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32.8 元
叢書名:全國高等院校醫(yī)學檢驗專業(yè)實驗教學規(guī)劃教材
- 作者:曾小菁主編
- 出版時間:2012/6/1
- ISBN:9787030348326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R446.11-33
- 頁碼:11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全國高等院校醫(yī)學實驗專業(yè)實驗教學規(guī)劃教材: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指導》是全國高等院校醫(yī)學檢驗專業(yè)實驗教學規(guī)劃教材之一,全書分兩篇五章共49個實驗。第一章至第四章為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及驗證性實驗篇,從檢驗與臨床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按紅細胞疾病、白細胞疾病、出血與血栓性疾病順序較系統(tǒng)介紹血液病的實驗分類、特征與應用,闡述了臨床血液學檢驗對血液疾病診治的重要性,能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實驗診斷對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相關疾病診治的意義。尤其是血細胞形態(tài)學的檢驗部分,病例真實生動,圖文并茂,特別有助于學生把臨床血液學檢驗與臨床診斷相結合,對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指導今后的臨床工作具有參考價值。第五章為血液學檢驗綜合性及設計性實驗篇,包括兩個綜合性實驗(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診斷和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診斷)及一個設計性實驗(DIC的實驗診斷),旨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本專業(yè)知識、實驗方法及實驗技能的能力。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指導》由曾小菁主編,以培養(yǎng)醫(yī)學檢驗實用性人才為目標,重點介紹了臨床血液學檢驗的經典試驗及其新的進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編寫人員均為長期、專門從事血液學臨床、教學及科研的中青年教師,他們在編寫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力求內容新穎而實用,短小而精辟,從實驗目的、實驗原理、試劑與器材、操作步驟、結果判斷、方法學評價、臨床意義、注意事項等方面介紹相關實驗,尤其是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部分,從檢驗與臨床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病例真實生動,圖文并茂,集教師們多年的臨床經驗和總結,涵蓋了血液疾病常見的形態(tài)學特點,特別有助于學生把臨床血液學檢驗與臨床診斷相結合,不僅可供高等院校醫(yī)學檢驗專業(yè)、衛(wèi)生檢驗專業(yè)學生實驗使用,也可作為從事臨床檢驗工作和醫(yī)學研究的技術人員的專業(yè)指導書,并可用作臨床醫(yī)學、醫(yī)學影像學、麻醉學、法醫(yī)學、預防醫(yī)學以及藥學專業(yè)的參考用書。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篇 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技術及驗證性實驗
第一章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的基本方法 (1)
第一節(jié)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 (1)
實驗一 骨髓涂片制備及染色技術 (1)
實驗二 骨髓紅細胞系各期細胞形態(tài)觀察 (3)
實驗三 骨髓粒細胞系各期細胞形態(tài)觀察 (5)
實驗四 骨髓淋巴細胞系和漿細胞系各期細胞的形態(tài)觀察 (7)
實驗五 骨髓單核細胞系各期細胞形態(tài)觀察 (9)
實驗六 骨髓巨核細胞系各期細胞形態(tài)觀察 (11)
實驗七 骨髓其他細胞形態(tài)觀察 (12)
實驗八 骨髓活檢的臨床應用 (14)
第二節(jié) 血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15)
實驗九 過氧化物酶染色 (15)
實驗十 酯酶染色 (18)
實驗十一 過碘酸-希夫染色 (21)
實驗十二 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 (23)
實驗十三 鐵染色 (27)
實驗十四 骨髓涂片細胞形態(tài)學分析 (29)
第二章 紅細胞疾病檢驗 (34)
第一節(jié) 貧血的形態(tài)學檢查 (34)
實驗一 缺鐵性貧血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34)
實驗二 巨幼細胞貧血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36)
實驗三 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38)
