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院士是國際著名的金屬物理學家、科學技術史學家和高等工程教育家。“一二·九”運動時期,他是天津“一二·一八”大示威的重要組織者之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是穿梭于越南、緬甸、印度密林群山之中的物資運輸隊長。留英期間,他在鋼中首次發(fā)現(xiàn)貝茵體切變機制,是貝茵體相變切變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新中國成立后,他創(chuàng)辦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yè)和冶金物理化學專業(yè),是中國金屬物理學科的奠基人!拔幕蟾锩焙笃,他將現(xiàn)代實驗方法引入冶金考古研究,是中國定量冶金考古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20世紀90年代初,他積極推動了國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領航員。
《柯俊傳》以翔實的事實、豐富的圖片,全面介紹了柯俊在各個時期的奮斗足跡和軼聞趣事,展現(xiàn)了他的大師風范和“結草銜環(huán),容圖報于未來”的愛國情懷!犊驴鳌愤m合大眾讀者閱讀,特別是青年學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及各級黨政部門干部。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本書介紹了柯俊在各個時期的奮斗足跡和軼聞趣事, 展現(xiàn)了他的大師風范和愛國情懷。書中忠實的記錄了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在歷史的洪流中, 以高貴的品德, 豐富的學識和堅卓的毅力, 對祖國、對科學做出的突出貢獻。
韓汝玢 1934年8月生,河北省清苑縣人,中共黨員。1956年北京鋼鐵學院金相熱處理專業(yè)畢業(yè)留校,擔任金屬物理教研組助教、講師和柯俊秘書。1961~1964年北京鋼鐵學院金屬物理專業(yè)在職研究生,師從柯俊。1977年調至冶金史研究所任職,歷任副所長、所長、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冶金技術史,共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其中“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的發(fā)展歷程”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3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與柯俊合作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礦冶卷》一書,四次協(xié)助柯俊組織和參加冶金史國際會議,歷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金屬史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籌)常務理事等職。石新明 1974年1月生,山西省聞喜縣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科學技術史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師從柯俊院士。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主持創(chuàng)建了全國第一門《大學生社會實踐》國家精品課程,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發(fā)表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5部,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項。曾任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校團委書記、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等職,兼任柯俊秘書(1999~2004年),共青團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北京科技大學第十屆黨委委員,F(xiàn)任職于共青團中央學校部。
目錄
總序(路甬祥) / i
序言(徐匡迪) / III
上篇
第一章 黃巖柯家 / 3
一、三君八俊滿橘鄉(xiāng) / 3
二、追溯元代柯氏 / 4
三、石榴花開的日子 / 5
四、柯氏兒女皆俊杰 / 6
第二章 輾轉求學 / 9
一、那些少年往事 / 9
二、第一次流亡 / 11
三、就讀河北一中 / 14
四、兩年的預科班生活 / 15
五、動蕩時勢下的多彩大學生活 / 16
六、走在抗日游行隊伍的最前排 / 22
七、輾轉武漢求學路 / 24
第三章 八年抗戰(zhàn) / 30
一、投身民族抗戰(zhàn)的熱潮 / 30
二、負責民營工廠督遷工作 / 31
三、督遷大冶各廠礦 / 31
四、最后關頭的武漢搶運 / 33
五、親歷武漢的淪喪 / 35
六、輾轉抗日到越南 / 36
七、艱苦運輸中的趣事 / 37
八、重慶遭日軍轟炸 / 38
九、恪盡職守在緬甸 / 39
十、穿梭在密林群山之中 / 40
十一、不辱使命——在印度 / 41
第四章 留英十年 / 45
一、科技救國赴英倫 / 45
二、師從頂級大師漢森教授 / 46
三、伯明翰大學的終身講師 / 49
四、志同道合“下午茶” / 49
五、結婚日選在“九·一八” / 52
六、“結草銜環(huán),容圖報于來世” / 56
