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編年》是迄今為止學術界以編年的形式首次對中國歷代學術發(fā)展史進行綜合性的系統(tǒng)梳理、還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圖站在21世紀新的學術制高點上全面綜合與總結以往學術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時也是一部兼具研究與檢索雙重功能的大型工具書。《編年》的出版不僅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界的文化積累,它的編撰代表著一代學人的學術思考與總結,而且對21世紀國學的研究與復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學術編年》的出版,中國學術史的敘述,第一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論、不再局限主流階層的官方學,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來幾成范型的哲學史的學術史模式!毒幠辍肺樟俗钚碌氖穼W方法論的成果,明確提出,華夏文化孕育于中國文化之母體,受到多元民族與區(qū)域文化的滋養(yǎng)而走向獨立與興盛,并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為不同的主流形態(tài)與演變軌跡。而中國學術之所以生生不息,與時俱進,也就在于其同時兼具自我更新與吸納異質學術文化資源的雙重能力,在縱橫交匯、融合中吐故納新,衰而復盛。因此,《編年》開辟了從“文化—學術”、“傳統(tǒng)—現(xiàn)代”、“本土—世界”這樣三個維度,重新審視中國學術史的歷史進程與演變規(guī)律,大致重新劃分為華夏之融合、東方之融合與世界之融合三個歷史時段,并在這個背景下,梳理了中國學術史在這三個歷史時段中的主導形態(tài)及其與世界的關系發(fā)生的依次變化,即分別從華夏之中國到東方之中國,再到世界之中國。這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學術史的寫作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歷史敘述語言。以如此之眼界,《編年》終得以開拓出中國學術通史的新境界。
《編年》舉中國一流史學、文獻學專家之力,凡二十八載,第一次全面、詳實、系統(tǒng)、深入地對原有的學術史進行歷史還原和重建,由此而在中國學術、中國學術史、中國學術史研究三個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上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點擊購買:中國學術編年全本九卷
總主編梅新林,浙江工業(yè)大學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文學遺產》、浙江省社聯(lián)副主席等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等國家、省部級項目10余項,著有《中國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紅樓夢哲學精神》、《辛亥日志》等8部學術著作,主編《江南文化世家研究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新華文摘》等重要刊物發(fā)表論文100余篇。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與三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圖書獎各1項,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被授予“全國優(yōu)秀教師”、“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撰者林家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合作研究訪問學者,多次應邀到韓國首爾大學、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等校講學,F(xiàn)任浙江樹人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教育部項目、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等重點項目等10余項。出版《沈約研究》、《楚辭·九章集校集釋》、《謝鐸及茶陵詩派》等著作17部,在《文學評論》、《文史》、《文學遺產》、《文獻》、《中華文史論叢》、《浙江大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國家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多項獎項。
晉元熙二年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北魏泰常五年西秦建弘元年北涼玄始九年西涼嘉興四年西涼李恂永建元年北燕太平十二年夏真興二年庚申420年
宋永初二年北魏泰常六年西秦建弘二年北涼玄始十年西涼李恂永建二年北燕太平十三年夏真興三年辛酉421年