實驗四 溶血性貧血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39)
第二節(jié) 貧血的病因學檢查 (41)
實驗五 血清鐵蛋白測定 (41)
實驗六 血清(紅細胞)葉酸檢測 (43)
實驗七 血清維生素B12檢測 (45)
實驗八 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 (47)
實驗九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 (49)
實驗十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活性檢測 (50)
實驗十一 血紅蛋白電泳 (52)
實驗十二 抗堿血紅蛋白檢測 (55)
實驗十三 異丙醇試驗 (56)
實驗十四 酸化血清溶血試驗 (57)
實驗十五 CD55、CD59檢測 (58)
第三章 白細胞疾病檢驗 (61)
第一節(jié) 白血病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 (61)
實驗一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61)
實驗二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62)
實驗三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67)
實驗四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68)
實驗五 其他少見類型白血病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69)
第二節(jié) 其他白細胞疾病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 (70)
實驗六 多發(fā)性骨髓瘤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70)
實驗七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72)
實驗八 淋巴瘤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76)
實驗九 噬血細胞綜合征骨髓象及血象觀察 (78)
第四章 血栓與止血障礙性疾病的檢驗 (81)
第一節(jié) 凝血因子檢驗 (81)
實驗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 (81)
實驗二 凝血酶原時間測定 (83)
實驗三 凝血酶時間測定 (85)
實驗四 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檢測 (87)
實驗五 纖維蛋白原含量檢測 (90)
第二節(jié) 抗凝物質檢驗 (91)
實驗六 抗凝血酶檢測 (92)
第三節(jié) 纖溶活性檢驗 (94)
實驗七 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檢測 (94)
實驗八 D-二聚體檢測 (96)
第二篇 血液學檢驗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
第五章 血液學檢驗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 (99)
綜合性實驗一 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診斷 (99)
綜合性實驗二 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診斷 (108)
設計性實驗 DIC的實驗診斷 (116)
參考文獻 (118)
附錄 骨髓細胞圖文報告單
彩圖
第一篇 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技術及驗證性實驗
第一章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的基本方法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是臨床檢驗的基本項目之一,通過觀察骨髓中造血細胞及外周血中血細胞形態(tài)和數(shù)量的變化、異常細胞和寄生蟲的有無等,診斷或協(xié)助診斷血液系統(tǒng)疾病、評價療效和預后。作為臨床血液學檢驗的重要內容之一,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是醫(yī)學檢驗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檢驗技術。
第一節(jié)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實驗
一 骨髓涂片制備及染色技術
【實驗目的】
(1)掌握瑞氏染色方法和注意事項。
(2)掌握瑞氏染液的原理。
(3)熟悉骨髓細胞涂片的制備方法。
【實驗原理】
瑞氏染料由酸性伊紅和堿性亞甲藍組成,當其溶解于甲醇后能解離成為帶負電的伊紅和帶正電的亞甲藍離子。細胞核中核酸和蛋白質以及原始細胞的胞質等嗜堿性物質可與亞甲藍起作用而被染成藍色,胞質中的血紅蛋白及嗜酸性顆粒等嗜酸性物質可與伊紅起作用而被染成粉紅色。中性顆粒為中性物質,可與伊紅和亞甲藍結合呈淡紫紅色;各種血細胞由于其所含化學成分不同對染料的結合力不同,染色后可呈現(xiàn)不同的染色特點。
【實驗器材】
1.試劑
(1)瑞氏染液:1g瑞氏粉(研磨成粉沫狀)加入500ml甲醇液中,再加入甘油約10ml,蓋緊蓋子,1周內每天顛倒混勻數(shù)次,待瑞氏染料完全溶解后室溫放置(半年后效果最佳),可保存數(shù)年。
