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是一個擁有痛苦過去的波蘭女子。在納粹集中營里,她選擇了讓兒子活下來,而把女兒推向了焚尸爐;她像一只搖尾乞憐的小狗,賣命地為納粹打印屠殺猶太人的報告;她忍受著德國醫(yī)生、看守、甚至女管家的調(diào)戲、強暴、變態(tài)的凌辱;她違心地用自己的色相去誘惑納粹司令官。恐怖、恥辱、罪惡和絕望的陰影籠罩著一顆碎裂的心靈。
戰(zhàn)后,她在美國與猶太人內(nèi)森相愛。他們瘋狂地做愛,就像發(fā)狂的野獸在撕咬、搏斗,仿佛在釋放最后的生命之火。多疑、狂躁的內(nèi)森經(jīng)常辱罵、毆打蘇菲;蘇菲懷著對猶太人負罪的心情,默默地承受著情人的暴虐,以解脫沉重的精神負擔。每每如此,他們的精神和肉體,痛苦和快感,才交織著達到高潮。
《蘇菲的選擇》適合文學愛好者閱讀。
西方小說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美國大學生的必讀書目!獲普利策獎,在美國熱銷一千多萬冊!被評為二十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一!和《安妮日記》一樣成為猶太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威廉·斯泰隆超越了自己的現(xiàn)實世界并跨越歷史和文化的界限,無論文學評論家和讀者都同樣將他推舉為繼海明威、?思{之后時代的最偉大作家。
威廉·斯泰。╓illiam Styron),一九二五年生于弗吉尼亞州,畢業(yè)于杜克大學,曾在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服役,被譽為繼海明威和?思{之后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一九五一年,長篇小說處女作《躺在黑暗中》一問世就獲得美國文學藝術(shù)學會的大獎。一九六七年的《納特·特那的自白》為其贏得當年的普利策文學獎。一九七八年由著名的蘭登書屋出版的《蘇菲的選擇》成為美國當代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被譽為“西方小說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為斯泰隆摘得了當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其小說慣于將死亡與性,殘酷與激情融為一體。另著有《漫長的行程》、《縱火焚屋》、《靜靜的灰塵》和《看得見的黑暗》等。
那時候,曼哈頓區(qū)很難找到便宜的公寓,所以我只好搬到布魯克林去。那是一九四七年,我記得很清楚,夏天陽光柔和,空氣中充滿馥郁的花香。當時年輕的我,二十一歲,奮力想要成為一名作家,卻發(fā)現(xiàn)十八歲時那股使我熱烈燃燒的創(chuàng)作之火,已經(jīng)化為一盞幽暗的標示燈,僅余絲微象征性的光芒而已。并非我已無意于寫作,我仍然熱望將那部我長久以來想寫的小說寫出來。但是,在我開始寫了幾段之后,就再也寫不下去了——套用斯坦因給一位二流作家所下的結(jié)論:“我是美感滿腔卻無處下筆!备愕氖,我失去了工作,身上的錢所余無幾,于是自我放逐到富勒布須區(qū)——像其他的同鄉(xiāng)一般,又一個在猶太人王國中徘徊的年輕小伙子。
就叫我丁哥吧,那時期認得我的人都這么叫我。
我還在弗吉尼亞州家鄉(xiāng)念中學時就有這個諢名了。我母親去世后,我父親認為我難以管教,便將十四歲的我,送進這所學校。我這個人不修邊幅,對個人衛(wèi)生也不加注意,因此很快就得到了“臭蟲”的稱號。不過隨著時光流逝,加上我個人習慣徹底的改變(事實上我甚至變得有點潔癖),這個難聽的綽號,便在不知不覺中為人淡忘,代之而起的,是更為戲謔的“丁哥”,直到我三十幾歲時,這個諢名才神秘地和我告別,像一個蒼白的鬼魂,從我的生命中銷聲匿跡。但是在我寫作的這段時期,我仍然被稱為丁哥。我之所以要在一開始時,便對我這個綽號加以解釋,是因為我所要描述的,是我生命中最灰暗最孤獨的時期,就像隱居在山洞里的瘋子一樣,幾乎沒有人知道我的真實姓名。
