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zhàn)爭直至日本戰(zhàn)。1895—1945年),日本在中國不斷深化的民族危機中,蔑視型中國觀進一步固化,對于中國掀起的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國民革命等救亡圖存運動,日本政界、軍界乃至知識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積極意義,甚至以表象為據(jù)反向理解各種革新運動會促使中國更為迅速地走向分裂與崩潰,堅持“中國亡國觀”。由于持有此種認識的主體或直接位于決策地位制定政策,或處于決策周邊提出議案,或置身于駐華使館及軍事機構提供相關情報,或活躍于言論界主導輿論,故“中國亡國觀”通過各種渠道融入日本對華戰(zhàn)略及決策的制度框架,并成為支配性觀點,導致日本最終發(fā)動十五年侵華戰(zhàn)爭。
前言
第一章“中國亡國觀”的雛形——走上侵華之路1一世界文明中心觀的轉移與甲午戰(zhàn)爭的發(fā)動
二日本對華觀的全民性逆轉
三“東洋盟主觀”的形成與《馬關條約》的簽訂
四“中國亡國觀”的雛形36第二章“中國亡國觀”的形成——“入歐侵亞”42一“三國干涉”與“東洋盟主”意識的受挫
二列強對中國經濟權益的競爭與“中國亡國觀”
三對列強瓜分中國的認識與福建省的“不割讓”
四“入歐侵亞”路線的統(tǒng)一60第三章“中國亡國觀”的鞏固——與列強“共舞”76一日本政府的義和團觀與出兵決策
二民間的初期認識及其煽戰(zhàn)輿論
三戰(zhàn)爭過程中的中國觀察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與“中國亡國觀”內涵的拓展120第四章“中國亡國觀”的升級——“大陸政策”的強化131一日俄戰(zhàn)后民眾的自我觀與對華觀
二“中國客體觀”與“大陸政策”的強化145第五章“中國亡國觀”的“應驗”——分裂“滿蒙”164一日本政界的辛亥革命觀及對策
二大陸浪人的辛亥革命觀
三知識分子的辛亥革命觀212第六章“中國亡國觀”的變動——走向十五年戰(zhàn)爭232一幣原外交背后的北伐觀
二田中外交背后的北伐觀
前言
第一章“中國亡國觀”的雛形——走上侵華之路1一世界文明中心觀的轉移與甲午戰(zhàn)爭的發(fā)動
二日本對華觀的全民性逆轉
三“東洋盟主觀”的形成與《馬關條約》的簽訂
四“中國亡國觀”的雛形36第二章“中國亡國觀”的形成——“入歐侵亞”42一“三國干涉”與“東洋盟主”意識的受挫
二列強對中國經濟權益的競爭與“中國亡國觀”
三對列強瓜分中國的認識與福建省的“不割讓”
四“入歐侵亞”路線的統(tǒng)一60第三章“中國亡國觀”的鞏固——與列強“共舞”76一日本政府的義和團觀與出兵決策
二民間的初期認識及其煽戰(zhàn)輿論
三戰(zhàn)爭過程中的中國觀察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與“中國亡國觀”內涵的拓展120第四章“中國亡國觀”的升級——“大陸政策”的強化131一日俄戰(zhàn)后民眾的自我觀與對華觀
二“中國客體觀”與“大陸政策”的強化145第五章“中國亡國觀”的“應驗”——分裂“滿蒙”164一日本政界的辛亥革命觀及對策
二大陸浪人的辛亥革命觀
三知識分子的辛亥革命觀212第六章“中國亡國觀”的變動——走向十五年戰(zhàn)爭232一幣原外交背后的北伐觀
二田中外交背后的北伐觀
三“滿蒙領有論”與皇姑屯事件268第七章“中國亡國觀”的實踐——滅亡中國的夢魘275一對華認識與“九?一八”事變
二對華認識與東亞“門羅主義”
三走向侵略戰(zhàn)爭的對華認識與行動
四蔑視中國與“七七事變”
五《支那抗戰(zhàn)力調查報告》的中國認識及其影響
六“大東亞新秩序”的夢魘與中國325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