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一譯《瓦解》)、《動蕩》、《神箭》、《人民公仆》,這四部小說被稱為欽努阿?阿契貝的“尼日利亞四部曲”,可謂“史詩”之作,表現(xiàn)了19世紀英國殖民者來到尼日利亞至尼日利亞獨立時期的全部歷史。
其中長篇小說《神箭》以一場父子關系為背景,重點描寫白人傳教士在非洲的罪惡行徑,特別是其在非洲土著內(nèi)部制造矛盾的手法以及武力鎮(zhèn)壓的過程。白人對非洲文化的鄙視,對非洲人的貶低,在這部小說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本書其實是一部“種族(文化)滅絕”的歷史見證。阿契貝運用小說的形式,完整地捕捉了最為拙劣的殖民主義行徑,完成了種族學上無法完成的任務。作品極具內(nèi)涵與深度,令讀者讀之身臨其境,讀后悲痛難掩。
欽努阿·阿契貝的代表作之一,相對其其他小說,更具內(nèi)涵與深度。
評論稱,僅憑本書,阿契貝便早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欽努阿?阿契貝——現(xiàn)代非洲小說之父 “尼日利亞四部曲”之《神箭》 一部尼日利亞民族的動蕩史詩! 部落文化與西方文明沖突背后的永久傷痛! 在他的偉大面前,索因卡、馬哈福茲、戈迪默、庫切 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深感不安與慚愧。
欽努阿·阿契貝(ChinuaAchebe),1930年生于尼日利亞。著名小說家、詩人和評論家,尼日利亞乃至非洲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以尼日利亞伊博族人民獨立前后的生活為題材的“尼日利亞四部曲”是其代表作。其中《瓦解》在1958年發(fā)表后,即獲得布克獎,是非洲文學中被最廣泛閱讀的作品。
他的文筆懇切深沉,反映了非洲社會與殖民地政治的現(xiàn)實,備受國際矚目。英國《獨立報》稱他是非洲最偉大的小說家。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代總序)
如果僅僅將欽努阿·阿契貝理解為一位“政治作家”、“社會作家”,無疑是錯誤的。甚至可以說,在當下的中國,翻譯、出版、閱讀欽努阿·阿契貝的價值,也就在于“如何理解欽努阿·阿契貝”。
——題記
一、比夫拉知識分子
在當代國際文壇,欽努阿·阿契貝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名字。他被譽為“現(xiàn)代非洲小說之父”,因為他第一次寫出了“發(fā)自非洲人內(nèi)心世界的英語小說”;他還在《遠景》和《外交雜志》評選出的“全球百名公共知識分子”中名列第三十八位,因為他不屈不撓地就全球和祖國尼日利亞的政治、社會事務發(fā)言;除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獲得了幾乎能夠獲得的所有國際重要文學獎項:2007年,他擊敗菲利普?羅斯、拉什迪等人,獲得第二屆國際布克獎,因為“全世界的作家都在為新的現(xiàn)實和新的社會尋求新的語匯和新的形式,阿契貝為他們指明了道路”。2002年,他獲得德國書業(yè)和平獎,因為他是“西部非洲大陸文學傳統(tǒng)的締造者”——在他之前獲得這個獎項的是哈貝馬斯,在他之后獲獎的則有蘇珊?桑塔格、帕慕克等。
欽努阿·阿契貝生于1930年的尼日利亞,屬于伊博族,家庭信奉基督教;尼日利亞的另一位著名作家、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索因卡則為約魯巴族人。尼日利亞共有250多個民族,國內(nèi)的三大民族分別是豪薩—富拉尼族、約魯巴族和伊博族。伊博族散布于尼日爾河和克羅斯河之間,占有全國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在部落時期,伊博族一直沒有建立嚴密的政府組織,每個村落各自為政,與外界隔絕,甚至沒有統(tǒng)一的語言。由于伊博族的封閉和強悍,曾被殖民者詆毀為“耽于吃人肉的惡習”。伴隨著殖民統(tǒng)治的深入,伊博族的很多人逐漸信奉了基督教,并以注重教育、發(fā)展經(jīng)濟而聞名。
