&"脂學&"的源頭,因為有正書局石印戚序本雖然早已出版,卻不為人識,尤其戚序本已將&"脂硯齋&"名字的一切痕跡刪凈,&"脂學&"的建立只能等到甲戌、庚辰二本并出之時了。但我還是要著重表明:甲戌本的重要價值,遠勝于庚辰、己卯之本。
我寫了這些的用意,歸結到一點:遂夫首先選定甲戌本而決意為之工作,為之推廣普及,是一件有識有功的好事,必能嘉惠于學林,有利于紅學。無識,則不會看中&"甲戌&";無志,也不會將此工作列為平生治&"紅&"的一項重要課程。
二百多年了,曹雪芹的真文采真手筆一直為妄人胡涂亂抹,其事最為可悲。程、高之偽篡偷改偷刪,不必再說了,只看這甲戌本上另一個妄人的濃墨改字的劣跡,就足令人惡心了,他自作聰明,不懂雪芹原筆之妙義,奮筆大抹;然而也有人見賞,以為改筆是&"真&"是&"好&"。
說世上萬事萬態(tài),只是個現(xiàn)象而已;根本問題,乃是中華文化的大問題——教養(yǎng),修養(yǎng),素養(yǎng),功夫,水平,涵詠之功,積學之富,靈性之通,性分之契……許多因素,是研治紅學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這已經(jīng)是文化層次高下深淺的事,而絕非什么&"仁智&"之見一類俗義可為之強解詭辯的了。
我有一個不一定對的想法久存心里:胡適先生收得寶物甲戌本,雖多次題記,卻未作出正式的集中的深入研究成果,不知何故?如謂他勝業(yè)甚繁,不像人們所想的以紅學為至要,故擱置而難兼顧,那么他可以指導友輩門人等協(xié)助為之,但也未見他如此安排,反而晚年還是津津樂道他的程乙本。這確實讓我疑心他是否真的識透了甲戌本的價值?
甲戌與程乙,文字有霄壤之別,他卻似乎并不敏感,反以程乙為佳一我不愿對前賢多作苛論,惟獨這一點我真覺太不可解。甲戌本之未得早日出現(xiàn)整校本,或許與此不無關系。
現(xiàn)在這個校本的問世,也可以表明:紅學的出路雖然也需要&"革新&"與&"突破&",而沒有基本功的&"新&"與&"破&"則是假新假破;不務實學,醉心于高調(diào)空詞,以為已有的紅學研究之路都是陳舊可棄和多余可厭的&"歧途&"和&"誤區(qū)&",此種淺見頗盛于年輕一代學人的論說中。
遂夫并不&"老大&",但他卻歷過了一二十年的深研拿出了這部書。這個現(xiàn)象不應視為偶然,該是耐人尋味的吧。
紅學紅學,往何處去?思之思之再思之。
一些雜感,舉以代序,善不足稱,空勞囑托,尚望寬諒,進而教之。
仍系以詩曰:
曾嘆時乖玉不光,十年辛苦事非常。
脂紅粉淡啼痕在,相映情癡字字香。
庚辰清和之月記于紅稗軒
。ǘ
遂夫?qū)W人囑我為他校訂的一部重要的新書作序。多年不得晤語,全不曉他所事何事——甚至認為他已不再涉足紅學了;今因索序,方知他不但對紅學仍然執(zhí)著地關切,而且不辭辛苦,立志校勘一套《紅樓夢脂評校本叢書》。他說,甲戌本《石頭記》的發(fā)現(xiàn)至關重要,而八十年來卻無人為之謀求一個普及于大眾的辦法,故出此本,廣其流傳,為雪芹的本懷真筆湔洗積垢,恢復光芒。
這真是一種&"菩薩之心&",為&"情圣&"雪芹說法宣教。我聽了十分感動。加上我對甲戌本有一些特殊的經(jīng)歷和關系,為此新書制序,當然是義不容辭,欣然命筆。
但序稿交付之后,方又讀到他寄來的導論文章《走出象牙之塔》。沒有想到他在導論中論述了這么多這么重大的問題——這又使我覺得初序未免空泛了,應該把讀后引發(fā)的感想略加補記,以為序之&"續(xù)&"與&"絮&"。
我與亡兄為甲戌本錄副的往事,已不止一次敘過了。錄副是&"先斬后奏&",胡適之先生雖然慷慨表示,副本可由我自存,以便研究,不必給他,但畢竟我不能由此而取得發(fā)表權。中間向我借閱的,計有:陶心如、陳夢家(燕京大學教授)、徐邦達(故宮鑒定專家)、王毓林(青年工人)。朱南銑也索借過,當時不在手邊,未能借出。王毓林研究版本,出了專書,他對我們的錄副本頗加評議,態(tài)度謹嚴——認為有些字抄寫得不忠實(指舊時文人十分喜歡考究的異體字)。這一點其實我們自己也發(fā)覺了,當時匆匆趕抄,以為異體字無關文義,遂未盡依原本寫出。這也正是后來不愿再借與人的一個原由。
