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誕辰85周年前夕,我們走近50余位當年首批進藏部隊的官兵,從將軍到士兵,從漢族到藏族,從男兵到女兵……通過24個側(cè)面,向讀者展示六十多年前世界屋脊上的“風云錄”。我們聆聽,淚流滿面;我們記錄,感慨萬千。
我們只嘆,他們中間有太多的人已離我們而去;
我們只怕,用再多的語言,也無法形容他們當時的處境和心境;
我們只愿,能通過這樣一些文字、照片,讓今人感悟前輩,讓歷史告訴未來。
也許,我們的采訪還太倉促;
也許,我們的視角還很不全面;
但這里提到的每一個名字、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值得共和國銘記。
正如一位“老西藏”所說,
不怕凋零,就怕遺忘……
張黎明,男,1957年生。畢業(yè)于空軍政治學院,F(xiàn)任新民晚報軍事專刊部主任、《軍界瞭望》周刊主編。主任編輯。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1985年走上新聞工作崗位后,系列采訪了王平、肖華、李德生、陳錫聯(lián)、肖克等近百位開國將軍。著有國家級重點圖書《走進統(tǒng)帥部》,由遲浩田上將題寫書名。策劃主編的《我的父輩·開國篇》、《我的父輩·英烈篇》兩本系列叢書,被列入全國100本優(yōu)秀圖書,2011年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被評為“十大最有影響力圖書”,中央國家機關“強素質(zhì)、作表率”學習推薦圖書。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俞正聲同志為該系列叢書撰寫序文。
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等單位曾為張黎明舉辦個人新聞作品研討會。其作品多次在國家和上海市的新聞評比中獲獎。累計發(fā)表作品150多萬字。習近平同志稱贊他是:“新時期的王愿堅”。
前言
第一章 進軍西藏,將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
從“天府之國”到“不毛之地”
從“要我進藏”到“我要進藏”
小姑娘兩次參軍如愿進藏
五位醫(yī)學生合近求遠如愿以償
巴塘青年“好人也當兵”
教授夫婦放棄安逸生活
第二章 秘密迂回,十三天高原行軍一千五百里
甘孜一月永難忘
“新漢人”的由來
大雪徹底切斷補給線
第三章 跋山涉水,行軍十來天看不見人煙
前言
第一章 進軍西藏,將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
從“天府之國”到“不毛之地”
從“要我進藏”到“我要進藏”
小姑娘兩次參軍如愿進藏
五位醫(yī)學生合近求遠如愿以償
巴塘青年“好人也當兵”
教授夫婦放棄安逸生活
第二章 秘密迂回,十三天高原行軍一千五百里
甘孜一月永難忘
“新漢人”的由來
大雪徹底切斷補給線
第三章 跋山涉水,行軍十來天看不見人煙
部隊穿行在“生命禁地”
馬渡冰河一頭栽倒水里
搶渡通天河犧牲八位戰(zhàn)友
沼澤里大家脫下棉衣“鋪路”救險
半夜突襲的暴風雪將帳篷壓塌
魯貢拉山下兩度遭遇冰雹
念青唐古拉山區(qū)發(fā)生八級地震
第四章 挺進西藏,數(shù)萬名官兵餓著肚子前進
鍋里“四只眼”的糊糊
她餓得眼前發(fā)黑一頭栽倒
女兵餓死在行軍途中
大伙餓著肚子還摽著干
偷吃一粒豆“煎熬”一輩子
省下衛(wèi)生費買了三個大餅
帳篷里的“精神會餐”
姑娘們省下糧食給小伙子
第五章 全副武裝,每個戰(zhàn)友要負重五六十斤
出發(fā)前拉練“開小灶”
精簡后的背包也不輕
進藏途中咬牙前行
背柴挑炭不甘落后
第六章 趟一道冰河,河面上留下一片鮮紅
大腿根摩擦得血肉模糊
對特殊照顧不“領情”
患上婦科病留下后遺癥
第七章 手拉肩扛,在“世界屋脊”建甘孜機場
第八章 三千余名烈士長眠在大山大河之間
第九章 封鎖糧食容易,想“餓走”解放軍難!
第十章 軍長堅持保留進藏部隊文工團
第十一章 解放軍醫(yī)生給群眾治病不要錢
第十二章 部隊“流動報館”在行軍途中“現(xiàn)炒現(xiàn)賣”
第十三章 母子相見,兒子只叫她老師不叫媽媽
第十四章 軍人的愛情,在雪域高原“殊途同歸”
第十五章 “朋友不用太多,交個解放軍就行了”
第十六章 三個漢族女兵都有一個藏族兒子
第十七章 翻越大雪山軍首長將馬留給傷病員
第十八章 走不動時,就由“大哥哥”背上走一段
第十九章 “無言戰(zhàn)友”浩浩蕩蕩挺進風雪路
第二十章 尋找失主,沒能趕上參加部隊入城儀式
第二十一章 走通天路,進藏大軍入鄉(xiāng)隨俗
第二十二章 與西藏上層人士真心交朋友
第二十三章 “我們不是不怕犧牲,而是勇于犧牲”
第二十四章 民主改革新風吹遍雪域高原
附錄 西藏和平解放始末
后記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