上世紀70年代,薩特曾經(jīng)說過,假如他是一位比夫拉知識分子,他絕不會從事文學工作,而應該做醫(yī)生、司機等對社會更有貢獻的工作。對于世界歷史來說,尼日利亞內(nèi)戰(zhàn)——“比夫拉戰(zhàn)爭”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這是現(xiàn)代社會第一次以饑荒為作戰(zhàn)手段。1960年,尼日利亞從英國殖民者手中贏得獨立,國內(nèi)部族沖突加劇,伴隨著新的石油資源的發(fā)現(xiàn),1967年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史稱“比夫拉戰(zhàn)爭”。血腥的“比夫拉戰(zhàn)爭”使尼日利亞全國死亡300萬人,其中100萬人死于饑荒。這場戰(zhàn)爭促成了“無國界醫(yī)生組織”的建立,并引導全球開始關注非洲饑荒問題。
欽努阿·阿契貝就是一位“比夫拉知識分子”——戰(zhàn)敗的一方,內(nèi)戰(zhàn)后被邊緣化的伊博族。
戰(zhàn)爭期間,欽努阿·阿契貝被迫離開在尼日利亞廣播公司的工作,先為伊博族的“比夫拉政府”工作,后在美國教書和寫作。作為一個作家,他親歷了尼日利亞劇烈的社會動蕩——部落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沖突、尼日利亞爭取獨立的斗爭,然后是“比夫拉戰(zhàn)爭”,然后是戰(zhàn)爭之后依舊動蕩不安、軍事沖突不斷的尼日利亞和西部非洲。政治伴隨著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曾經(jīng)說過:“一個非洲作家如果試圖避開巨大的社會問題和當代非洲的政治問題,將是十分不恰當?shù)摹!币蚨,欽努阿·阿契貝的全部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展現(xiàn)尼日利亞的社會變遷,比如著名的“尼日利亞四部曲”——《瓦解》(ThingsFall Apart,1958)、《動蕩》(No Longer at Ease,1960)、《神箭》(Arrow ofGod,1964)和《人民公仆》(A Man of the People,1966);短篇小說集《戰(zhàn)地姑娘》(Girls atWar,1972)、長篇小說《荒原蟻丘》(Anthills of theSavannah,1987)以及評論文集《創(chuàng)世日前的黎明》(Morning yet on CreationDay:Essays,1975)、《尼日利亞的不幸》(The Trouble withNigeria,1984)。其中,尤以他的“尼日利亞四部曲”最為著名,可謂“史詩”,表現(xiàn)了19世紀英國殖民者來到尼日利亞至尼日利亞獨立時期的全部歷史——《瓦解》的主題是殖民者的到來和伊博族社會的瓦解,《動蕩》敘述了一個伊博族青年在殖民者“創(chuàng)造”的城市文明中的茫然,《神箭》描述了基督教對尼日利亞部落文明的蠶食,《人民公仆》講述了獨立之后尼日利亞以部族為單位的“選舉政治”的丑陋。
二、天鵝之歌
然而,如果僅僅將欽努阿·阿契貝理解為一個“政治作家”,無疑是錯誤的。甚至可以說,在當下的中國,翻譯、出版、閱讀欽努阿·阿契貝的價值,也就在于“如何理解欽努阿·阿契貝”。因為中國和尼日利亞一樣,自19世紀起開始遭遇殖民主義的戰(zhàn)爭,舊的社會體制轟然倒塌,血腥的內(nèi)戰(zhàn)使民族分裂……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的文學強調(diào)政治性和社會性,我們曾經(jīng)把欽努阿·阿契貝視為“亞非拉兄弟”;如今,后殖民主義理論在中國蓬勃發(fā)展,一些學者又將他的作品理解為對殖民主義的控訴。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永遠比政治復雜,甚至比社會復雜。以上兩種解讀,實際上貶低了欽努阿·阿契貝。欽努阿·阿契貝固然關注政治與社會,關注殖民主義對尼日利亞的掠奪和破壞,然而,這些問題不是他作品的真正“主題”。在反殖民主義和現(xiàn)實政治的表層之下,他所關心的,依舊是文學的永恒主題:在文化和道德的巨大變化之中,人有什么作為?