我很高興丟了差事——這是我這一輩子除了領(lǐng)軍餉外,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支領(lǐng)薪水的職務(wù)——雖然失去了這份工作,使我更加窮困,F(xiàn)在我更認為,在我那么年輕時便明白了無論何時、何地,我都不是一個坐辦公室的料,對我而言,實在是有利無害。事實上,想到最初我是多么向往這份工作,而不過五個月后我卻欣然——甚至可以說是松了一口氣——接受解雇的命運,倒使我頗為驚訝。一九四七年,工作機會極其稀少,尤其是出版業(yè)的工作,我很幸運地被一家大出版社所雇用,職位是“二等編輯”,專門負責審核手稿,周薪四十元,扣除稅金后,每一鐘點的報酬大約是九毛錢。每個禮拜五,那個彎腰駝背的婦人,會把一張薄薄的藍色支票放在我的辦公桌上。然而對于一個有財有勢的大出版家付給我這份微薄薪金的事實,我絲毫不覺沮喪。我年輕氣盛,懷抱崇高的理想,況且,這份工作也自有其迷人的補償:在二一餐廳午膳,和約翰·奧哈拉共進晚餐,才色俱佳的女作家為我的編輯洞察力而感動,諸如此類。
這種機會事實上并不多見。主要原因是,這家出版社雖然以出版科教書、工業(yè)用書及數(shù)十種科技雜志——范圍之廣,包括養(yǎng)豬業(yè)、埋葬科學和塑膠壓鑄一為主,也兼出版小說和非小說,因此需要一個像我這樣的審稿人,但投稿的作家卻很少有真正熱衷于文學的。舉例而言,我剛上班時,出版社所支持的兩位最杰出的作家,分別是一位退休的海軍上將和一個因?qū)懝砉适旅菚充N榜作家的前共產(chǎn)黨員。想要找一個像約翰·奧哈拉那樣的作家,根本就是絕無可能。此外,我擔任這份差事的時候,正處于經(jīng)濟蕭條時期。當時麥克勞一希爾出版社(以我雇主的名字為名)缺乏文學的名氣。它一向以供應科技書籍而出名,我工作的那個小部門,自然顯得無足輕重。
因此,我每天盡心竭力地坐在辦公室里,不僅沒有機會一讀略有可觀之處的手稿,還被迫用心閱讀一無是處的作品——稿紙上滿是咖啡污漬和指紋,顯然麥克勞一希爾是這些作者(或經(jīng)紀人)最后考慮的出版社。但是年輕而又醉心于英國文學的我,就和馬修·阿諾德一樣,嚴格要求任何作品,都必須包含最高的嚴肅性及真理,評審嚴苛,毫不留情。在麥克勞一希爾大樓——位于西區(qū)四十二街,一幢外觀巍然卻缺乏精神的綠色大廈——二十樓上那間窄如鴿籠的辦公室里,被我淘汰的作品堆滿了我的辦公桌,全都滿載著希望和歪曲的造句。無論那著作有多壞,我都得寫上相當詳盡的評述。起初對于能夠大肆批判這些手稿感到痛快而有趣,但不久后,這些千篇一律的平庸之作便令人掃興,我開始厭煩這份無聊的工作,也厭煩不停地抽煙和曼哈頓區(qū)煙霧彌漫的景色,以及在枯燥而沉悶的時光中,寫出無情的讀后報告。我不做潤飾,逐字照錄,列舉如下:高高蔓草艾默尼亞·畢爾提克著小說描述發(fā)生在新澤西州南方沙丘和曼越橘沼澤間的愛與死。男主角韋勒·史塔威,剛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yè),是一間曼越橘罐頭工廠的繼承人,瘋狂地愛上了蕾夢娜·布蘭。蕾夢娜的父親艾拉·布蘭是前左傾分子,也是曼越橘揀取者的罷工領(lǐng)導人。本書情節(jié)錯綜復雜,韋勒的大亨父親——藍登·史塔威,陰謀處死了老艾拉,后者支離破碎的尸體,某天早上被發(fā)現(xiàn)丟棄在曼越橘揀選機里面。這件事使得被描述為“才智卓越,風度翩翩”的韋勒和“身材苗條柔軟,幾乎難以掩蓋其潛藏在體內(nèi)的情潮”的蕾夢娜互相詰責。
在我書寫的此刻,猶令我感到驚愕,我認為這可能是一部最糟糕的小說。盡速退回原稿。
哦,驕傲而妄自尊大的年輕人!我在談?wù)撨@些毫無文學水準的著作時,是多么幸災樂禍。我也無所畏懼地批評麥克勞一希爾以及它出版后可能被《讀者文摘》的書摘精華選用為“爛”作品的傾向(雖然我的嘲弄,大概就是我后來被炒魷魚的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