七、祖國,我回來了! / 59
八、關愛父母,撫育弟妹 / 59
中篇
第五章 志存高遠 忠誠教育事業(yè) / 63
一、毅然走進鋼鐵學院 / 63
二、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yè)和籌建金屬物理化學專業(yè) / 66
三、創(chuàng)建科學技術史研究生專業(yè) / 70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師者 / 70
五、花甲老人光榮入黨 / 73
六、重視幼兒及少年教育 / 74
七、“我的科技館情緣” / 76
八、“沒有圍墻的大學” / 78
九、言傳身教全面關心青年人的成長 / 81
十、勤奮好學不斷更新知識 / 84
第六章 窮格物理 業(yè)終大成——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 / 86
一、闡明鋼中過熱和過燒機制 / 86
二、貝茵體相變切變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國際稱道的Mr. Bain / 87
三、發(fā)展馬氏體相變動力學 / 90
四、結合國情發(fā)展研究應用新材料 / 93
五、重視戰(zhàn)略工業(yè)傳統(tǒng)金屬材料的研究推廣 / 95
六、促進半導體缺陷結構研究 / 100
七、發(fā)起和指導超級鋼的研究 / 101
八、參與國防工業(yè)科研 / 115
九、擔任《金屬學報》主編 / 116
十、遠見卓識創(chuàng)建學會 / 119
十一、服務社會矢志不渝 / 127
第七章 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yè)的先驅者 / 129
一、全國首開電子顯微學 / 129
二、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的艱辛歷程 / 130
三、悉心培養(yǎng)中國電子顯微鏡人才 / 132
四、友好的中日電子顯微鏡交流 / 138
五、填補國內電子顯微鏡教材的空白 / 142
第八章 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 / 144
一、走進冶金史的長河 / 144
二、三個“世界之最” / 146
三、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重大發(fā)現(xiàn)與新進展 / 154
四、BUMA:世界冶金史的紐帶 / 168
五、獲“Iron Master”稱號 / 174
六、走向燦爛的未來 / 179
下篇
第九章 中國金屬物理專業(yè)的奠基人 / 185
一、勾勒金屬物理專業(yè)發(fā)展藍圖 / 185
二、為創(chuàng)建金屬物理勤學俄語 / 189
三、金物大樓系心血 / 190
四、“資產(chǎn)階級名利思想的典型” / 191
五、“四大名旦”同臺唱 / 192
六、非常“4+1”會議 / 194
七、講義中的辛勤汗水 / 195
八、“請進來,送出去” / 196
九、金屬物理桃李滿天下 / 199
第十章 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 201
一、“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所與國外合作的高校 / 201
二、北京科技大學加速走向國際舞臺 / 205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積極促進者和執(zhí)行者 / 207
四、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份重要報告 / 212
五、適應21世紀工程教育改革的嘗試 / 213
附錄A 柯俊院士主要經(jīng)歷/獲獎情況 / 221
附錄B 柯俊主要著作目錄 / 224
附錄C 部分約稿輯錄 / 232
后記 / 265
第一章 黃巖柯家
一、三君八俊滿橘鄉(xiāng)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①
柯俊祖籍浙江臺州黃巖。這里風光旖旎, 氣候溫和, 水土肥沃, 物產(chǎn)
豐富, 其特產(chǎn)蜜橘更是馳名中外, 在唐代便被列為貢品, 堪稱世界柑橘始
祖之一, 黃巖也被譽為“中國蜜橘之鄉(xiāng)” 。
據(jù)史書記載, 黃巖“商周屬東甌, 西周徐民南徙, 春秋越人東遷” 。
南北文化在此交融, 孕育出燦爛的黃巖文明。至南宋時期, 黃巖的商業(yè)發(fā)
達, 文風蔚然, 素有“小鄒魯” 的美譽。
自南宋朱熹到樊川書院講學之后, 黃巖興學
之風日盛。從宋朝至清朝, 黃巖走出了文進士258
人、武進士18 人, 有“十八進士共一家之盛” 的
佳話。今日的黃巖更是人才輩出, 群星璀璨, 如
植物生理學家羅宗洛院士、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
允院士、金屬物理學家柯俊院士、高分子化學家
黃志鏜院士、電子物理學家吳全德院士、材料學
專家柯偉院士、藥理學家池志強院士、橋梁專家
方秦漢院士… … 他們就像一顆顆璀璨奪目的珍珠,
閃耀在黃巖這塊富饒的沃土上。
源遠流長的黃巖文明還滋養(yǎng)了一代代愛國志
士。《弘治赤城志》記載, 黃巖先輩“忠孝節(jié)義
史不絕書, 天下稱文獻者莫之先焉” , 近代更流
傳著“起義抗拒, 雖殺身破產(chǎn), 村落為虛, 然前
赴后繼, 至死不悔” 的英勇故事。力挽宋室的右
丞相杜范、輔佐文天祥抗元的杜滸、元末農民起
義軍領袖方國珍、明朝在河套御寇的曾銑, 以及近代鴉片戰(zhàn)爭中犧牲的張玉
衡、王萬龍, 革命家、藝術家陳叔亮, 坦克英雄楊阿如, 戰(zhàn)斗英雄黃仲
虎… … 他們用生命和鮮血, 照亮了黃巖這片光榮的土地。
2002 年柯俊為黃巖中學校慶題詞:
“得十良馬, 不若得一伯樂; 得十良
劍, 不若得一歐冶! “牢誦千辭萬式,
不若學會做人, 治學, 做事!