我于1949年將原書送還了胡先生。那時是學生,什么也不曾想過,只是一點通常的道義之心,我不能秘為己有。(交還是正當?shù),不然也可能引起日后的極大麻煩乃至災難。)
六十年代,方從出版社領導同志處得見臺灣的影印本。后來大陸方有翻印本(個別地方作了技術改動,不忠實)。
今日遂夫為之校訂出版,這方是&"通于大眾&"的第一次重要創(chuàng)舉。我說是&"菩薩之心&",如嫌此詞有釋家氣,那么就改云&"仁人志士&"——不知又有什么&"語病&"否?總之,在紅學上講句話,是提心吊膽的慣了,經(jīng)驗太豐富了,不知哪句話就讓諸公不高興,群起而攻之了。驚弓之鳥,遂夫可以體諒嗎?
令我異常驚訝的,是遂夫在導論中多次提到了我,而且說了不少話。我既慚又感。若在高人,定會避嫌,不必提到這一點——甚至連序也要&"避&"的。我非高人,所以初序之后,還又追加了這個續(xù)序。
做學問,起碼的條件似乎要有讀通古人文字句義的水平,要有學術良知,要有學術道德,要有求索真理的本懷誠意。此外,&"有識之士&"四個大字,在遂夫?qū)д撌帐幪毓P點醒,這個&"識&"字是學術的靈魂。
比如遂夫所標出的&"自敘說&"與&"新自敘說&",就是有識的最好表現(xiàn)與證明。
當然,涉及此義,&"識&"外又須有一個&"膽&"字。
雪芹的&"自敘&",是中華文化、文學史的最偉大的獨創(chuàng),是東方的,民族的,天才的——也是歷史造英雄的。在這一點上,引西方的理論與有無&"自傳&"小說,已落&"第二義&",它說明不了多大問題。我自己也引過,今日想來也是幼稚無知的做法,大可不必。遂夫于此,絕不帶水拖泥。
我希望今年真是個轉(zhuǎn)折之年。九十年代,紅學低谷①,剝極必復,大道難違。古歷龍年,西元二千,忽有遂夫此論&"橫空出世&",謂為非一大奇,可乎?
確實的,從西方時間觀念的&"世紀論&"而言之,該有紅學的希望之光一哪怕是一點熹微的曙色——示現(xiàn)于東方天際了。
遂夫的導論,開篇兩節(jié)縱論脂本的意義所在,最為精警,真是大手筆!我不知所謂&"紅學界&"中&"大人物&"誰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豈不令旁觀者也為之愧煞嘆煞?當然,他寫此論,只是表述己見(深切的感受與震動),并無與人爭勝或立異的任何用意。高就高在這里,可佩也在這里。他說了別人不肯說、不便說、不敢說的真話。可欽又在于此。
當我看到他論畸笏的諸段文字時,又不禁松散了暗存的顧慮(我們二人在脂本價值上如此契合,有人必又出謗語,說是什么&"周派&"的自相唱和而已……),因為遂夫?qū)伺c脂硯二名的真關系與我截然大異,這就讓那些謗者再無誣謗的&"理據(jù)&"了。所以我雖不同意他的論點,卻又十分欣賞他自標所見的學術精神。因是作序,文各有體,不宜申辯異同,故不多贅②。
這本書用意是普及雪芹原本真貌,而導論中對程高本篡改之酷烈卻未及深說,所論皆是因脂硯之批注而引發(fā)的諸多問題。這也足見脂批的重要性了。此為本書一大特點。至于他的這方面的論點,也是經(jīng)過覃思細究,下了真實的苦功夫而得來的,不同于那些開口胡云之流的謬說。其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可為此界人士一個示范之良例。當然這不等于說他說一萬句,一萬句皆是看準了說對了的,就是遂夫自己也不會這么想。
治紅學,需要學力、識力,要&"證&",但也要&"悟&"。這不僅僅是字句文法水平的事,是靈性的層次之事了。
這本新書的問世是一件大事,我為它喝彩,為之浮一大白!