(2)pH6.8磷酸鹽緩沖液:取1%無水磷酸二氫鉀溶液30ml和1%無水磷酸氫二鈉溶液20ml,放入燒杯中加蒸餾水至1000ml,用玻璃棒攪拌,待完全溶解后,放入試劑瓶中,蓋緊蓋子4℃冰箱保存。
2.器材 顯微鏡、洗耳球、玻璃棒、試劑瓶、載玻片。
【實驗步驟】
1.涂片制備
(1)玻片的制備:選擇干凈的玻片,用紗布擦凈后備用。
(2)涂片方法:取適量血液或骨髓液置于玻片的一端,將推片放在血滴上,待血滴散開后進行推片,要求推片與載玻片呈30°~45°。
2.瑞氏染色
(1)標記:待骨髓片和血片自然干燥后,選擇取材好(有骨髓小粒)和涂片好的骨髓片、血涂片各一張,用鉛筆在血膜頂端標記病人的姓名和標本來源。
(2)染色步驟:將骨髓片和血涂片血膜面朝上放平滴加瑞氏染液數(shù)滴覆蓋血膜30~60s按瑞氏染液和緩沖液的比例1:1.5滴加緩沖液洗耳球吹混勻染色約20min 低倍鏡下觀察有核細胞核質界限清晰即可蒸餾水輕沖洗自然干燥,鏡檢【實驗結果】(1)成熟紅細胞染為橘紅色。
(2)淋巴細胞胞質為天藍色。
(3)原始階段細胞染色質結構清晰。
【注意事項】
(1)玻片必須潔凈干燥,不能有水滴和雜質,需使用推玻片制片。
(2)末梢血或骨髓液滴在載玻片后應立即進行涂片,否則會迅速凝固;髓或血滴不宜太大,且推片時應有一定的角度;片子太長或太厚都會影響觀察。
(3)涂片的速度應適中,速度過快,涂片會過厚;速度太慢,涂片則太薄。
(4)選擇骨髓標本外觀有骨髓小粒、兩邊有空隙、長短適中、厚薄適宜做瑞氏染色最佳;做特殊染色標本關鍵要厚薄適宜,根據病情選擇項目。如單純性貧血時需做鐵染色,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需做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急性白血病時需做過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酯酶染色等。
(5)染色時間受細胞多少和室溫影響,如果細胞過多或室溫過低要增加染色時間,反之則減少染色時間,最好在低倍鏡下觀察有核細胞核、漿界限清晰時再沖洗。
(6)染色好標本背景應該干凈,細胞結構清晰,成熟紅細胞為橘紅色或淡紅色。
(7)做特殊染色時,玻片最好先處理。
1)無劃痕新玻片用清潔液清洗,水洗凈擦干。
2)放入50%的鹽酸溶液中浸泡24小時取出,用蒸餾水反復洗滌,晾干。
3)浸泡于95%的乙醇溶液中24小時取出,用蒸餾水反復洗滌,晾干備用。
(8)所用試劑均用分析純。
(9)與形態(tài)相關章節(jié)的實驗方法均參照本實驗流程執(zhí)行。
【臨床意義】
(1)外周血細胞數(shù)量、成分異常時通過瑞氏染色能觀察細胞形態(tài)并判斷疾病的性質。
(2)血液系統(tǒng)相關性疾病抽取骨髓液涂片后,用瑞氏染色可判斷疾病性質。
【方法學評價】
(1)瑞氏染色與瑞氏-姬姆薩染色相比較是最簡便、最快捷的方法。
(2)瑞氏染色能夠清楚地觀察細胞的微細結構,如原始粒細胞和原始淋巴細胞的區(qū)別,前者為細粒狀,后為粗粒狀。
【思考題】
(1)瑞氏染色的步驟有哪些?
(2)染色過程中應注意哪些事項?
實驗二 骨髓紅細胞系各期細胞形態(tài)觀察
紅細胞系是骨髓造血系統(tǒng)之一,該系統(tǒng)占正常骨髓的20%~30%,劃分時主要掌握細胞核染色質結構、胞質顏色。在病理情況下,紅細胞系比值和形態(tài)會發(fā)生相應改變。
【實驗目的】
(1)掌握紅細胞系形態(tài)總特征。
(2)掌握正常紅細胞系各階段細胞形態(tài)。
(3)掌握骨髓紅細胞系與其他系細胞鑒別要點。
【實驗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顯微鏡。
【實驗步驟】
(1)取一張骨髓片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
(2)選擇厚薄適宜、分布均勻、成熟紅細胞排列緊密但不重疊、細胞形態(tài)完整區(qū)域。
(3)在油鏡下辨認細胞并畫圖。
【實驗內容】
1.紅細胞系細胞發(fā)育的形態(tài)總特征
(1)胞體:原始紅細胞到成熟紅細胞由大到小,圓形或類圓形。
(2)胞質:顏色改變。不透明深藍色→灰藍色→暗灰色或藍綠色→粉紅色,與血紅蛋白(Hb)生成量有關。
胞質量由少到多。
胞質中無顆粒。
(3)胞核:核形呈圓形,居中;成熟紅細胞無核。
核染色質從串珠狀→聚集→細塊狀→大塊狀。
核仁從有到無。
2.紅細胞系各階段細胞形態(tài)特點 見圖1-1和表1-1。
3.紅細胞系與其他系細胞區(qū)別要點
(1)幼稚紅細胞副染色質明顯,而淋巴細胞副染色質不明顯;幼稚紅細胞有Hb,呈多嗜性(圖1-2)。
(2)漿細胞核偏位,有時胞質可見少許嗜天青顆粒,有泡沫感;而幼稚紅細胞核居中,胞質中無顆粒。
【注意事項】
(1)骨髓片的選擇:選擇厚薄適宜、分布均勻、成熟紅細胞排列緊密但不重疊、細胞形態(tài)完整。
(2)辨認細胞時,應先全片觀察標本染色,各系統(tǒng)細胞發(fā)育情況,并調節(jié)顯微鏡細螺旋看清細胞細微結構。
(3)觀察細胞包括:胞體大小、形態(tài)、胞質量、胞質著色、顆粒有無、核形、核染色質結構、核仁有無、核位置等。
(4)介于兩個階段之間細胞劃入下一階段。
(5)晚幼紅脫核后呈橘紅色微帶藍色,成熟紅細胞染色好壞為判斷染色的主要標準。
【臨床意義】
(1)正常骨髓中紅細胞系占20%~30%,原始紅細胞<1%,早幼紅細胞<5%,中、晚幼紅細胞各占10%。
(2)在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時紅細胞系增生可>30%,溶血性貧血時紅細胞系增生旺盛。
(3)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紅白血病時紅細胞系增生多達50%以上并伴隨形態(tài)改變。
【思考題】
(1)紅細胞系細胞形態(tài)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2)如何區(qū)別中幼紅細胞和晚幼紅細胞?