二、追溯元代柯氏
翻開家譜, 黃巖柯氏可遠溯到元代的大書畫家柯九思。
柯九思, 號丹丘生, 別號五云閣吏。其父柯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
浙儒學提舉, 為官盡心盡責, 剛正不阿, 業(yè)績顯著。《光緒臺州府志》載:
“ (柯謙) 出判諸暨, 治獄多平反。賦役有困民者, 力爭于上罷之” , 是元
朝仙居(今浙江臺州) 地位顯赫的一位官員。
柯九思師從趙孟I: ① , 自幼愛好書畫, 聰穎絕倫, 10 歲時被譽為“神
童” , 與大他3 歲的著名畫家王冕② 齊名。他博學多才, 畫、詩、書法在當
時被譽為“三絕” , 尤善畫竹, 明劉伯溫曾贊譽, “文同③ 之后, 三百年間無
此筆墨” 。
柯九思還是著名的文物鑒賞家, 經(jīng)他收藏的珍品名畫蔚為可觀。天歷
元年(1328 年) , 柯九思游學南京, 經(jīng)引薦結識了懷王。不久懷王繼位稱
帝, 是為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 年) , 柯九思遷升為奎章閣鑒書博士
(正五品) , 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鑒定。后他因遭朝中官僚妒忌
而束裝南歸, 據(jù)說原住臺州府臨海, 后遷居仙居。直到清朝末年, 柯氏宗
族才分別居住在黃巖城關橫街和直下街, 坊里應。
柯九思的到來, 為黃巖炫目光輝的歷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亭臺樓
閣, 琴棋書畫, 少了官場的勾心斗角, 多了書齋的墨香悠悠, 走過元朝的
金戈鐵馬, 歷經(jīng)明代的世事紛爭, 看透大清的歌舞升平, 穿越民國的烽火
硝煙, 柯氏家族在黃巖一代代繁衍生息、書香傳承。
三、石榴花開的日子
20 世紀初, 尚未擺脫封建統(tǒng)治枷鎖的中華民族, 在帝國主義列強的
侵略下, 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漩渦。硝煙四起, 戰(zhàn)亂不休, 勞苦
大眾在連年災禍中顛沛流離, 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讓有志青年承受了絞心之
痛, 救亡圖存的愿望激勵著每一個中華兒女奮發(fā)圖強!