我還相信,凡屬學人,義在追尋真理的有識之士,也會因此書而深思,而有悟。
言不盡意,以詩足之,句曰:
甄士稀逢賈化繁,九重昏瘴一開軒。
回環(huán)剝復曾無滯,代謝新陳自有源。
瓦缶鳴時旗眩亂,脂毫苦處字翩翻。
橫空忽睹珍編出,甲戌庚辰總紀元③。
題于古歷龍年申月吉日良辰
序
走出象牙之塔——《紅樓夢脂評校本叢書》導論
《紅樓夢》脂評本源流示意圖
校勘說明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凡例
第一回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第二回 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復賈雨村 榮國府收養(yǎng)林黛玉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第五回 開生面夢演紅樓夢 立新場情傳幻境情
第六回 賈寶玉初試雨云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
第七回 送宮花周瑞嘆英蓮 談肄業(yè)秦鐘結寶玉
第八回 薛寶釵小恙梨香院 賈寶玉大醉絳蕓軒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xié)理寧國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館揚州城 賈寶玉路謁北靜王
第十五回 王熙鳳弄權鐵檻寺 秦鯨卿得趣饅頭庵
第十六回 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鯨卿夭逝黃泉路
第二十五回 魘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靈玉蒙蔽遇雙真
第二十六回 蜂腰橋設言傳蜜意 瀟湘館春困發(fā)幽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第二十八回 蔣玉菡情贈茜香羅 薛寶釵羞籠紅麝串
附錄一:影印甲戌本上可以見到的跋文
劉銓福跋
濮文暹、濮文昶跋
附錄二:影印甲戌本上被胡適刪去的跋文
胡適跋一
胡適跋二
胡適跋三
俞平伯跋
周汝昌跋
附錄三:影印《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緣起
附錄四: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
附錄五:臺灣版甲戌影印本再版重印序跋
附錄六:訪周汝昌
附錄七:紅壇登龍術——從甲戌校本引出的話題
附錄八:十年前國內(nèi)傳媒及部分專家和讀者對甲戌校本的評論摘要
初版后記
二版后記
二版跋語
三版后記
四版后記
五版后記
六版后記 一個神圣時刻的遐思
七版后記 終結版,在壓力下誕生
八版后記 一個特殊的紀念版
九、&"新自敘說&"的核心與靈魂
《紅樓夢》并沒有寫賈府的盛世,曹雪芹并沒有以南京時期的曹家為藍本來構筑他的小說,書中主人公全然是以自童年時代便一直生活在北京曹家末世的作者本人為原型。這就是&"新自敘說&"的核心與靈魂。
從胡適開始,一直到當代海內(nèi)外的眾多紅學家,之所以從來不愿意正視這一點,一言以蔽之,便是誤解太深。而且平心而論,這一誤解不自今日始,早在雪芹生前就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地產(chǎn)生了。雪芹最親密的朋友敦誠、敦敏,在題贈給他的詩中每有&"秦淮舊夢人猶在,燕市悲歌酒易醺&"、&"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殘夢憶繁華&"、&"揚州舊夢久已覺,且著臨邛犢鼻禈&"之句。這里面的&"秦淮舊夢&"、&"秦淮殘夢&"、&"揚州舊夢&",分明就含有影指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寫內(nèi)容的成分在內(nèi)。這也實在難怪,越是熟悉了解曹雪芹的人,讀起此書來便越會聯(lián)想起曾經(jīng)赫赫揚揚的南京曹家,尤其聯(lián)想起曹家在南京&"四次接駕&"的無限風光。
有人可能會說:曹雪芹為什么不給他的朋友解釋清楚呢?我卻要反問一句:請設身處地想一想,他該怎樣去解釋?又怎么解釋得清楚?因為別人讀了此書該怎么想怎么想,唯獨雪芹本人不便明言。難道還能直截了當?shù)叵蜻@些皇室后裔們承認&"這確是在寫我曹家,只是沒有寫南京盛世,而寫的北京末世&"嗎?