實驗三 骨髓粒細胞系各期細胞形態(tài)觀察
粒細胞系是骨髓造血系統(tǒng)之一,該系占正常骨髓的40%~60%,劃分時要掌握細胞核染色質結構、核形變化、胞質中顆粒有無及性質。在病理情況下粒細胞系比值和形態(tài)會發(fā)生相應改變。
【實驗目的】
(1)掌握骨髓粒細胞系各期細胞形態(tài)特點。
(2)熟悉粒細胞系與其他系細胞鑒別要點。
【實驗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顯微鏡。
【實驗步驟】
(1)取一張大致正常骨髓片,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
(2)低倍鏡找到體尾交界處或分布均勻的區(qū)域。
(3)在油鏡下辨認細胞階段并畫圖。
【實驗內容】
1.粒細胞系細胞發(fā)育的形態(tài)總特征(從原始到成熟階段)
(1)胞體:由大到小,但早幼粒較原始粒細胞胞體大。
(2)胞質:量由少到多。
水彩藍→藍色→紅色。
胞質中顆粒由無顆!翘禺愋灶w粒出現(xiàn)→特異性顆粒出現(xiàn)。
特異性顆粒分三種:中性顆粒、嗜酸性顆粒、嗜堿性顆粒。
中性顆粒:粒細胞系細胞胞質中充滿大小均勻,分布一致,染淡紅色顆粒。
嗜酸性顆粒:粒細胞系細胞胞質中充滿大小均勻,分布一致,有折光感,猶如剝開石榴,呈橘黃色顆粒。
嗜堿性顆粒:粒細胞系細胞胞質中和(或)核上有多少不一,大小不等,呈黑色顆粒。嗜堿粒細胞由于胞體較小,顆粒常分布在胞核上,不易劃分階段。
(3)胞核:核形變化從圓形→橢圓形→一側扁平→凹陷或腎形→桿狀→分葉。
核染色質由細砂狀→粗顆粒狀→塊狀。
核仁從有到無。
2.粒細胞系各階段細胞形態(tài)學特點 見圖1-3和表1-2。
3.粒細胞系與其他系細胞區(qū)別要點
(1)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鑒別要點(表1-3)。
(2)中、晚幼稚粒細胞與單核細胞比較,前者胞質顆粒呈淡紅色,后者胞質呈灰紅色,有細小的紫紅色顆粒(圖1-4)。
(3)粒細胞系和紅細胞系最主要的鑒別要點是粒細胞系細胞質有顆粒;紅細胞系細胞質無顆粒,核為圓形。
【注意事項】
(1)各階段粒細胞劃分主要根據:細胞核染色質結構、胞質顆粒性質和核形變化。
(2)較成熟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的區(qū)別要點是胞質中的嗜天青顆粒多少,如果胞質中出現(xiàn)較多的嗜天青顆粒即為早幼粒細胞,如果少量嗜天青顆粒為原始粒細胞。
(3)注意嗜堿粒細胞與組織嗜堿細胞鑒別,后者胞體呈梭形或不規(guī)則形,顆粒較粗大并充滿胞質中,甚至覆蓋于核上。
(4)粒細胞系中幼以下階段細胞的劃分以核形變化為準;中幼粒細胞與晚幼粒細胞之間的區(qū)別主要是后者核有凹陷;晚幼粒細胞與桿狀核粒細胞的劃分標準為核的凹陷程度與假設核直徑之比,若該比值小于1/2為晚幼粒細胞,大于1/2為桿狀核粒細胞;桿狀核粒細胞與分葉核粒細胞劃分標準是核最窄處與核最寬處的比例,如果在1/3以下為分葉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