欽努阿·阿契貝的代表作《瓦解》創(chuàng)作于1958年(兩年后尼日利亞贏得獨立),該書出版之后,引起巨大轟動,全球共售出了一千萬冊。小說的故事很簡單:英雄如何走向末路。該書題詞引用了愛爾蘭大詩人葉芝的名句:“Turningand turning in the widening gyre/The falcon cannot hear thefalconer/Things fall apart;the centre cannot hold/Mere anarchy isloosed upon the world!边@首詩名叫《基督重臨》(The SecondComing),在此引用幾句中文譯文:
在向外擴張的旋體上旋轉(zhuǎn)呀旋轉(zhuǎn),
獵鷹再也聽不見主人的呼喚。
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
世界上到處彌漫著一片混亂,
血色迷糊的潮流奔騰洶涌,
到處把純真的禮儀淹沒其中;
優(yōu)秀的人們信心盡失,
壞蛋們則充滿了熾烈的狂熱。(袁可嘉譯)
在葉芝寫下這首詩后幾年,居住在清華園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寫下了《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shù)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后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
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于頤和園。在《瓦解》的結尾,主人公奧貢喀沃以一種為部落所不齒的方式結束生命,自縊于樹上,“他的死尸是邪惡的”,“污穢了土地”。就奧貢喀沃的自殺來說,殖民者的到來和侮辱,僅僅是一個外部因素;導致他選擇自殺的深層原因,是部落堅守千年的文化與道德在潰散;促使他走向自殺之路的,則是個人的“暴怒”性格。
在欽努阿·阿契貝筆下,英國殖民者的到來,給伊博族的部落文明以最后一擊,而在這之前,部落文明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之后,已經(jīng)出現(xiàn)裂縫,慢慢潰散。
小說的主人公奧貢喀沃是一個頑固、易怒的人,他是部落的英雄,固執(zhí)地堅守著部落的文化和律法,辛勤地種植木薯,維持著一個家庭的體面,并且在部落中享有盛譽,在祭祀的時候充當“神的代言人”。為了這種堅守,小說中,奧貢喀沃兩次揮刀斬人。第一次,在部落的復仇儀式上,他揮刀砍死了自己的養(yǎng)子——一切從此刻開始瓦解,“他覺得自己仿佛是個喝醉了酒的巨人,在用蚊子的腳走路。他的頭上不時發(fā)冷,全身也跟著哆嗦起來”,家庭和兒子永遠沒有原諒他(小說的后半部分,他的兒子信奉了基督教,這給了他致命一擊),部落中的人對他的殘酷也感不滿(“但是如果神說我的兒子應該被處死,那我既不去爭辯,也不去做執(zhí)行人!保┑诙,在部落會議上,他慷慨激昂地向白人宣戰(zhàn):“我們所有的神都在哭……因為他們受到了可恥的褻瀆……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惡魔連根鏟除……”,他揮刀砍死了白人的信使。在執(zhí)著地堅守部落律法和維持自己的“強大”的同時,他沒有察覺,部落的律法和文化,社會的結構和人心,已經(jīng)在悄悄改變。這一改變的過程,是必然的、不可逆轉(zhuǎn)的。
三、古希臘悲劇英雄的復興
如果僅有時代變遷的主題,欽努阿·阿契貝依舊是一個二流作家。《瓦解》之所以卓越,在于欽努阿·阿契貝塑造了一個“悲劇英雄”。英雄是文學的永恒主題,甚至是二三流文學的唯一主題,所謂英雄和美女的故事是也。然而,《瓦解》中的奧貢喀沃,是對古希臘悲劇英雄的復興。奧貢喀沃是一個“暴怒”的人,他在維持部落律法的同時,也在沖撞律法——“他的第一個妻子和第二個妻子驚慌失措地從自己的茅屋里跑出來,哀求他,提醒他這一周是神圣的?墒菉W貢喀沃打起人來,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甚至于連神都不怕!币驗樵谑嵉娜兆訉ι竦拿胺,他被部落放逐。在這一刻,個人的悲劇命運,就與部落衰頹的命運融合為一,糾纏在一起,走向屈辱的終結。小說的語言始終是克制的,奧貢喀沃的命運具備一種古典美:莊嚴肅穆,簡潔,沉穩(wěn),清晰。在歷史的進程面前,黑非洲文化的衰頹不可避免,英雄的悲劇命運也不可避免。唯有悲劇主題,文學才得以成立;唯有在悲劇主題中展現(xiàn)個人命運不可逆、不可選擇的歷程,英雄的形象才得以成立;唯有在文學所描述的個人命運中注入悲劇的因子,個人的命運才得以在文學上成立。
中國近一百多年的歷史,和尼日利亞一樣,均處于傳統(tǒng)文化與道德潰散、新的文化與道德建立的時代,也就是李鴻章曾經(jīng)說過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實際上也是世界各種文化的共同命運。欽努阿·阿契貝引用的葉芝名詩,“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處彌漫著一片混亂”,描述的是基督教文化的潰散。陳寅恪的《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描述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潰散。馬克思的《共產(chǎn)黨宣言》,則描述了整個西方文化和道德的潰散:“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
對于傳統(tǒng)文化,欽努阿·阿契貝并沒有贊美和哀婉。甚至在《人民公仆》中,欽努阿·阿契貝在小說開篇就以嘲諷的筆觸描述了“獵人協(xié)會儀式”(西部非洲的某些部族對英雄的歡迎儀式),隨即在小說的展開中批判了尼日利亞的部族政治。欽努阿·阿契貝著力描寫的是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道德衰頹的過程,而不是這一文化與道德好與壞的問題。無論好壞,欽努阿·阿契貝以及他筆下的眾多人物,都浸透著這一文化的殘余因子,成為自身生命體驗的一部分,如同他的小說中俯拾皆是、隨處可見的部落神話、歌謠、諺語。身為傳統(tǒng)文化與道德中人,面臨這一文化潰散的不可逆命運,人可做可為的,實際上是很少的!敖俦M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陳寅恪筆下的王國維,就是欽努阿·阿契貝筆下的奧貢喀沃。
王來雨
2008年6月4日于廣州