現(xiàn)在想來,雪芹后來一次又一次地讓脂硯齋作批,讓此書以脂評定本的面貌問世,在很大程度上,便與他不能不解釋、又不能去直接解釋的尷尬處境有關。
試看全書剛剛開頭,冷子興像拉開&"序幕&"似地首次&"演說榮國府&",剛剛說了一句:&"如今這榮國兩門也都消疏了,不比先時的光景。&"脂硯齋一連在此寫了三條批語:
記清此句!可知書中之榮府已是末世了。
作者之意,原只寫末世。
此已是賈府之末世了。
這里左一個&"榮府末世&",右一個&"賈府末世&",已把問題說得夠清楚了——脂硯齋當然不可能直截了當?shù)卣f&"作者是在寫他北京時期的曹家末世&"。綜觀甲戌、庚辰本上的脂批,盡管時時點明書中之事&"作者與余實實經(jīng)過&",也時時提到&"雪芹.撰此書&"如何如何,卻從未提到一個&"曹&"字,更沒有直言賈府就是&"曹家&"。只在有一次書中寫&"自鳴鐘敲了四下&",脂硯齋似乎豁出去了,作批云:&"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樣[寫]法,避諱也。&"差點就把&"避曹寅(雪芹祖父)諱也&"說出來了、,卻終于只點到&"寅&"字為止,仍未直言&"曹&"字。
不直言曹家,顯然是脂硯作批的最后底線。除此之外,脂批及小說正文,對這個問題其實都反復作了交待,按理是不應該再引起誤會的。
比如,一般學者難免不提出這樣的疑問:若說曹雪芹是以雍正六年被抄家之后的曹家末世為藍本寫《紅樓夢》的,那時曹頫卸職解京,雖不似李煦那樣充軍發(fā)配,畢竟已經(jīng)衰敗了,哪里還有書中這樣的光景?其實曹雪芹早就料到會有此一說,所以在書中借賈雨村向冷子興發(fā)問,已經(jīng)把問題回答得十分透徹。賈雨村說他曾到金陵地界去看過昔日的寧榮二府:&"大門前雖冷落無人(脂批特意在此注明:‘寫出空宅’)……后一帶花園子里樹木山石,也都還有蓊蔚洇潤之氣,哪里像個衰敗之家?&"冷子興的回答則絕妙:
虧你是個進士出身,原來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氣象不同。
這句話里的關鍵,正在&"死而不僵&"四字。實際上就是作者在明白告訴讀者:此時的賈府,已經(jīng)是&"死&"過一次、&"輸&"過一局的了;只不過這個百年望族根基雄厚,如同&"百足之蟲&",死了也不會一下子就倒下去。言外之意,必須再經(jīng)過一點什么折騰,方可徹底崩潰!都t樓夢》所寫,正是這個&"死&"了卻沒有&"倒&"下去的&"百足之蟲&",在&"都中&"經(jīng)過再一次折騰而徹底崩潰的過程。
我說書中的賈府已經(jīng)&"死&"過一次、&"輸&"過一局,是不是憑空臆想呢?不是。就在&"演說榮國府&"這一回,幾乎所有的現(xiàn)存脂本上都有一首回前詩:
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
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
詩里通過一連串的比喻,已經(jīng)把問題說得再清楚不過。&"輸贏&"并提,只是為了合轍順口,真正強調(diào)的還是:輸了一局,如同香銷茶盡,尚有余煙剩水逡巡不散,難以預料往后的興衰。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輸過一局的&"輸&"字,和&"死而不僵&"的&"死&"字,有人總不愿意相信是指&"抄家&"這樣嚴重的問題。恰恰在這一點上,小說也有很明確的表述。請看庚辰本第七十四回探春重提此語的一段詮釋:
你們別忙,自然連你們抄的日子有呢!你們今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此處有脂批云:&"奇極!此日甄家事。&"言外之意:分明是當日賈家事嘛!)——咱們也漸漸的來了?芍@樣的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
這就解釋得毫不含糊了:像賈府這樣的大族人家,單是抄家這樣&"從外頭殺來&"的死法,是&"一時殺不死的&"——這就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真實內(nèi)涵!
事實上,書中還真用象征隱喻的手法,十分形象地描寫過北京賈府的前身慘遭巨變的情景。這個&"前身&",便是書中若隱若現(xiàn)的&"甄家&"。甄者,真也,這是脂批一再提示過的。然而仔細區(qū)分,書中的&"甄家&"實際上有兩個,二者各有隱喻。&"金陵體仁院總裁&"甄家,一直像影子一樣貫串全書,我以為主要是象征賈府北遷之后尚留在南京的分支親族,當然有時也&"扮演&"一下賈家前身的角色,如剛才提到的&"真抄了&",又如十六回在回憶&"二三十年&"前的往事時,說&"如今現(xiàn)在江南的甄家&"&"獨他家接駕四次&"等,均屬此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