宋永初三年北魏泰常七年西秦建弘三年北涼玄始十一年北燕太平十四年夏真興四年壬戌422年
宋少帝劉義符景平元年北魏泰常八年西秦建弘四年北涼玄始十二年北燕太平十五年夏真興五年癸亥423年
宋少帝景平二年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元年西秦建弘五年北涼玄始十三年北燕太平十六年夏真興六年甲子424年
宋元嘉二年北魏始光二年西秦建弘六年北涼玄始十四年北燕太平十七年夏真興七年夏赫連昌承光元年乙丑425年
宋元嘉三年北魏始光三年西秦建弘七年北涼玄始十五年北燕太平十八年夏承光二年丙寅426年
宋元嘉四年北魏始光四年西秦建弘八年北涼玄始十六年北燕太平十九年夏承光三年丁卯427年
宋元嘉五年北魏神席元年西秦乞伏暮末永弘元年北涼承玄元年北燕太平二十年夏赫連定勝光元年戊辰428年
宋元嘉六年北魏神席二年西秦永弘二年北涼承玄二年北燕太平二十一年夏勝光二年己巳429年
宋元嘉七年北魏神□三年西秦永弘三年北涼承玄三年北燕太平二十二年夏勝光三年庚午430年
宋元嘉八年北魏神麝四年北涼義和元年北燕馮弘太興元年夏勝光四年辛未431年
宋元嘉九年北魏延和元年北涼義和二年北燕太興二年壬申432年
宋元嘉十年北魏延和二年北涼義和三年北涼沮渠牧犍永和元年北燕太興三年癸酉433年
宋元嘉十一年北魏延和三年北涼永和二年北燕太興四年甲戌434年
晉元熙二年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北魏泰常五年西秦建弘元年北涼玄始九年西涼嘉興四年西涼李恂永建元年北燕太平十二年夏真興二年庚申420年
宋永初二年北魏泰常六年西秦建弘二年北涼玄始十年西涼李恂永建二年北燕太平十三年夏真興三年辛酉421年
宋永初三年北魏泰常七年西秦建弘三年北涼玄始十一年北燕太平十四年夏真興四年壬戌422年
宋少帝劉義符景平元年北魏泰常八年西秦建弘四年北涼玄始十二年北燕太平十五年夏真興五年癸亥423年
宋少帝景平二年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元年西秦建弘五年北涼玄始十三年北燕太平十六年夏真興六年甲子424年
宋元嘉二年北魏始光二年西秦建弘六年北涼玄始十四年北燕太平十七年夏真興七年夏赫連昌承光元年乙丑425年
宋元嘉三年北魏始光三年西秦建弘七年北涼玄始十五年北燕太平十八年夏承光二年丙寅426年
宋元嘉四年北魏始光四年西秦建弘八年北涼玄始十六年北燕太平十九年夏承光三年丁卯427年
宋元嘉五年北魏神席元年西秦乞伏暮末永弘元年北涼承玄元年北燕太平二十年夏赫連定勝光元年戊辰428年
宋元嘉六年北魏神席二年西秦永弘二年北涼承玄二年北燕太平二十一年夏勝光二年己巳429年
宋元嘉七年北魏神□三年西秦永弘三年北涼承玄三年北燕太平二十二年夏勝光三年庚午430年
宋元嘉八年北魏神麝四年北涼義和元年北燕馮弘太興元年夏勝光四年辛未431年
宋元嘉九年北魏延和元年北涼義和二年北燕太興二年壬申432年
宋元嘉十年北魏延和二年北涼義和三年北涼沮渠牧犍永和元年北燕太興三年癸酉433年
宋元嘉十一年北魏延和三年北涼永和二年北燕太興四年甲戌434年
宋元嘉十二年北魏太延元年北涼永和三年北燕太興五年乙亥435年
宋元嘉十三年北魏太延二年北涼永和四年北燕太興六年丙子436年
宋元嘉十四年北魏太延三年北涼永和五年丁丑437年
宋元嘉十五年北魏太延四年北涼永和六年戊寅438年
宋元嘉十六年北魏太延五年北涼永和七年己卯439年
宋元嘉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庚辰440年
宋元嘉十八年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441年
宋元嘉十九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壬午442年
宋元嘉二十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443年
宋元嘉二十一年北魏太平真君五年甲申444年
宋元嘉二十二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乙酉445年
宋元嘉二十三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丙戌446年
宋元嘉二十四年北魏太平真君八年丁亥447年
宋元嘉二十五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戊子448年
宋元嘉二十六年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己丑449年
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庚寅450年
宋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正平元年辛卯451年
宋元嘉二十九年北魏正平二年南安王拓跋余承平元年文成帝拓跋溶興安元年壬辰452年5
宋元嘉三十年元兇劭太初元年北魏興安二年癸巳453年
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北魏興安三年興光元年甲午454年
宋孝建二年北魏興光二年太安元年乙未455年
宋孝建三年北魏太安二年丙申456年
宋大明元年北魏太安三年丁酉457年
宋大明二年北魏太安四年戊戌458年
宋大明三年北魏太安五年己亥459年
宋大明四年北魏和平元年庚子460年
宋大明五年北魏和平二年辛丑461年
宋大明六年北魏和平三年壬寅462年
宋大明七年北魏和平四年癸卯463年
宋大明八年北魏和平五年甲辰46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