柯俊的祖父柯琳在黃巖城關以行醫(yī)為生, 同時經(jīng)營中藥店和酒坊, 娶
妻黃氏, 有8 個兒子, 2 個女兒?驴〉母赣H柯澄, 原名柯已椿, 號季
云, 在兄弟中排行第四。1888 年農歷九月二十二日生, 1954 年逝于北京。
清末, 柯澄曾在黃巖清獻書院、南京實業(yè)學堂、保定講武堂讀書, 后
東渡日本, 肄業(yè)于明治大學法律系, 辛亥革命后
回國。1913 年經(jīng)媒人介紹與王瓊瑛(1895~1965
年) 結婚。王瓊瑛, 排行第八, 在家讀私塾。其
左下為柯俊的母親王瓊瑛,
右上為柯俊的父親柯澄
父王士駿(號吉人) 是清末進士, 曾任福建閩侯
等地縣令, 提倡天足, 比較開明, 卸任后住在黃
巖雙桂巷。王瓊瑛的四哥王?① 與小弟王曰瑋② 都
是柯澄在結婚后認識的, 因是親戚關系來往較多。
時逢國家內憂外患, 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
的勝利果實, 在北平宣布復辟?鲁慰粗鴦邮幉
安的社會局勢, 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如此沒有秩
序的社會, 還能用法律這一紙空文來拯救嗎? 柯
澄與王瓊瑛結婚后, 為了謀生, 經(jīng)在中東鐵路局
的三哥柯森的介紹, 去了長春, 曾先后任職于吉長、四洮、北寧和錦州鐵
路局, 1940 年辭職, 在鐵路系統(tǒng)工作共25 年。他提倡勤儉持家, 注重教
育, 反對浮華和虛榮, 崇尚務實和科學救國, 撫育的子女都是科技工作者
或醫(yī)生, 其中, 兄弟3 人, 柯俊、柯傅、柯偉; 姐妹5 人, 柯婉芳(6 歲
時去世) 、柯若儼、柯若儀、柯若倫、柯若儒。
1917 年6 月23 日, 柯澄的長子出生, 始名柯?, 后更名為柯俊。
在柯俊很小的時候, 母親就教他讀書習字、寫詩賦文。柯俊的母親王
瓊瑛出身書香門第, 性格溫和, 待人真誠, 讀過私塾, 尤其在詩文書畫方
面有良好的修養(yǎng)。平日里除了幫助丈夫持家之外, 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
對子女的教育上。母親教育柯俊極有耐心, 并不因為兒子調皮而遷怒, 同
時也絕不溺愛兒子。每天, 天剛蒙蒙亮, 柯俊便被母親喚醒, 到院子里讀
書寫字。母親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嚴格有禮的家教以及大方、率真的待人接
物方式, 深深影響了柯俊的一生。
四、柯氏兒女皆俊杰
柯俊出生后柯家又迎來了7 個子女。
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里, 兒女滿堂是一種喜悅, 卻也意味著經(jīng)濟上的拮
據(jù), 在戰(zhàn)爭年月負擔更甚。盡管家庭經(jīng)
濟并不寬裕, 柯澄夫婦在子女的教育方
面卻從不吝惜, 堅持讓兒女們完成學業(yè),
希望他們學有所成。
良好的啟蒙教育, 父母的言傳身教,
以及長兄柯俊的表率作用, 使柯家兄妹
不負厚望, 一門皆賢才。柯俊兄弟姐妹8
人, 除長女柯婉芳6 歲時不幸患肋膜炎
過世, 其他七兄妹皆是大學生, 其中6
人早年留學, 后都成為冶金、材料、醫(yī)
學、建筑等領域的著名學者。
柯俊的二弟柯傅(1922~1999 年) 居住在中國臺灣, 是著名的建筑
設計師, 柯傅的夫人趙秀瑜與柯若儼是中學同學, 她一直跟隨夫君。二妹
柯若儼(1924~2010 年) 小柯俊7 歲, 先后就讀于日本東京女子醫(yī)院、
滿洲醫(yī)科大學、中國醫(yī)科大學, 曾任沈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 三妹
1992 年柯俊代表全家為弟柯傅手書題詞
祝賀八十華誕: “二哥、二伯: 欣逢耋壽,
敬謹拜賀, 耄勤益歲, 鶴算松齡, 燕?
蔬代, 盡其天年!
柯若儀(1926~) 曾留學日本, 現(xiàn)為大連醫(yī)
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內科心血管病專家, 被
譽為“醫(yī)療戰(zhàn)線上的常青樹” ; 四妹柯若倫
(1929~) 是著名的藥學專家。幺弟柯偉
(1932~)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
究員、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 1997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我國高溫疲勞和
腐蝕領域的開拓者。五妹柯若儒(1941~)
公派留學英國、美國, 獲英國薩里大學博士
學位, 從事材料表面性質的研究, 歸國后,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任學術刊物《自
然科學進展》編輯部主任、副主編, 該刊于
2004 年并入《中國科學》、《科學通報》。
柯家兄弟的夫人也都是女中豪杰?驴》
人邱緒瑤(1917~2012 年) 早年留學英國, 學
成歸國后, 致力于教育事業(yè), 是北京科技大學①
經(jīng)濟管理學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聜サ姆蛉死钜酪溃1933~) 是一位冶金與金
屬材料科學家, 也是我國低溫及核結構材料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 1993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9 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柯俊、柯偉、李依依三位院士齊聚一家, “一門三院士” 的美談便在
中國的學術界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