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叢書所選的作者代表了當代語言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是對近30年來中國語言學研究的一次總結 。
吳福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現(xiàn)為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歷史語言學二室(原近代漢語室)副主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語言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大學客座教授,上海市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Cahiersde Linguistique AsieOrientale(法國)、《古漢語研究》、《東方語言學》、《南開語言學刊》和《勵耘學刊》等雜志編委。本書《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吳福祥卷)》收錄的就是他的語言學研究論文,共計12篇,包括: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檢討與反思;試說“X不比Y·Z”的語用功能;關于語言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等。
重談“動+了+賓”格式的來源和完成體助詞“了”的產(chǎn)生
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檢討與反思
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兼論SVO型語言中伴隨介詞的兩種演化模式
漢語講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征
南方方言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帶賓語的語序類型
粵語差比式“X+A+過+Y”的類型學地位——比較方言學和區(qū)域類型學的視角
試說“X不比Y·Z”的語用功能
漢語體標記“了”、“著”為什么不能強制性使用
南方民族語言疑問構式“A-not-A”的來源
從“得”義動詞到補語標記——東南亞語言的一種語法化區(qū)域
關于語言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
語法化的新視野——接觸引發(fā)的語法化
附錄一 代表著作提要
附錄二 主要論著目錄
跋
重談“動+了+賓”格式的來源和完成體助詞“了”的產(chǎn)生
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檢討與反思
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兼論SVO型語言中伴隨介詞的兩種演化模式
漢語講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征
南方方言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帶賓語的語序類型
粵語差比式“X+A+過+Y”的類型學地位——比較方言學和區(qū)域類型學的視角
試說“X不比Y·Z”的語用功能
漢語體標記“了”、“著”為什么不能強制性使用
南方民族語言疑問構式“A-not-A”的來源
從“得”義動詞到補語標記——東南亞語言的一種語法化區(qū)域
關于語言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
語法化的新視野——接觸引發(fā)的語法化
附錄一 代表著作提要
附錄二 主要論著目錄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