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掛圖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3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以下簡稱《新標準》)繪制!缎聵藴省放cGB/T13734—1992《耳穴名稱與部位》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1)增加了“耳尖前”、“耳尖后”兩個耳穴名稱。
(2)調(diào)整了以下幾個耳穴定位的描述:
①交感:在對耳輪下腳前端與耳輪內(nèi)緣交界處,即對耳輪6區(qū)前端。(在GB/T13734—1992《耳穴名稱與部位》.電的描述是:在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內(nèi)緣相交處,即對耳輪6‘區(qū)前端。)
②內(nèi)分泌:在屏間切跡內(nèi),耳甲腔的底部,即耳甲18區(qū)。(在GB/T13734—1992《耳穴名稱與部位》中的描述是。在屏間切跡內(nèi),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區(qū)。)
③上耳根:在耳與頭部相連的最上處。(在GB/T13734—1992《耳穴名稱與部位》中的描述是:在耳根最上處。)
④下耳根:在耳與頭部相連的最下處。(在GB/T13734—1992《耳穴名稱與部位》中的描述是:在耳根最下處。)
2.在掛圖中耳穴名稱的英文部分沒有使用《標準》的’“穴位分區(qū)編號”,而是中文名稱的英文翻譯。主要考慮的是穴名與人體解剖部位、主治的對應關系,便于記憶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